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56313690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省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省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省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省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修改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 1.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A. 诸侯国大多认可周天子统一纪年B. 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趋势D. 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克已复礼,在鲁国编年史春秋开篇即明确以周王纪年纪月来记事,印证了其以周王为正统,希望维护周天子为天下正统的思想,B项正确;只一部春秋,这样开篇第一句,不能推断诸侯大多认可周天子的统

2、一纪年,A项错误;孔子以周天子为正统,不能说明春秋时期有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C项错误;孔子尊崇周天子,不能说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D项错误。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出处记述管子重令“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说苑政理“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商君书赏刑“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史记吴起列传“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由此可以推知:A. 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B.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C. 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D. 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管子强调按功授爵、说苑强调用俸禄来吸引人才、商君说强调奖励军

3、功、史记强调废除旧公族奖励军功,上述信息都指向了废除旧贵族的特权奖励军功,这体现出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士农工商等具体信息,故B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的表述太过绝对,材料并未体现出全面取代,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按功授爵,是君主加强对于贵族的控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A. 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 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 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 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答案】B【解析】【详解

4、】儒家思想注重道德说教,由材料“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可得出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故B不符合题意;在我国封建社会,汉武帝起,儒家学说才占据统治地位,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儒家教育开创者是孔子,而非汉武帝,故D不符合题意。4.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A.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B.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C.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D.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

5、上提出君权神授,故A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B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C项错误;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D项错误。5.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 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 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答案】C【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

6、,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6.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A. 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B. 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

7、. 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D. 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理”,故A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故C错误;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不是促进科技发展,故D错误。7.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

8、声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B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

9、想的批判与发展,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8.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材料中马丁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 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B. 反对权威,宣扬人的主体地位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答案】B【解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强调人在宗教信仰中的自主性;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反对权威,

10、高扬人的主体地位。故答案为B项。李贽的思想不涉及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排除A项;二者的思想均没有体现出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中的类比型试题,即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解答时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9.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

11、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A. 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原则B. 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C. 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D. 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提到,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故C正确。韩非子思想为封建君主服务,不能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故A排除。韩非子思想为封建君主服务,不是限制君主权力,故B排除。亚里士多德思想主要针对执政者,故D排除。10.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从

12、理性角度研究人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探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从侧面反映出他A. 重视培养雅典公民的理性思维B. 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C. 已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D. 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衰落时期,民众道德沦丧,材料“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体现出苏格拉底重视人道德素质培养,说明此时苏格拉底已经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说明苏格拉底重视公民道德培养,不是理

13、性思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民众要捍卫思想自由,故B项错误;扩大公民权不符合材料苏格拉底主张,故D项错误。11.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A. 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B 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C. 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D. 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答案】D【解析】材料“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反映了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派推动了圣经在民族国家的传播,反对罗马教会的独裁,这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故D正确;材料没

14、有反映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故A错误;材料现象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语言翻译圣经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故选D。12.在18世纪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A. 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B. 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C. 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D. 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显示,启蒙运动中,三者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评价中国这一现象,都是为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及

15、其上层建筑,三者为了同一目的。故答案为C项。A项,三者立场相同,排除;B项,三者所用材料都来源于他人,并不完全可靠,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排除;D项,材料表明,孟德斯鸠对中国有贬、卢梭大力批判中国,说明二者并未受中国文化影响,排除。【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13.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A. 赞美罗马共和制的诸多优点B. 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C. 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D. 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孟德斯鸠强调“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的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不是赞美罗马共和制度的诸多优点,故A错误。材料“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 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 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