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最新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56314015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最新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最新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最新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最新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最新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最新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最新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修改江西省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可知,反映出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2、故B项正确;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应排除AC两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需要掌握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进行分析理解。2.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 宗法

3、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 分封制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解题中要特别注意“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结合所学的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对四个选项进行排查。3.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

4、与族谱相关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井田制D. 礼乐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可知,强调“血缘”在家族中的重要性,反映了以血缘为基础的族谱的宗法制,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故B选项错误;井田制是土地制度,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土地制度,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可知,强调“血缘”在家族中的重要性,反映了宗法制,而不是礼乐制,故D选项错误。4.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5、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维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常会遭破坏,并不是否认了嫡长子继承的合法性,排除A。题干体现不出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排除B。依据题干“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和“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可知实质上都是王权至上的表现,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权力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未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6、5.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 皇帝制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 三公九卿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可知秦始皇开创了一种政治制度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以确立,根据所学可知,此项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正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部分,所以ACD三项片面,排除。【详解】请此输入详解!6.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

7、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7.宋太祖时期曾颁布诏令,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

8、、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这些诏令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 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 推进科举的制度化D.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 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等信息可知,宋太祖这样做是防止负责科举的官员对应试举人有所偏私,形成师生关系,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因此材料中的诏令旨在防止选官结党营私,这有利于加强皇权,故B选项正确;材料“不得称呼考官为恩”可知,宋太祖防止负责科举的官员,而不是针对丞相,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宋太祖防止负责科举的官员而颁布的诏令,没有体现科举的制度化

9、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防止形成师生关系而结党营私的问题,没有体现贵族特权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8.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趋势是逐渐加强,下列能反映这一趋势的排列是参知政事的设立丞相制度废除军机处设立三省六部制创立。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有效地加强了君权;宋代的时候,为进一步加强君主的权力,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设立参知政事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明初,太祖朱元璋干脆废除了宰相制度,大权独揽;清雍正帝时,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所以应选D。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考点:

10、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9. 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 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 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D. 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皇帝多不上朝,势必会削弱皇权,故排除A;皇帝不上朝,但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和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无关,排除B;明朝时期

11、内阁制的实行,有利于行政机构的运行,故选C;D和题意无关,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的政治制度内阁制10.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A. 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 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 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内阁大臣地位不高也无权,内阁大学士不能与

12、皇帝共同决策,决策权只属于皇帝一个人,内阁大臣也不是延续历代宰相职权,“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足以证明阁臣是能够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不符;B项与“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不符;D项本身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

13、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详解】11.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做法A. 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B. 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C. 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D. 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局面【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做法既保证了君主专制又维护了宗室贵族的待遇,所以体现了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目的是保证君主专制而非保证宗室贵族特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做法是在维护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选项C

14、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做法和军阀割据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2.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 扩大了政

15、权基础B. 摧毁了门阀政治C. 促进了社会公平D. 与人才培养脱节【答案】D【解析】材料中“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家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说明了晚唐时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寒门书生,缺乏必要的从政素养,只会专心经籍文学,不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由此可见,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与人才的培养脱节,故D项正确。这段材料主要指出了科举制在人才培养上的局限,没有涉及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故AC两项错误。门阀政治不是科举制摧毁的,故B项错误。点睛:材料“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反映了晚唐时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寒门书生,与懂得“政治掌故”的门第子弟在为官从政方面有很大差距,所以这段材料主要强调科举制在人才培养上的局限。13.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政赋税,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政赋税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