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第十章生殖与衰老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56095221 上传时间:2020-12-14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3.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理学第十章生殖与衰老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植物生理学第十章生殖与衰老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植物生理学第十章生殖与衰老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植物生理学第十章生殖与衰老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植物生理学第十章生殖与衰老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生理学第十章生殖与衰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理学第十章生殖与衰老(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植物的生殖与衰老,.,第十章 植物的生殖与衰老,第一节 授粉授精生理 第二节 种子和果实的成熟生理 第三节 植物的休眠 第四节 植物的衰老生理 第五节 器官脱落的生理,.,本章重点,授粉,授精及克服自交不亲和 种子的形成与成熟,外界条件的影响 果实成熟时生理生化变化 种子休眠原因,解除方法;芽休眠原因和调控 衰老时生理生化变化,解释衰老学说及调控 脱落的细胞学和生物学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 授粉授精生理,一 授粉生理,1 花粉化学组成,1)壁物质,内壁:,外壁:,由花粉素(pollenin)、纤维素、角质构成,其中花粉素是花粉特有的。,果胶质 + 胼胝质,内壁与外壁中均含有活性

2、蛋白:,外壁蛋白由绒毡层合成,属于糖蛋白类,具有种的特异性,授粉时与柱头相互识别,称为识别蛋白;,内壁蛋白是花粉自身合成,主要是一些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在柱头中伸长有关的水解酶类。,.,植物的双受精过程,花粉柱头的亲和性,.,2)碳水化合物和脂类,淀粉型花粉:风媒传粉植物多为此类;,脂肪型花粉:虫媒传粉植物多为此类。,3)色素,花粉中色素的作用:,防止紫外线对花粉粒的破坏;,吸引昆虫传粉,可能与某些植物的自花授粉不亲和性有关,4)氨基酸,脯氨酸的含量特别高维持花粉活性。,.,5)酶类与植物激素,水解酶类,生长素的含量很高。,6)维生素与无机物质,B族维生素较多,维生素E对植物有性过程起重要作用。

3、,主要元素有P、K、Ca、Mg、Na、S等.,2 花粉与柱头的识别反应,识别决定于花粉外壁中的蛋白质(识别蛋白)与柱头乳突表面的蛋白质膜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者是相互识别过程中的感受器。,.,.,自交不亲和性 (self-incompatibility) : 指植物花粉落在同花雌蕊的柱头上不能受精的现象。 自交不亲和-半数以上 ;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普遍 受一系列复等位 (multiple alleles) 基因的单一基因座 (S locus) 控制 ,S 基因座在雌雄生殖组织中表达 1 个或多个 S 基因 , 这些 S 基因编码不同的蛋白质(花粉外壁蛋白)是自交不亲和或亲和的识别基础。 S 基因

4、相同时-不亲和 S 基因不同-亲和,雌雄双方有,被子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可分 孢子体型不亲和性 (sporophytic self -incompatibility,SSI) -SSI植物(少),如十字花科、菊科等, 表现在花粉和雌蕊相互作用 , 阻碍花粉水合作用或 不能形成花粉管。发生在柱头表面,表现为花粉管 不能穿过柱头。,配子体型不亲和性 (gametophytic self -incompatibility,GSI) -GSI植物(多),如茄科、禾本科等, 不亲和发生在花粉管进入花柱后 , 中途生长停顿、破裂。,.,生理上克服不亲和性的可能途径:,1)花粉蒙导 (mentor pol

5、len)法 在授不亲和花粉的同时,混入一些杀死的亲和花粉,蒙骗柱头,从而达到受粉的目的。 2)物理化学处理法 采用变温、辐射、激素或抑制剂处理雌蕊组织,以打破不亲和性。 3)重复授粉 超量授粉,干扰识别反应,(1)破坏识别物质或抑制识别反应,.,1)组织培养 利用胚珠、子房培养,试管受精。 2)细胞杂交 原生质体融合或转基因技术,1)蕾期授粉法 雌蕊识别蛋白尚未形成,雄性生殖单位可能成熟 2)延期授粉法 柱头内不亲和物质减少,活性减弱,对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抑制作用降低,(2)避开雌蕊中识别物质的活性期,(3)去除识别反应组织,.,3 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表现出集体效应(

6、group effect),即落在柱头上花粉密度越大,萌发比例越高,花粉管生长越快。,原因:花粉中存在生长素,花粉数量越多,生长素也就越多,所以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花粉为什么能向着胚囊定向生长?,由花粉管的向化性运动引起的。 雌蕊组织中产生“向化性物质”控制花粉管的可塑性;同时,雌蕊组织中向化性物质分布的浓度不同,花粉管尖端朝着向化性物质浓度递增的方向(柱头胚囊)定向延伸-Ca2+,.,.,二 授精生理,1 生理生化变化,呼吸速率提高;,内源激素含量提高;,物质的转化和运输提高;,生长中心转向种子和果实.,4 授粉后花粉和柱头代谢变化,授粉后雌蕊中生长素含量急剧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7、,授粉后花粉中的生长素扩散到雌蕊中;,花粉管伸长过程中, 一些将色氨酸转变为生长素的酶系分泌到雌蕊中,使雌蕊合成大量的生长素。,.,植株或枝条突变: 香蕉,菠萝和某些葡萄,柑橘,黄瓜等,2 单性结实(Parthenocarpy),植物不经受精作用而形成无籽果实的现象,天然(natural),刺激性(stimulative),保存-以营养繁殖,果实生长-子房本身产生的生长物质,如番茄,茄子2,4D ;葡萄,枇杷-GA 辣椒-NAA处理,植物已经完成受精作用,由于种种原因,胚发育停止,而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继续发育形成无籽果实,环境刺激,如短日照或较低的夜温,人工诱导(induced),假单性结实,

8、单性结实无籽果实,.,第二节 种子和果实的成熟生理,受精卵 胚,种子发育,胚 珠 种子,子房壁 果皮,子 房 果实,种子成熟,胚从小长大,营养物质在种子中的积累与贮藏,一、种子的生长和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一)主要有机物质的变化,变化总趋势:,可溶性糖-转为不溶性糖和脂肪(纤维素、淀粉、油脂);,氨基酸或酰胺-合成蛋白质;,脂肪变化:糖-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非丁(Phytin)的变化:钙、镁和磷离子同肌醇形成非丁。,(二)其它生理生化变化,呼吸作用先升高后降低;,内源激素的变化:,CTK-GA-IAA依次出现高峰,脱落酸在籽粒成熟期含量大大增加。,.,.,.,二、果实的生长和成熟

9、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一)果实的生长,有生长大周期,是S型生长曲线,核果类多呈双“S”型曲线,原因:,在生长中期养分主要向核内的种子集中,使果实生长减慢。,珠心和珠被生长停止,营养向种子集中.,.,(二)果实的成熟,1.呼吸跃变(Respiratory Climacteric),随着果实的成熟,呼吸速率最初降低,到成熟末期又急剧升高,然后又下降,这种现象叫果实的呼吸跃变,根据果实的呼吸跃变现象,可把果实分为二种:,跃变型果实:如梨、桃、苹果、芒果、西瓜等。,非跃变型果实:如草莓、葡萄、柑桔等。,差异,乙烯含量:跃变型果实在呼吸峰之前出现乙烯释放峰。,酶类活性:跃变型果实水解酶的活性高。,贮藏物质

10、:跃变型果实含有大分子物质较多。,.,呼吸跃变的意义、产生的原因及应用:,呼吸跃变是果实即将成熟的的一个重要特征,呼吸跃变结束意味着果实已经成熟。,产生原因:,1.随着果实的成熟,细胞内线粒体的数目增多,呼吸活性提高;,2.产生了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刺激了呼吸速率的提高;,3.乙烯的释放量增加,导致抗氰呼吸的加强;,4.糖酵解关键酶被活化,呼吸活性加强。,生产上,果实贮藏过程中,可以通过 低温、低氧、高CO2浓度的方法,推迟呼吸跃变出现的时间,降低呼吸跃变的强度,达到延长果实贮藏期的目的。,.,2.各种物质的转化,甜味增加:淀粉转变为糖;,酸味减少:有机酸转变为糖,离子中和;,涩味消失:单宁被

11、过氧化物酶氧化或凝结成不溶性物质;,香味产生:产生酯类,如乙酸乙酯、乙酸戊酯、甲酸甲酯等,果实由硬变软:果胶水解为可溶性果胶、果胶酸等;,淀粉转变为可溶性糖。,色泽变艳:叶绿素降解,类胡萝卜素显现,花青素合成;,3.内源激素的变化,乙烯含量增加,质膜透性提高,呼吸速率升高,刺激水解酶类合成,促进不溶性物质水解为可溶性物质。,.,.,第三节 植物的休眠 (dormancy),种子休眠:成熟种子在合适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现象。,一、种子休眠的原因和破除,(一)种皮限制,种皮不透水、不透气;种皮太硬等;,物理、化学方法破除; 氨水(1:50)处理松树种子, 98%浓硫酸皂荚种子冲洗浸泡,(二)种

12、子未完成后熟,后熟(after-ripening):种子在休眠期内发生的生理生化过程。,可用层积处理的方法破除休眠。,.,(三)胚未完全发育,(四)抑制物质的存在,有些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存在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可通过水洗等方法去除抑制物质。,二、延存器官休眠的打破和延长,马铃薯打破休眠,赤霉素破除休眠,晒种法,硫脲处理,马铃薯延长休眠,0.4%萘乙酸甲酯粉剂处理,放架上摊成薄层通风,.,三、植物的休眠,植物的休眠: 指植物在一年中,不良环境或季节来临时,植物的某些器官或整株处于生长极为缓慢或者暂停的状态,并出现保护性结构或形成贮藏器官,以利抵抗和适应恶劣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现象。,(一)休眠的器官

13、和生理类型,种子休眠,芽休眠,变态地下器官休眠,器官,.,1.芽休眠(bud dormancy),多年生木本植物遇到不良环境,节间缩短,芽停止抽出,并出现“芽鳞片”等保护结构,以便度过低温与干旱环境。,2.变态地下器官休眠,多年生草本植物,遇到干旱、高温等不良环境,形成变态的地下器官,如球茎、鳞茎、块茎等,进入休眠。,3.种子休眠,一、二年生植物多以种子为休眠器官。,原因:1)日照长度 长日照-生长;短日照-休眠 2)休眠促进物 ABA-增加;休眠芽恢复生长-CTK 增加,.,休眠的生理类型,1.真正休眠:又叫深休眠, 生理休眠(physiological dormancy) 是一种自发性的休

14、眠。 在深休眠的中期阶段,植物的生长活动接近最低点,含水量极低,这时即使给予适应的外界环境条件,也不生长。,2.强迫休眠:又叫相对休眠。 当植物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出现生长缓慢或停止状态,给予适应的条件又开始萌发生长。,.,第四节植物的衰老生理,一、植物衰老的概念及类型,(一)植物衰老的概念,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的生命功能衰退,最后导致自然死亡的一系列老化过程.,基本特征:生活力下降。,生理上表现:,促进衰老与成熟的激素增多(ABA,ETH); 抑制衰老、促进生长的激素减少(IAA,CTK,GA); 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加强,物质外运。,外观上表现:,叶片褪绿,器官脱落,最后死亡。,.,(二

15、)植物衰老类型,1.整株衰老(overall senescence):,一年生和二年生植物(如玉米、花生、冬小麦),通常在开花结实后出现整株衰老死亡。,2.地上部分衰老(top senescence):,多年生草本植物。,3.渐近衰老(progressive senescence):,常绿乔木,叶片分批轮换衰老脱落。,4.脱落衰老(deciduous sennescence):,如 果实、花的衰老。,(三)衰老的生物学意义,增强繁殖能力;,抵抗逆境。,.,二、植物衰老时细胞结构及生理生化变化,(一) 细胞的衰老,主要讲生物膜和细胞器在衰老过程中结构及生理生化变化。,1.生物膜的生理生化变化,衰老过程中,一个重要现象:电解质大量外渗,说明膜受到破坏,在这一过程中,膜脂发生过氧化,是膜损伤的重要原因。,其中磷脂酶、脂氧合酶和活性氧起重要作用。,磷脂酶:磷脂酶A1,磷脂酶A2,磷脂酶B,磷脂酶C,磷脂酶D,溶血磷脂酶和脂解酰基水解酶等。,.,磷脂的降解,磷脂,游离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磷脂酶,脂氧合酶,不饱和脂肪酸的氢过氧化物,脂氧合酶,自由基,分解,醛类(如丙二醛)和易挥发的烃类(乙烯,乙烷,戊烷)等,脂氧合酶,亚麻酸 茉莉酸(JA),JA是一种促进植物衰老的内源物质,有人称为死亡激素。,.,2.生物膜结构变化,正常情况下,细胞膜为液晶相,流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