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体系建设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体系建设探讨(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诊体系建设探讨,内容提要,急诊体系现状与困境 急诊人的期待 我们的经验分享,内容提要,急诊体系现状与困境 急诊人的期待 我们的经验分享,急诊的现状与困境,看门的 摆设的 分流站 前线部队:加强营-守护站 ,急诊的现状与困境,急诊是一门专业?! 吃的是青春饭?! 专业技术低人一等?! 吸引力低,队伍不稳定! ,急诊,招的只能是雷锋?!,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 成立我国第一个急诊科 1986年5月 成立急诊分会,30年, 依然是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急诊现状与困境,全依托型 半依托型 独立性,现状与困境-人员构成模式,医生的构成:三角形 ?- 菱形?,?,现状与困境-人员构成模式,现状与困境-
2、模式,缺点:队伍极不稳定 救治水平差 科研平台 管理难度大 绿色通道? “老无所终”,优点:队伍较为稳定 (相当于专科门诊) 整体救治水平 缺点:绿色通道欠通畅,现状与困境-模式,优点: 队伍稳定,老有所终 有科研和培训平台 整体救治水平 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缺点:GICU “孤岛” 病源缺乏 资源重复设置 “肠梗阻”,现状与困境-模式,除上述优点外, 还克服模式的缺点: 增加病源 避免重复设置、资源浪费 解决了“肠梗阻”问题,多发伤或复合伤的患者?,现状与困境-模式,除模式优点外, 解决了多发伤“踢皮球”问题,现状与困境-模式,内容提要,急诊体系现状与困境 急诊人的期待 我们的经验分享,决定急
3、诊模式的原动力,院长模式或需求模式,“急诊人”的努力,新医改:急诊强烈的社会性,要那种急诊架构模式?,三个满意: 政府 患者 急诊人?,养家糊口,急诊室,医生 +,初级阶段,急诊病房,急诊室,医生 +,中级阶段,老有所“尊” 老有所“终”,急诊室,急诊病房,ICU,医生 +,高级阶段,成名成家,急诊人的期待:三阶段论,三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三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指南第七条) 应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GICU,现状与困境:?,模式推荐与期待,或,内容提要,急诊体系现状与困境 急诊人的期待 我们的经验分享,经验分享,急诊模式 医、教、研 人才培养 同行的支持,刀耕火种:艰辛的历史
4、,1989年2002年,专业的不确定性、学科发展平台的限制性 - 套在所有急诊人身上的枷锁 03年前,人员负平衡,敢问路在何方?,机遇与平台,院领导的决策 2002年冬天里第一把火绝妙的整合!可贵的稳定!,急危重症医学部,主治以上都可考ICU医生 ICU医生轮值急诊,GICU,CCU,体制和理念创新 - 急诊和ICU一体化,2002年首届急危重症进修班留念,难忘岁月:星星之火,变化:硬件的提升,院内急救,院内急救,ICU,重症监护,一流的技术设备支撑,有创/无创颅内压监测,床边超声检查(第三只眼睛),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创/微创),ECMO在ICU中的应用,急诊模式 医、教、研 人才培养 同行的
5、支持,经验分享,医疗安全的有力保障!,管理上:“孤军” “集团军”作战 每天当班医生 14-16人(一线,老总,二线) 二线统一支配医疗资源 集团军作战 可迅速集结,形成“集团军” 彻底的急危重症绿色通道,医疗指标 -急诊人数,研究生-教研,博士导师 4 位 硕士导师 3 位 培养研究生 35 位 系列研究 HS脑水肿研究 脓毒症系列 ,在读研究生18人、进修生26人,进修生每年约50人,来自全国各地 学科影响力辐射力日益增强,努力!努力!再努力!,周二、四晚业务学习、讲课 10年持之以恒,风雨不改! 不定期教学查房、每月1次疑难病例大讨论,近年资金资助量显著增加,万元,近年发表SCI数量质量
6、均提升,近2年单篇影响因子11.47分,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升,2016发表SCI 10篇,创历史新高,2016年已获课题,基金立项比较,2003-2014立项数与资金总额,基金 (万元),2012至今,获国家自然4项 2014年获广州市转化医学平台建设项目,基金立项数,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2016年SCI及中华系列文章,急诊模式 医、教、研 人才培养 同行的支持,经验分享,人员稳定,提升自我,军心稳定,队伍不断壮大 03年后,人员进出:正平衡16人 2014年后读硕士、博士: 6人 2013-16选派骨干出国学习: 5人,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思考:除正常上班外 我,为学
7、科建设做了什么?! 国家自然?SCI?带研究生? 你追我赶,奋发向上,2003年 2015年,高级:3人,中级:8人,初级:9人,高级:11人,中级:15人,初级:9人,软件提升:人员构成变化,目标:硕士、博士 80%,2003年,2015年,22%,80%,2017年,硕博士比例,52%,邀请新加坡、哈佛等 著名专家来院讲学交流,与国外同行合作交流,急诊模式 医、教、研 人才培养 同行的支持,经验分享,感谢同行的支持:南方急危重症论坛,成功举办9届,辐射面广 国家级继教项目,创办学术交流刊物争鸣与分享 南方急危重症网:,感谢同行的支持:争鸣与分享,十二年耕耘的脚印,15年 二个国自然、二个省
8、自然重点项目 14年 广东首个“急危重症”转化医学中心 13年 第一个省科技二等奖 12年 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 10年 第一篇 SCI论著 09年 中华危重病急救杂志编委 08年 第一个省自然基金项目 06年 跻身中华急诊杂志编委 03年 第一个省科技计划课题 02年 第一篇中华系列论著,十二年耕耘的脚印,15年 全国最佳专科排行榜名列第七 13年 急诊分会副主委 12年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11年 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 09年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副会长 广东省ICU管理专委会主委 08年 首届南方急危重症论坛 07年 招收首个急诊医学硕士生 02年 首届急危重症学习班和进修班,急诊医学首次复旦排名第七,模式推荐与期待,或,结语:,有发挥潜能的平台(顶层设计/院领导) 有希望、有盼头、有目标(科室/个人) 努力!努力!再努力! (科室/个人),实现“急诊梦”三要素:,结语:,有发挥潜能的平台(顶层设计/院领导) 有希望、有盼头、有目标(科室/个人) 努力!努力!再努力! (科室/个人),急危重症学科建设三要素:,体会与小结:,医院急诊医学科建设的 成功与失败 成绩与责任 主要归功于医院领导,急诊学科建设亟需顶层设计,谢谢!,欢迎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