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PPT课件历史必修3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新人教版)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56294371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PPT课件历史必修3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PPT课件历史必修3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PPT课件历史必修3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PPT课件历史必修3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PPT课件历史必修3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PPT课件历史必修3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PPT课件历史必修3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新人教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高考考点 (1)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 (3)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3高考真题 【例1】(2011新课程)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解析】考查西周“大一统”(分封制)概念。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实现

2、大一统。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都没实现,同时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也没形成。根据当时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已经具备。选C项。,C,【例2】(2011福建)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D,【解析】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德礼为政教之本

3、”,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故选D项。,【知识梳理】,【重难突破】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汉武帝时代,一方面国力日盛,“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而新儒学恰恰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 (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融入儒家思想,增添了“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

4、需要。,(3)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了三项重要政策。其一,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其二,将儒家经典确立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且兴办太学,自此,儒家垄断了教育,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其三,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也逐渐获得了独尊地位。,2中国古代三种最有名的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西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儒家成为了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民的思想和

5、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成为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鱼”,即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历史潮流和民心。秦汉以来,每逢大乱平息,人民需要休养生息时,这种观点便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他山之石】 岳麓版的不同说法: (1)西汉初年,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黄老思想,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治身,一个是治国,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黄老学说的实施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但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黄老学说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代的儒学已不同于

6、先秦儒学,它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学说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全新的思想体系。,一、选择题 1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 A儒学汲取了佛、道的有益内容 B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四书”“五经”被定为教科书 D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洲,【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西汉儒学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的理解,A、C选项不符史实,D是影响。答案B。,B,2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要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

7、是诏书中的常用语,【解析】抓住题眼“神化王权”。祭天、“奉天承运”符合“君权神授”;重视自然灾害,符合天人感应;选B项。,B,3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 A B C D,【解析】中说法错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

8、朝的正统思想。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领域的内容,而引文中“中国之境”是指中国的疆域。答案C。,C,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的形成 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 B C D,D,【解析】独尊儒术并不是要消灭其他学派,所以第项错误,排除。答案D。,5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立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人性本善,君权神授,【解析】董仲舒认为没有天生的善,只有天生的善质,善质

9、经过王道教化之后才能成为善,这是天意。因此这一思想体现了人性本善,君权神授。答案D。,D,6.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了阴阳家和法家思想而形成,故D项说法错误。答案D。,D,7对下面漫画反

10、映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 A漫画中的“胜出”是指在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B儒家思想的“胜出”,是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结果 C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 思想的“仁政”思想 D儒家思想的“胜出”,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 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解析】明确漫画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董仲舒适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由此可知A、B、D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的是C。,8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 ( ) 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 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B,【解析】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儒家思想不管是否受到重视,都与当时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关。秦始皇“焚书坑儒”,重视法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了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答案B。,9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 ) A仁者爱人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大一统,C,【解析】此题考查对董仲舒新儒学内容的深刻把握。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君权神授、天子代天统治人民的理论

12、基础,也是各地臣民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从而政治上的大一统的实行基础。,10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信息不包括( ) A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B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C汉代统治者通过教育促进儒学的传播 D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A,【解析】儒学在汉代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但不是唯一的思想。答案选A项。,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

13、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统),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请回答: (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心态?简析他产生这种心态的思想根源。,【解析】第(1)问只要看清材料一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要看清材料中董仲舒矛

14、盾的心态,紧扣董仲舒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必然有很多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参考答案】 (1)思想:“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目的: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往往边境不宁,王国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提出了上述观点。,(2)心态:既要维护君主权威,加强集权,又企图限制君主的暴政。思想根源: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了法家中央集权学说。,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15、;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著名学者阮炜在中外文明十五论中引用中国必然强大比较分析说明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 请回答: (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_。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

16、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 (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 (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思想的实践结果。,【参考答案】 (1)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主要流派的主张: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义利观。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用、性本恶、君舟民水。庄子提出“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2)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农耕经济的发展;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教育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其他言之成理亦可),(3)实践结果:秦朝焚书坑儒,运用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但运用失度,导致二世而亡。西汉初年,运用道家思想(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然而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外儒内法),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