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56314893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修改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垄断神权的目的是A. 敬酬鬼神B. 强化王权C. 控制方国D. 扩大地盘【答案】B【解析】统治者采取的一切手段和措施,都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借以宣扬王权神授,从而达到强化王权的目的。故目的在于巩固统治、强化王权,B对。选项A,是垄断神权的形式。控制方国、扩大地盘是强化王权的方式,所以C、D错误。点睛: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注意原因、目的、表现、方式、结果和影响的分类,防止混淆。如本题,敬酬鬼神是神权色彩的表现,控制方国是方式,扩大地盘是结果,强化

2、王权是目的。2.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封地内的百姓甚至只知有领主,而不知有周天子。这反映出西周A. 分封制有分裂割据的隐患B. 宗法制分封制已走向崩溃C. 分封制具有开疆拓土作用D. 小宗并未真正的服从大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分封制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封地内的百姓甚至只知有领主,而不知有周天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西周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力量,说明西周分封制有分裂割据的隐患,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分封制已走向崩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

3、现分封制在当时的作用,没有体现分封制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小宗并未真正的服从大宗”材料内容并没有体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分封制有分裂割据的隐患,故D选项错误。3.秦朝的中央官职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秦朝政体的本质特征是A. 职位细化,各司其职B.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九卿属于行政机构,但是其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的至上,故D符合题意。选项A、B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材料和

4、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我国奴隶社会盛行的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故A符合题意;B项是从经济的角度说的,故B不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并未实行分权政治,故C不符合题意;军功政治虽然在秦汉以后比重降低,但是并非是材料中说的这一转向的最主要的意义,故D不符合

5、题意。5.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句子,其中的“祭”解释为“祭祀”,这一传统源于中国古代的( )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礼乐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持统治秩序的政治制度;题干“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祭”明显与血缘有关。故答案为B项。A项,分封制是管理地方的一种政治制度,排除;C项,礼乐制涉及的是等级制度,不合题意,排除;D项,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在全国推行的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

6、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6.唐初,除三省的长官为宰相外,统治者常将品位较低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号兼任相职,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唐初统治者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 扩大宰相数量B. 提高行政效率C. 提升宰相地位D. 巩固专制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统治者常将品位较低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号兼任相职”“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并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分散宰相的权力,从而加强皇帝权力。故答案为D项。A项,扩大宰相数量是现象,不是“主要意图”,排除;B项,宰相数

7、量多反而更容易互相推诿而降低行政效率,排除;C项,宰相数量增多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地位提高,排除。7.“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史、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A. 防止藩镇割据B. 剥夺朝中大将兵权C. 削弱相权D. 防止陈桥兵变的再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史、通判”,可知此事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文官,又设通判进行监督,防止藩镇割据局面再次出现,A正确。“杯酒释兵权” 剥夺朝中大将兵权,B错误。本题所述是地方官员的设置,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相权无关,C错误。题干未涉及“黄袍加身”等篡夺皇位的材

8、料,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本题学生需掌握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再结合材料,理解材料意思,即可得出答案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 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 具有很强的民主性C. 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代察举制、唐代科举制,打破了过去的贵族、门第阶层对政权的垄断,为其他阶层参与政权创造了条件,因而适应了阶层关系的变动。故答案为C项。A项,“汉代的选举”指的是察举制,汉代察举制权操于上,具有封

9、闭性,排除;B项,民主性不符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D项,察举制、科举制都是选官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与是否加强中央集权无直接关联,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9.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 皇权与相权的

10、矛盾一度激化D. 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反映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故A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B错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内阁首辅不是宰相,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并不是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故D错误。10.论及古代某机构,有学者指出,“它以皇帝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杂军政事务”,“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这

11、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界”。它是指A. 三公九卿制B. 三省六部制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皇帝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杂军政事务”、“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三公九卿的三公之一是宰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不是“以皇帝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杂军政事务”,排除A;B出现在隋唐时期,丞相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但是没有“以皇帝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杂军政事务”,故排除;内阁在明朝出现,是一个辅助皇帝顾问的机构,不符合题意,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以皇帝个人之力独揽国家

12、一切繁杂军政事务。11.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 片面最惠国待遇B. 协定关税C. 割让香港岛D. 巨额的战争赔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扫除障碍的目的就是有利于英国进行商品输出,结合所学可知,开放通商口岸方便进口商品,协定关税有利于降低英国商品的成本,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方便英国的商品输出,故答案为B;ACD都不能在贸易往来上扫除障碍,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词从“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最能说明”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12. 鸦片战争后,清朝把南京条约看作“永

13、相和好”“永息兵端”的“万年和约”,开始着手处理与各国“妥议税饷章程”等“善后事务”,以确保“中外相安”。此事表明:( )A. 清政府满足了列强的要求,自此中外相安B. 清政府和列强的关系发生本质变化C. 清朝统治者看不清西方列强的本质D. 清朝统治者开始开眼看世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察清统治者对列强侵略的认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要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永远作为他们的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一旦这一要求不能达到,就会兵戎相见。以后的多次侵华战争说明了这一点,但清王朝却没有看到这一点,故A错误,C正确;清政府和列强的关系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清政府仍处在屈辱的地

14、位,排除B;开始开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开始学西方学习,排除D。故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名师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受屈辱的开始,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它使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历程,是考试的重点,因此学生要对该战争的原因,时间,性质,战败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及影响进行全方位的掌握。13.太平天国的很多改革措施虽然具有空想性,但对广大的民众却具有吸引力,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A. 产品上缴圣库B. 建立民主政治C. 兴

15、办教育D. 平均分配土地【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为农民阶层领导,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满足农民土地需求的纲领天朝天亩制度,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故D项正确;A项,产品缴圣库是产品分配,与农民的土地需求无关,排除;B项,民主政治是资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排除;C项,农民阶层缺乏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文化落后,故教育并不是他们最希望的目标,排除。14.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资政新篇A. 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B. 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C. 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D. 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提到,“资政新篇一本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故B正确。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属于天朝田亩制度,故A排除。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与资政新篇不一致,故C排除。当时清政府没有全面改革内政,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故D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