江西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56317436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修改南昌二中2019届高三第四次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50分)1.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A. 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B. 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C. 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D. 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

2、风民俗等知识”,说明要破解甲骨文就要了解商代乃至商代之前的历史,故选C。A选项认为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甲骨文不仅含有宗教信仰的信息,还包含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表述不完整,不如C项具体,故排除。D项与材料的信息表述不符,材料主要讲述甲骨文与历史的关系,故排除D。2.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由此可知A. 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 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C.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D. 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

3、制要求民间分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以分析出宗法制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生产力有了提高,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故BC项错误;根据材料“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知,统治者这些政策不是为了增加收入而是强制要求民间分家,故D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3.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诸本纪,将孔子、陈涉列诸世家,为医者、游侠、刺客、滑稽、货殖、日者专门立传,还

4、记述了周边少数民族、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作者A. 具有可贵的平民立场和广阔的眼光B. 在高压政治压力下难以对史料进行精挑细选C. 意图以著史求得当朝统治者的青睐D. 对野史、少数民族历史、外国历史感到好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史记“为医者、游侠、刺客、滑稽、货殖、日者专门立传”说明它具有可贵的平民立场,“记述了周边少数民族、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说明它具有广阔的眼光,故选A。材料里无法获取B选项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材

5、料也没有阐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对野史的好奇,故排除D。4.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九卿如奉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管宫警卫)廷尉(管司法审判)宗正(管宗室事务)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分为吏、兵、刑、户、礼、工六部。下列关于唐代制度与秦代制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A. 秦代把行政工作分为九类,比唐代的六类更加严密B. 唐代基本革除了秦代残留的贵族政治残余C. 唐代的六部制相比秦代的九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D. 从九卿到六部,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加深【答案】B【解析】A秦代九卿并非具体九类,而是一个泛指,A错误;根据秦

6、代“奉常(管宗庙礼仪)”“宗正(管宗室事务)”反映秦代一些官职是专为皇室而设立的,唐代六部是处理全国行政事务的部门,不再有专门为皇室设立的官职,说明唐代基本革除了秦代残留的贵族政治残余,B正确;九卿、六部都属于中央机构的调整,反映的是强化君主专制的问题,C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5.据记载,科举制在唐初有进士(诗赋)明经(儒家经典)明算(数学)明法(法令)等科并行同考,而到后来,仅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此变化A. 反映了儒学统治地位确立B. 说明科举较注重行政能力C. 不利于实用性科技的发展D. 体现了科举制的日益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儒学的统治地位确立于汉代,故排除A

7、项。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为以诗赋和儒家经典为主,不能说明科举注重行政能力,故排除B项。题意主要反映了科举内容的变化,不能体现科举制的日益完善,故排除D项。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删除了数学和法令,这个变化不利于实用性科技的发展,故选C。6.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作者认为“王学”A. 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B. 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C. 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 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

8、查了王阳明的心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王阳明的心学与程朱理学是有不同之处的,所以他不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故排除A项。根据“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可知。王阳明对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都有所承袭,并不仅仅是继承陆九渊的学说,和程朱思想也不具有一致性,故排除B、D项。故选C。【点睛】王阳明的思想与朱熹思想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王阳明认为理在心中,所以他主张致良知:而朱熹认为理在万物中,所以他主张格物致知。但他们的思想有一致之处就是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7.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

9、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l0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A. 经济政策的延续性B. 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C. 经济发展的活跃性D. 经济形态的突破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l0世纪”处于我国唐朝和宋朝时期,唐宋农业发展, “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可见经济发展活跃,故选C。自商鞅变法到清,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这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材料里也没有提到区域经济,故排除B。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在唐朝或宋朝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D。8.

10、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C.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D.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并非是因为受到社会歧视,而是“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

11、欧洲国家争霸”导致英国商人势力强。所以中国商人势力较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较为安定,政府对商人的依赖较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抑商倾向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梁氏认为抑商倾向并非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举入仕并非梁氏认为的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D选项的表述与设问无关,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9.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项目数额(总利

12、润2927340两)占利润比例%股息9708343316利息17811916085积累15563053其他159752546A. 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B. 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C. 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D. 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和对知识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中1873年至1884年实行股份制的轮船招商局的利润分配表,可以看出利息、股息总额都有增长,股息占有很大的比例,说明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A项正确;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伴随着19世纪末洋务运动的失败,其未能持续发展,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轮船招商局垄断了近代水上运

13、输业,排除C;轮船招商局是官商合办企业,D项错误。故选A。10.王韬瀛壖杂志中谈到,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学,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由此可见A. 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B. 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C. 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D. 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是有等级的,依据材料“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可知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服饰变革,不

14、是生活奢侈;B选项“普及”一词过于绝对,错误;D选项错误,“清季”指的是清朝末年,不是辛亥革命后;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1936年,历史学家范文澜以通俗的语言写成大丈夫一书,以“道德与事业并重,而着重点更在道德”的标准,选取了从西汉到明代的25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的大英雄,并“希望每个读者也都学做大丈夫”。这体现A. 评价历史人物应以道德标准B. 史家通过史料实证重现了历史C. 史家叙事彰显了其家国情怀D. 史家调整历史解释以适应时代【答案】D【解析】【详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应该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A项表述错误,

15、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史料实证,故排除B。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材料未体现,故排除C。1936年民族矛盾尖锐,中国需要“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的大英雄”,故选D。12.1943年国民党挑起了一场“中国之命运”的论战,抛出了“哪个党能够救中国”的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这场论战A. 有利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B. 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奠定理论基础C. 有利于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D. 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土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之命运此一命题的核心,实际上又是提出了一个选择哪个政党来领导中国命运走向的问题,不是抗日的问题,故排除A。也不是为了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故排除C。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通过论战有利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播,故选D。【点睛】1943年3月,蒋介石署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