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56307481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州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修改湖北省荆州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1.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分封制的推广B. 世袭制度的没落C. 郡县制的实施D. 井田制度的盛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大量增多,其原因在于贵族制度的没落,即世袭制度的没落,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贵族制度的没落,和分封制的推广、郡县制的实施以及井田制的盛行无关,故A、C、D项错误。2.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

2、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材料反映了A. 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B. 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C. 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D. 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的最终确立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这时候是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五经十四博士”, 说明儒家下不同师法之间可以并列存在,但这并不是百家争鸣说明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故D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道家的,

3、故C项错误。点睛:材料“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五经十四博士”是解题的关键。3.“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D.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答案】C【解析】“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到隋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出现了“逆转”及“中央集权得以复原

4、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所以答案选C选项。A选项错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点;B选项没有涉及到家族的问题;D选项错误,应该是豪门实力降低。4.下图表明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寒冷期,分别为: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气候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下结论合理的是A. 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B. 寒冷期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大分裂C. 明清两朝的兴衰深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D. 气候变化影响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答案】D【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因此气候是促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深层原因,宋

5、代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选项正确;中央集权的强化是不断上升的趋势,与图片中气候的变迁的曲线图不一致,故A选项错误;寒冷期也不是南北大分裂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明清两朝的兴衰是政治、经济、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属于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方法一般是:区分时空范围和阶段、提取各个阶段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归纳,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结论和规律,例如,两宋时期的气候寒冷的数据密集,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即可判断。5.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A. 践行“师夷长

6、技以制夷”的主张B. 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C. 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D.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答案】D【解析】无论关税高低,通过“中英双方协定”即侵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但清朝官员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说明他们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点睛: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在贸易、关税、航运、公民法律地位等优惠和豁免,也都给予缔约国对方国家,即缔约国一方给予另一方的优惠待遇。本题不涉及最惠国待遇,本题反映的是关税自主权受到侵害。6.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

7、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A. 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B. 均衡了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C. 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D. 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答案】D【解析】 由于没有实现民族独立,近代中国无法构建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中西部工业发展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相关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性质,不能说明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排除C;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6年3月”,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材料反映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故选D。点睛:审读题干既要从材料中得出历史阶段特征,比如“1936年3月”,表明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容易排除A。

8、也要联想到具有直接关联的信息,如1935年的华北事变的影响, 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国民政府未雨绸缪,主动调整企业布局。7.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A.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 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C. 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D. 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不断以法律形式规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新概念,说明改革

9、成果得到法律确认,故C选项正确;1982年到1988年,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初步建立,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是民主法制建设,故B选项错误;D选项过于绝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故D选项错误。故选C。8.西塞罗(公元前106年一前43年)认为,“不是在罗马有一种规则,在雅典有另一种规则今天一种规则,明天另一种规则,而是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因为这个法律有“一个人类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即上帝,他是这个法律的创制者”。材料说明罗马法A. 吸收了基督教理论 B. 适用于罗马帝国所有地区C. 具有普世性的原则 D. 成为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答案】C【解析】据材料“有一种永

10、恒不变的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罗马法具有普世性的原则,故C选项正确;基督教理论不仅仅限于上帝,材料无法说明罗马法吸收了基督教理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罗马和雅典,今天和明天,故不能说明罗马法适用于罗马帝国所有地区,故B选项错误;罗马法不等于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故D选项错误。故选C。9.下图为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数据,其中布什最终以271张选举人票当选美国总统。可见美国总统选举A. 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结合B. 选举人制度是典型的金钱政治C. 出现平民政治日益衰落的趋势D. 违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271张选举人票当选美国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1、,选举人票由美国公民选举产生,美国总统选举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结合,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金钱政治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平民政治日益衰落,故C选项错误;美国总统选举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故D选项错误。故选A。10.1949年,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加入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20多年后,有访谈学者发现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却将此事说成是在1953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中发生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劳资冲突对当事人伤害太深 B. 个体记忆难以客观还原历史宾相C. 受访者对接受访谈存在顾虑 D. 口述纪录出现偏差缺乏史料价值【答案】B【解析】个体记忆受不同个体自

12、身状况影响较大,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个体记忆难以客观还原历史真相。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说明对1953年劳资冲突印象深刻是因为“对当事人伤害太深”,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说法错误,出现偏差并非因为“口述”,也不能说没有史料价值,排除D项。11.从二战后到50年代初,大约有1500万到2000万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非等其它地区。这股移民潮A. 有助于欧洲推进经济复兴计划 B. 使冷战局势更加严峻C. 实质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 D. 促使欧洲走向一体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

13、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到50年代初,大量移民进入欧洲主要是因为欧洲在战争中受到很大创伤,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这股移民潮有助于欧洲经济迅速恢复,A项正确;材料强调移民进入欧洲,而非体现美苏冷战,排除B;移民涌入欧洲不一定是宗教冲突下的难民问题,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欧洲走向一体化,排除D。所以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题眼是“二战后到50年代初”“移民欧洲”,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潮”可以解决欧洲重建需要大量劳动力,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12.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就业和全部投资三项指标中所占比例简表。这一表格能够说明A. 欧洲各国经济仍未走出“滞胀”状

14、态B.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在推行C. 国有企业的数量在西欧各国普遍减少D. 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成为历史【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信息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各国国有化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全部就业和全部投资三项指标中所占比例,并没有体现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数据,所以没法说明是否走出“滞胀”状态,故排除A;题干信息体现的是国有企业的数据,而国有企业的存在本身就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体现,故B正确,所以选B;题干仅体现的是国有企业占比情况,并没有与其他时间的国有企业占比情况进行比较,所以不能体现减少,故排除C;仅凭国有企业占比的数据没法说明自由主义政策是否实行,故排除D。【点睛】表格类题目

15、的解题思路最关键的是要读懂表格信息,最好做到四看。首先要看表格的名称,其次看表格中的栏目项名称,然后看各栏的数据或者内容,最后将各栏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这样四看之后,表格的信息就能够准确解读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形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材料二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