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56306741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最新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最新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21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修改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 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 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 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 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文化融合。“内诸夏而外夷狄”中“诸夏”指中原地区,“夷狄”指少数民族,这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少数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提出“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

2、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A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从孔子的“华夷之防”发展到孟子的“用夏变夷”,其实都在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故B项不符合题意;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各有所长,C不符合题意;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族观,适应了时代需要,并未背离孔子的民族观,故D项不符合题意。2.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A. 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 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C. 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 君臣的“离合伙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认为,大臣以用正

3、道事奉君主,如果君主不能达到这一点,宁可辞职不干。孟子认为国君有了重大的过失,大臣再三的劝说然而国君不听,那么就可以换掉国君。可见他们都认为君臣良好关系的前提是道相同,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A. 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B. 带有强烈的个人价值判断C. 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D. 违背当时统治阶级的意愿【答案】B【解析】【详解】孔子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是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礼,这说明孔子著春秋是带有强烈个人政治观点的,所

4、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孔子著春秋并未背离客观历史事实,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孔子是在宣传儒家的礼乐传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使“乱臣贼子惧”等字眼足以证明是顺应了了统治阶级的意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4.有学者指出,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这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

5、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B正确;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仁”,没有提出辩证法思想,故A错误;墨子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错误;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联系所学老子的思想分析解答。5.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高峰。这说明先秦士子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C. 希望君主任人唯贤D.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答

6、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知仁行义分人以财、助人以力循名责实、公正无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人的道德修养和公正责任的要求,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特点,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项是具体表现,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6.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鞍,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由此可见当时A. 诸侯争霸日益加剧B. 礼贤下士之风较为盛行C. 民族融合逐渐加强D. 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当时士阶层的活跃,而且在各国都得到重用,说明当时礼贤下士之风盛行,选项B正确;士阶层的活跃不能

7、得出当时诸侯争霸情形,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未体现各流派之间的争论,排除D。7.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材料旨在说明A. 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B. 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C. 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D. 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答案】B【解析】材料“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汉初期由于以黄老之学作为统治

8、思想,导致政治上出现了这些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说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奢靡之风,故C项错误;文景之治是封建社会的比较繁荣的时期,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 “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是解题的关键信息。8.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A 时代先后B.

9、 社会贡献C. 个人能力D 儒家道德【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道家、墨家、法家都排在儒家后面,这说明班固评价历史人物以儒家标准为准绳,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时代先后为顺序,故A排除。秦始皇对社会的贡献和个人能力都应当是最突出的,但是却位列中下,说明社会贡献、个人能力不是评价标准,故B、C排除。9.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A.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B. 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C. 汉字自身的丰富与发展D. 汉末以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魏晋以后为书法

10、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主观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人群体的壮大属于主观原因,故B项正确;笔墨纸张等文具属于物质条件,故A项错误;汉字的发展和魅力,并不属于主观原因,故C项错误;社会危机严重属于社会原因,不属于主观原因,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主观原因”,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士人群体的角度分析选项,注意排除客观原因,据此即可进行正确判断。10.五代前后五十四年,其间“易五姓十三君”。子弒其父、臣弑其君有之;朝秦暮楚,叛此附彼者有之:历仕数姓者有之:拥兵自立者有之。这表明A. 儒家伦理面临巨大挑战B. 佛教的影响日益扩大C. 君主专制体制不合时宜D. 统一成为

11、历史之必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子弒其父、臣弑其君有之;朝秦暮楚,叛此附彼者有之:历仕数姓者有之:拥兵自立者有之”的现象不符合儒家价值观和政治理念,说明当时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受到很大挑战,选项A正确;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当时建立的依然是君主专制,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乱世,而非统一趋势,排除D。11.19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可证实A. 儒家文化在当时

12、吐鲁番地区已流传B. 科举制与唐诗的繁荣存在因果关系C. 论语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D. 五言诗源于唐代西北民间地区【答案】A【解析】【详解】新疆地区的儿童抄写论语郑氏注内容,说明儒家文化在当时的吐鲁番地区已经流传,选项A正确;材料未提及科举制,排除B、C;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12.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A. 抑制民间商业活动B. 维护中央统治权威C. 垄断雕版印刷技术D. 打击藩镇割据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东川节度使要求皇帝政令禁止

13、地方私自印历,他认为这地方私自印历会会违背传统之道,威胁中央的权威,故B正确;材料与民间的商业行为无关,故A错误;东川节度使的行为是为了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而不是为了垄断雕版印刷技术,故C错误;东川节度使自己统领的就是藩镇,故不可能打击自己的势力,故D错误。13.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史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史料解读A“周武王,始诛紂,八百载最长久”体现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表明荀子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情怀D“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则观日,阴则观指南针”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实

14、用特征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特征是通过对比得出的,史料中指南针用于航海无法证明古代科技实用性特征,选项D符合题意;周朝历史八百年,体现了其政治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荀子的言论体现了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诗人想象的场景,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不符合题意,排除。14.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 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B. 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C. 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D. 阐

15、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道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题干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强调的是魏晋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故C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没有混消儒家与道家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儒学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良,已经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B不符合题意;本题阐述的是儒家思想在宋代繁荣的原因,而不是道学的发展历程,故D不符合题意。15.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绘画艺术的繁荣B. 大众审美素养的提升C. 城市经济的兴盛D. 政治统治的黑暗腐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中说明元朝出现通俗小说和剧本插图,主要与当时城市经济的兴盛,市民文化繁荣促使市民文化兴起有关,故C项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