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PPT课件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56314340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PPT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解读 1.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2.备考中,要把握一个核心,明确三项依据,认识四个原理。一个核心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围绕这一命题核心,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三项哲学依据。四个原理是指唯物史观的四个基本知识点,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人民

2、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的实现。要结合当前各项改革等热点材料,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分析,锻炼分析能力。,知识网络:,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基础知识梳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

3、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从性质上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4、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前进。 3.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5、。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1)内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

6、)外延: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含义。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地位与作用。 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作用: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

7、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预习检测 1.“屌丝”这个作为自觉生活在中国社会金字塔底层、辛苦恣睢青年人自我嘲讽的代称,它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周星驰喜剧电影创造的“无厘头”,以及数年前用以指称大学生低收入聚居人群的“蚁族”既一脉相承,又囊括融会了更多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剧烈转型下形形色色的边缘审美与意识形态。这表明(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价值观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A. B. C. D. 解析 词语“屌丝”是对部分青年人生活状态的反映,体现了;该词语与“无厘头”“蚁族”等一脉相承但又有不同,体现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故正确;在材料中没有反

8、映,排除。答案 A,2.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之所以高度重视改革,是因为( ) 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能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 B. C. D. 解析 考查改革的实质和目的。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展经济,故错误;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故错误。答案 C,3.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

9、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 A. B. C. D. 解析 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的,错误;正确。 答案 B,4.纵观各级地方政府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民生问题始终被放在突出的位置。政府重视民生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解析 政府重视民生问题,是由人民群众

10、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故B符合题意;A、D两项与题意不符;C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排除。答案 B,5.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 A.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参加者 B.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C.劳动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D.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解析 题干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C、D两项说法错误。注意劳动群众与人民群众的区别。故选B。 答案 B,核心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核心考点突破,1.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4)社会存在的决

12、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是矛盾的。图示如下:,3、对比把握两对概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4、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真题调研 1. (2014年四川)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索:自我、亲人、友情、健康、蓝天、梦想都去哪儿了?这些追问,在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迷茫心境的同时,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这表明()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特征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社会心理源自人们的生活反思 A.B.C.D.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间

13、都去哪儿了引发人们多方面的思索,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正确;人们的追问,反映的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迷茫心境,说明社会意识的产生具有物质基础,正确;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错误,社会心理源自社会存在,而不是源自人们的生活反思。答案为B。,2. (2014年重庆)马云说,为赚钱顺便做好事,还是为做好事同时赚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以商业的心态去做事已经不行,必须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以公益的心态获得的回报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大 “心态”影响商业活动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同的“心态”决定着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

14、会的物质力量 A.B.C.D. 【解析】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获得的回报多不等于人生价值大,错误;“心态”影响商业活动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正确;“心态”不能决定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错误;以公益的心态做好事符合社会规律,以公益心态促进商业成功,体现了正确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正确。答案为D。,核心考点二 社会矛盾运动及发展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2.社会历史发展,3.全面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

15、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 (3)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4)即使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第一、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而是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间环节才能起作用。 第二、上层建筑对社会的发展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

16、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所维护的经济基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时,则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因此,即使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4.关于社会发展的原因、途径 (1)社会发展的原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2)社会发展的途径。 前途是光明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来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道路是曲折的: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新旧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