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 第四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156015044 上传时间:2020-12-14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毒理学 第四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药物毒理学 第四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药物毒理学 第四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药物毒理学 第四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药物毒理学 第四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毒理学 第四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毒理学 第四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一、肝脏损伤的生理学 与形态学基础,图5-1 肝小叶模式图,图5-2 肝小叶微细结构,1,2,3,门周区,带中区,小叶中心区,肝小叶 三区,肝腺泡 三带,门管区,中央静脉,图5-3 肝小叶和肝腺泡简图,(一)肝脏的血液循环,门静脉,肝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血窦,肝静脉,下腔静脉,营养物质,O2,(二)肝脏的功能 1)消化与吸收功能 2)代谢功能 3)清除功能 4)解毒与排泄功能,表5-1 肝脏的主要功能及功能障碍的后果,肝小叶三区(图5-3) 小叶中心区:毒性化学物的主要靶位 带中区 门周区 肝腺泡三带(图5-3) 1带:与血液入口相邻(门周区) 2带 3带

2、:与中央静脉相邻(小叶中心区),(四)肝脏的组织结构,腺泡分带现象 1)肝细胞各组分水平沿腺泡分带呈浓度梯度分布 肝细胞中氧浓度:1带2带3带; 胆盐浓度: 1带2带3带,2)肝细胞蛋白质水平沿腺泡分带呈异质性分布。 1带谷胱甘肽含量高,该区主要作用是脂肪酸氧化、糖原异生以及胆汁分泌; 3带细胞色素P450蛋白含量高,该区具有很强的脱氧化作用,是肝中毒的主要靶位。,肝内细胞 肝细胞:毒性化学物的主要靶点 内皮细胞 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 Ito细胞(星形细胞),图5-4 肝血窦细胞简图,药物性肝损害 机制、诊断和防治,一片思诺斯导致ALT升高超过1000U 干扰素诱发重度慢性肝

3、炎 一起由“乌发丸”引发的医疗纠纷 “龙胆泄肝丸”中毒事件引发的思考,定义: 药物性肝病损害(drug inuced liver injury, DILI),或称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 目前引起损的药物余千种,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本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人的2,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020。,1. 中、草药没有毒性作用; 2. 有毒的药物才会损害肝脏; 3. 药物的毒性

4、作用与药物使用剂量和时间呈正比; 4. 药物都是在肝脏里代谢解毒的; 5. 药物可以损害肝脏,但并不严重; 6. 药物的毒性作用是可以预测的; 7. 药物性肝损害一定出现在用药后不久; 8. 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ADR)是医疗事故。,对药物性肝损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据报道900多种药物和化学毒素以及越来越 多的中草药可引起药物性肝病 药物和毒素所致的暴发性肝衰竭占20-40% 全球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病的总发生率达到3-9%,Lewis JH.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Best Practice of Medicine. January 2000.,药物

5、性肝病的发生率,二、肝脏如何处理化学物质,肝脏通过两相酶系对药物或化学物质进行“处理” 为什么不是“灭活”或“解毒”,而是“处理”?,I相反应 药物被转化为极性(亲水性)代谢产物,通过结合或暴露下列基团 : -OH、 -SH、-NH2、 -COOH 代谢产物通常无活性 可能极化完全,利于从胆汁、尿液排出体外 II 相反应 进一步结合内源性化合物,形成具有更强水溶性的代谢物 结合物有葡萄糖醛酸、硫酸、醋酸、氨基酸,药物的代谢转化,CYP450超家族的命名:家族、亚家族、同功酶 家族 例:CYP1 亚家族例:CYP3A4 同功酶例:CYP2C2 CYP450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 人体内

6、肝细胞中CYP450含量最高,其他组织细 胞亦有分布,如:皮肤、肺、肾、肠道等,1相药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CYP450分为可溶性和膜性,后者包括“微粒体氧化酶”和“线 粒体氧化酶”,“线粒体氧化酶”仅代谢内源性化学物质 参与药物代谢的重要的P450有:CPY1A2、CPY2、CPY3A 对P450而言,药物是一种底物,催化代谢过程中除产生代 谢产物外,尚有氧自由基、亲电子物质、自身抗体等 P450催化的主要反应有:烷基的羟基化,烷基的环氧化, 羟基的氧化,氨、氧、硫部位上的脱烷基化,氧化性脱 氨、脱氢和脱卤素,1相药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CYP450对药物的代谢包

7、括活化和灭活双相过程,外来物质可 能被转化为具细胞毒性、致突变性或致癌作用更强的物质 CYP450本身的活性可以被诱导或抑制。诱导或抑制酶活性 的物质包括药物和食物,或药物的代谢产物 影响P450活性的因素: 食物、营养和环境 年龄、性别、内分泌 肝病,其他疾病 遗传因素 CYP450具有遗传多态性,1相药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2相药酶的主要作用为结合反应 参与2相反应的酶主要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葡萄糖醛酸 转移酶、环氧化物水解酶等 2相反应与1相药物代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2相结合的过程为1相代谢产物提供葡萄糖醛酸、甲基、乙 酰基、硫酸、谷胱甘肽和谷氨酰胺等基团 化学结合分高能

8、力和低能力两组: 高能力:葡萄糖醛酸结合、乙酰化、甲基化,等 低能力:甘氨酸、谷氨酰胺、硫酸,等,2相药酶结合反应酶,直接毒性作用,不再使用了的“毒药”,如:锑剂 还必须使用的“毒药”,如:各种肿瘤化疗药物 被挖掘的新的“毒药”,如:三氧化二砷(砒霜)、 斑蝥 无论是FDA还是SFDA,都慎重地批准“毒药”上市,释出酶类,诱导脂质过氧化,三、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直接毒性作用,不再使用了的“毒药”,如:锑剂 还必须使用的“毒药”,如:各种肿瘤化疗药物 被挖掘的新的“毒药”,如:三氧化二砷(砒霜)、 斑蝥 无论是FDA还是SFDA,都慎重地批准“毒药”上市,释出酶类,诱导脂质过氧化,二、肝损伤

9、类型,表5-2 药物引起肝损伤的类型 P61,(一)肝细胞死亡 (hepatocellular death) 死亡模式 1)凋亡(apoptosis) 2)坏死,凋亡 概念: 机体用于清除不再需要或不再有正常功能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 形态学标志(与“坏死细胞”区别): 细胞萎缩、核染色质密集、质膜保持完整、形成凋亡小体及无炎症反应。,坏死 形态学标志: 细胞肿胀、核解离、质膜碎裂及炎症细胞迁入。 血清酶的测定,坏死模式: 1)灶状 2)带状 1带 少 3带(小叶中心区) 多 对乙酰氨基酚特异性地损伤3带肝细胞 3)全腺泡状(全小叶状),(二)脂肪肝(fatty liver) 概念 脂质积聚含量

10、超过总重量5的肝脏 特点 肝急性中毒的常见反应; 可逆; 不引起肝细胞坏死,分类 大泡脂肪变性:如乙醇等 微泡脂肪变性:如四环素、 丙戊酸钠等,脂肪变性原因 1)脂蛋白合成抑制 2)甘油三酯与脂蛋白结合降低 3)极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受干扰 4)脂质氧化损害 5)脂肪酸合成增加,如乙醇,脂肪变性部位 与药物引起坏死相似 磷脂变性 如胺碘酮、对氯苯丁胺等,(三)胆汁淤积(cholestasis) 概念: 胆汁生成量下降或胆汁中某一溶质分泌障碍。 生化特征: 某些正常情况下在胆汁中浓缩的化合物(尤其是胆盐和胆红素)的血清含量升高。,原因: 胆管系统完整性受损;胆汁形成与分泌障碍 药物: 如氯丙嗪、雌激

11、素、阿米替林、氨苄西林、巴比妥类、卡马西平等,(四)血管损伤 肝静脉闭塞病变: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达卡巴嗪、口服避孕药 肝紫癜:同化激素,(五)肝硬化 概念: 慢性肝损伤晚期,纤维组织逐渐增多,肝脏微循环变形引起细胞缺氧并重建,最终肝脏结构由纤维组织壁包绕互连成为重建肝细胞结节。,有害因素: 长期饮酒;含砷的药物和甲氨蝶呤;甲基多巴、呋喃妥因、异烟肼、双氯芬酸(慢性活动性肝炎,如不及时停药,也可导致肝硬化),(六)肿瘤 有害因素: 亚硝酸盐、合成抗氧化剂、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等,药物对肝细胞内细胞器的主要靶点: (1)线粒体 (2)质膜:质膜起泡;如对乙酰氨基酚 (3)内质网:如对乙酰氨基酚

12、 (4)细胞核:如黄曲霉素B、半乳糖胺 (5)溶酶体,肝损伤的有关机制,肝细胞死亡可能的生化机制: (1)脂质过氧化: 如乙醇、四氯化碳、可卡因 (2)不可逆地与大分子结合: 如对乙酰氨基酚、可卡因,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机制(图5-5) 细胞色素P450将其活化为N-乙酰-对苯醌(NAPOI),后者可耗竭谷胱甘肽或与肝蛋白结合,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图5-5 对乙酰氨基酚生物活化和肝毒性发生,(3)钙内环境平衡失调 (4)免疫反应(图5-6) : 如氟烷、二氯芬酸; 共同特征:反复接触毒物(通常是药物)形成了药物-蛋白质加合物,图5-6 免疫介导型肝损伤,半乳糖胺对肝脏毒性机制已明确,是通过耗竭膜蛋白合成必须的三磷酸尿苷造成细胞死亡。,三、肝损伤评价,(一)肝毒性综合征 如阿司匹林(瑞夷综合征) (二)形态评价 肝组织切片,(三)血液试验 1.血清白蛋白 2.凝血酶原时间 3.血清胆红素 4.染料廓清试验 5.药物廓清试验 6.血清肝脏酶测定(表5-2),表5-2 肝脏毒性的血清酶指标,一、肝脏损伤的生理学与形态学 肝小叶和肝腺泡 二、肝损伤的类型 肝细胞死亡(凋亡);脂肪肝;胆汁淤积;胆道损害;肝硬化;血管损伤;肿瘤等 肝细胞死亡的生化机制(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机制) 三、肝损伤的评价 血清酶指标(ALT/AST/ALP/GGTP),本章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