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55853463 上传时间:2020-12-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答案】 ( 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解析】 【分析】( 1)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

2、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 “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故答案为: 以动衬静,以鹊

3、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 54【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平时对施诗歌鉴赏的知识的掌握技巧运用。分析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诗歌的主旨以及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鉴赏。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从内容、情感以及结构上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瑞鹧鸪 宋卢炳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 ”?)又岁除。萧萧寒雨滴茅庐。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

4、(乙)。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 自取疏。【注释】 瑞鹧鸪:词牌名。 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屠苏: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答案】 示例:【甲】 “泉声碎 ”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解析】 【分析】甲处 “泉声碎 ”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圆,可自己漂泊在外,却

5、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乙处自己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故答案为:示例:【甲】 “泉声碎 ”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军城早秋严武(唐)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 “朔云边月满西山 ”一句中的 “满

6、”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 ( 1)诗人用 “满 ”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意对即可)( 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解析】 【分析】( 1)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 “朔云边月满西山 ”意思是: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所以一个 “满 ”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

7、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故答案为: 诗人用 “满 ”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意对即可)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诗歌中炼字是高频考点,考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注意将关键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理解。 本题是对诗人情感的考查。考生要理解颔联和尾联的含义及手法、抒情方式和角度,要注意诗歌鉴赏的常考点及其答题模式。4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行路难(

8、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A. 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B. “欲渡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C. “闲来 ”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D. 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答案】 C【解析】 【分析】 C 项有误, “垂钓碧溪上 ”是引用了姜

9、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 “乘舟梦日边 ”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借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作者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从军行骆宾王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

10、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 唯当死报君。【注】 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不求 ”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B. 【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 ”,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C. 【乙】诗 “意气溢三军 ”中的 “溢 ”字是 “满而涌出 ”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D.

11、 【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2)体会乙诗中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中 “抱 ”“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 1) D( 2 )这两个字动感极强, “抱 ”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 “践 ”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3)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

12、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解析】 【分析】 D 项错误,颔联运用对偶手法,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分戈影,戈是一种横刃,下装长柄的兵器,日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剑文,刻在剑上的花纹。句意为:野地里,阳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天上的星星正好像刻在剑上的花纹。此联极言兵刃的锐利、精良。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汉月,明月。句意为:拉开弓弦,满如怀抱明月,纵马驰奔,腾起漫天的烟尘。 “抱 ”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 “践 ”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 以 “汉 ”修饰 “月 ”,意在借用汉朝对外战争时成绩辉煌的荣光,表达从军者建功立业

13、的豪情,同时“汉字 ”又与 “胡 ”字相对,充满民族的自豪感。 甲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乙诗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以对待 “生 ”“死 ”态度的对比,直接既写出了当时士兵鲜明的价值倾向。表达尾联表达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仰,突出精神气概。故答案为: D; 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 ”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 ”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

14、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出表现手法 ) 。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黄鹤楼崔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