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研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真题及答案

上传人:嘻哈 文档编号:156306516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32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考研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真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历史考研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真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历史考研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真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历史考研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真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历史考研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真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考研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真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考研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真题及答案(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编 秦朝的兴亡第一章 秦政: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奠基第1节 秦的统一1、 简述秦统一的历史原因(13黑大)(1) 秦的统一正是符合了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可是这种发展趋势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诸侯割据,相互之间森严壁垒,关卡林立,交通受阻,货币不一;而且长期的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消除封建割据,结束混战状态,实现全国的大统一,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2) 秦国的商鞅变法较六国更为彻底。政治方面,政权加固,效率较高,社会稳定。经济上重农抑商,农业发展

2、,国力增强。军事方面,军功授爵,军队战斗力较强。到秦昭王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已超过了东方六国所剩土地的总和。相比之下,东方各国不如秦国强盛。(3) 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迅速平定了嫪毐叛乱,接着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尉缭、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作出了很大贡献。2、 论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意义。(14江师、13云大)2、 评价秦始皇的功过(14陕师)2、评述秦朝的历史地位(13苏大)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1) 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1、 首先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

3、权。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掌握在皇帝手中。2、 其次,中央机关采取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他们互不相属,互相限制,从而保证决断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它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上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3、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了全国,构建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机构。(2) 在巩固统一的经济政策上:1、 在全国范围内确认土地的私有。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报所占土地的份额

4、,政府据此收租,意味着私有制得到了正式的确认。2、 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车轨。定货币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新币的实行和货币的统一,消除了过去由于币制复杂而造成的商业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车轨的统一对发展交通运输起了促进作用。(3) 文化政策主要是书同文和焚书坑儒。1、 对文字进行政令,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后来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加简便的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2、秦

5、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规定除秦记以外,六国史书一律销毁。诗、书、百家除博士官外,其他人不得收藏。医药、农书和卜筮之书不在禁止之列。坑儒是一些方士儒生对秦始皇不满,于是御史悉案问诸生,皆坑之咸阳。焚书坑儒体现了秦政的暴虐,造成了文化上的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四)军事措施:征服越人、开凿灵渠、通西南夷、修万里长城北防匈奴。为岭南地区带去了铁器和其他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当地民族的融合过程。秦始皇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对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筑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

6、的结晶,虽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也给中国劳苦大众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秦代政治生活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忠”的观念已经逐渐形成社会政治道德的基本规范。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贵族下,维护“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的统治秩序最终实现居于最高权威的皇帝的绝对专制。秦始皇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但是他的很多举措过于极端。如焚书坑儒体现了秦政的暴虐,造成了文化上的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1、 蕲年宫之变与秦王嬴政亲政1、 蕲年宫之变秦王政几年,嫪毐因秽乱宫闱的罪行败露,在嬴政往雍行郊礼时发动兵变,以窃取的秦王玺和太后玺调动卫戍部队及附近地方军进攻蕲年宫。嬴

7、政及时察觉了这一阴谋,抢先发兵平定变乱,追斩嫪毐,在咸阳清洗了嫪毐集团成员数百人,又因此事涉及吕不韦,不久就宣布免去其相国之职,而后迫使吕不韦自杀,嬴政全面把握了国家权力。2、 秦灭六国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的时代。此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3、 “大一统”理论与实践1、“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形态,是儒家的文化理想。但是,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却并不仅仅是这一派政治文化学说的主张。2、早期法家的政治文化理论就是以军权权力的一元化为思想基点的。3、“天下”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的“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可见“天下”的观念,一开始就和

8、“大一统”的观念相联系。4、与当时的“天下”意识的普及同时,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相应突出了统一天下的主张。5、我国早期的地理学名著禹贡,后来被收入尚书,列为儒学基本经典“十三经”之中。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分别论述了九州的土气、物产,以及向中央政府贡奉的品物、方式和道路。禹贡成书于战国时代,并不能体现夏代制度。禹贡是梁惠王积极图霸期间,魏国人士于安邑撰著成书的,是在魏国霸业的基础上设想出来的大一统事业的蓝图。6、虽然孟子提出了反对“以力服人”,而应当推行“王道”,实施“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的主张。但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各个大国无不积极强兵备战,连年兼并不休,都企图借助武力消灭敌国,使“

9、大一统”的理想成为现实。7、吕氏春秋称以实现“大一统”为目的的战争形势为“义兵”。认为战争由已久,是不可能禁止的。古来的“圣王”和“贤王”运用“义兵”而取得战争成功的,“义兵”其实是最有效的“天下良药”。8、十六经也明确肯定了“今天下大争”的形势下,应当坚持“为义”的“兵道”,取得成功。9、秦国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基础,通过战争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10、虽然从秦代至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间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二节 郡县制度的确立1、 秦的郡县制度1、郡县制(00武大、14复旦、15

10、西北民)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秦末又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来掌管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长官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于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维持国家的统一具有重大意义,成为后来历代王朝中央政权控制地方行政的基本形式。2、 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争论1、评议西周分封制与秦汉郡县制。(东师)关于秦汉分封制与郡县制的问题,史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综述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分封制与郡县

11、制的史实问题;第二,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性质与形式都发生变化的分封制其实效如何;第三,秦汉时期分封制再现,其性质到底怎样;第四,关于单义的郡县制和合二为一的郡国制的分歧。1、其一,关于秦汉时期尤其是楚汉之间分封的时代背景,有人谈到当时的主流意识春秋战国因众多战争带来的依靠军功封王赐爵的思想意识,但却未充分论证它。这种意识显然对当时的人们还有深深的影响,赵翼写汉初布衣卿相之局一章,便是最好的说明。而汉初也的确形成了一个“军功受益阶层”,在这种意识主流的影响下出现分封当然可以理解。其二,关于分封制的性质及其它问题,有些学者过分局限于经济与政治的决定关系,其实,一种制度本身谈不上好与坏,差别只是实行这

12、一制度的主体和时间,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认识分封制与郡县制,显然不能用简单的结论这是政治家的认识格局。上层建筑除了受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之外,还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因为它首先是一个现实问题,古人还不可能从理论上总结二者的优越与否,而只能从二者的现实意义去认识。汉朝在接手如此大的一个帝国后,国家的文官系统能否达到中国边境的薄弱地区,显然很成问题。它不同于秦,秦是由“散”走向“合”,长期受关中观念关中提供了秦灭六国的几乎全部人力、物力,而汉初期中央特别薄弱,故希望得到地方的支持,这正是它与西周“封建”的一个重要区别。“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与后世统一政府只是以封建制为一种政区与政

13、权之分割者绝然不同”。汉初的分封是在接管了整个天下之后的事,同姓代替异姓,显然一方面有如何安排家族内部成员的考虑,另一方面是用它来缓和文官系统薄弱的矛盾。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虽有下移的趋势,但还远远不够,只有历史进入“选举社会”,整个社会知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保证政府的人才要求。如西汉后的某些功臣具备了某些素质,故天下一稳,便能进入政府系统,因而出现异姓王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但汉初的大量功臣如何安排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所以“实封”与“虚封”也因此而产生。在分封制形式和本质都发生变化后,二者作为一个治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某些学者过分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冲突。前面提过,分封制与郡县制之间

14、不可能有本质的对立性冲突存在。分封在本质上是与中央集权相对的,而对立的具体形式便是完全中央集权,不是地方分权。在王朝的政治体制还不完备的情况下,由历史经验可知,治理地方的方式,或是单一郡县制,或是郡国并行。所以每个王朝在对前代的经验总结后,总是在寻找二者之间的“度”,包括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从而不断对前代的政治制度加以修补,使政治制度趋向完善。所以对这个问题若重新认识,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分封制的概念如何界定,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是不同的。大多数学者只就其性质与西周作了比较,而对封君、封侯与诸侯王未作明显的区分,也未作概念上的正名。2、其二,如何认识战时分封的问题?因为战时的分

15、封明显有它战时的意义,表现在它有很大的暂时性和利用性。许多学者几乎没有考虑这一点,往往用战后的结局去评判战时的分封,而另有学者则恰恰相反,这样的结论都有欠缺。我们应该怎样分析战时分封的暂时性,战后的去向也是一个有待考虑的问题。其三,时代观念(封王赐爵)的来龙去脉,分封制的依据除了现实根据和传统观念(社会意识流)外,还有什么会列入呢?其四,家天下局面的文化角度剖析及其对分封制和地方稳定的影响,分封制不失为一个使本家族贵族化的最好的方式,尤其是由平民上升为统治阶层的家族,古人尚且“以为贵戚可封侯以富之,不当职事以任之”,而分封正是为了转移这批不能也不必付出太多代价而又能享受富裕生活的人群。如此做的

16、结果,又是对分封制自身的一个致命打击。这种副作用是否为分封制本身的局限?其五,分封制的反复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如何作中肯的判断?其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政治角度分析,二者的选取其目的只有一个,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关系。而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稳定。作为政治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其效力的全面发挥亦有一个过程,分封制的反复突出说明了这一事实。分封制与郡县制只是政治层面的两种不同形式而已,而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的平衡才是问题的关键和实质。第3节 中央集权制的形成1、 秦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1、三公九卿制(14福师、14湖师)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专业课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