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最新-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56314452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最新-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西省最新-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西省最新-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西省最新-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最新-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最新-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修改江西省2021-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礼记表记中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B使辩论成为重大决策的关键 C没有真正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D不利于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12、有学者在论述罗马法时指出,原始制度注重对法律过程的考究,法律后果并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协议或者简单的意思表示,如果要创设或者转让某一权利,必须实施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者使用特定的话语。 A. 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B. 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C.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

2、想治理天下 2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这说明 A.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B.都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3.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 A君权神授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 D皇权至上 4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

3、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实际上 A主张中央集权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分封制 D反对郡县制 5、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6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材料反映了汉代察举制 A开始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员 B官员选拔注重品行和才学 C未打破血缘

4、世袭选官制 D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7、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 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种制度最早可能出现在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8、俗话说:“一方水士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是 A君主专制体制的确立 B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C小国寡民城邦制度形成 D缺乏人文精神的基础 9、雅典人普遍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

5、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做一点显著的事业”。这说明 A. 血 缘 是 城 邦 维 系 纽 带B. 雅典人公民意识强烈 C. 民主政治的基础不断扩大D. 民主政治牺牲了人的个性 10、“雅典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思想”,雅典实现这一思想的主要途径是 A设民众法庭,保障公民的权利 B设陶片放逐法,加强公民对执政者的监督 C几乎一切公职对公民开放 D人人都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 11、在雅典,公民大会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20 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以讨论国家重大问题。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公民大会历时短,每次能讨论的问题数量和能进行辩论的人数极其有限,这

6、与雅典“重大问题要获得充分讨论之后才付诸投票表决”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这反映出公民大会的决策方式 A未将轮番而治落实在实践中 这说明罗马法 A形式重于实质内容 B注重维护公平公正 C法律关系主体狭隘 D法律客体范围窄小 13、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材料所要表明的观点是 A罗马法实现了真正的人人平等 B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C罗马法为今天欧美国家直接使用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14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1644 年)一书中说:“我觉得,我仿佛瞥见它是一头苍鹰,正在振脱着它幼时的健翮,而这时无数怯懦群居的

7、小鸟,还有那些性喜昏暗时分的鸟类,却正在一片鼓噪,而众鸟的这种恶毒的叽叽喳喳将预示着未来一年的派派系系。”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英国( ) A大贵族官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斗争激烈 C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D自由党与保守党争夺议会权力斗争激烈 15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 年在位)继承王位时只有 18 岁,辉格党领袖墨尔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女王)尽量自我克制,尽管她不喜欢辉格党领袖罗素,也不喜欢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但是她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维多利亚女王“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 A 受政治体制的约

8、束 B 政府决策的合理有效 C女王有较高的素养 D 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 16托马斯潘恩说:“在世界的这个广大地区,我们忘记了三百六十英里的狭窄范围(英国的长度),我们因此可以更大规模地传播我们的友谊,我们主张同欧洲每一个基督教徒保持兄弟般的关系,并因为这种豁达的胸襟而感到自豪。”这反映了( ) A 北美大陆可以自由和欧洲发展贸易 B 潘恩的思想成为北美人民共识C 北美大陆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 北美殖民地独立意识不断增强 17美国白人协警齐默尔曼枪杀黑人马丁,未被追究任何责任,佛罗里达州法院在美国民众抗议浪潮中 重启此案。在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审理后,认定齐默尔曼无罪。全美各地再次引发强烈反响

9、和抗议活动, 美国总统奥巴马表态:“要是我有一个儿子,一定长得像马丁。”以此来安抚民众情绪。这表明在美国( ) A 总统可通过对法院施压促其改判 B 民众可通过舆论对法院施压促其改判C 国会可独立修改并通过法律 D 法院在各方权力冲突时按法律独立审判 18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A 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 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C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 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19

10、、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 是显而易见的。”作者把鸦片战争作为“分界线”主要是因为它 A促成新思潮的萌发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使中国被动开始了近代化 20、1832 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 月 20 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清政府没有放弃

11、闭关锁国政策 D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 21中英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清朝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这表明当时中国 A“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B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2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23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

12、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 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24、19 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 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当适用。”其真实含 义 是 ( ) A维护中国的关税统一 B要求“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C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D提出关税协定制度 25、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 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

13、的是( ) A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 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 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D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 26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 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與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导致该认识产 生的主要原因是庚子事变后 A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丧失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D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27.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尽管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狩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失 B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C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外 D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28、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 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29、“争天下,打天下,穷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