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发展规划范文大全.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55806391 上传时间:2020-12-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发展规划范文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发展规划范文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发展规划范文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发展规划范文大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发展规划范文大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发展规划范文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发展规划范文大全.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发展规划范文大全小康社会发展纲要(规划)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头二十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按照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为加快我市“建小康、进百强”进程,提出本纲要。一、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立足市情实际加快发展,经过艰苦努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接近小康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域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6.4亿

2、元增加到2002年的8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递增12.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69美元(折合人民币573元)增长到2002年的1112美元(折合人民币9227元),年均增长13.5。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980年的1780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4.33亿元,年均增长15.5。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10.5增长到2002年的25.4。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素质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主副换位,农业及农村经济走出“粮食单打一”的卖难窘境,进入兴牧富民的新阶段。养殖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50%,实现“半壁江山”目标,绿特色产业强势兴起,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

3、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工业主导地位也初步确立。机械、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精细化工、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集团优势和规模效益已经显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绥化市的40%。第三产业比重加速攀升。商贸、餐饮、交通、通讯等传统产业稳步增长,房地产、信息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三次产业比由1980年的67.7:16.6:15.7调整为2002年的26.5:39.9:33.6。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土地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完善,农村行政区划调整、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

4、非国有经济成份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7.8%。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立,触及产权改革的企业达112家,占国企总数的83.3%。商品市场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人才、信息、中介、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不断发育。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和城市居民低保范围不断扩大。财税、金融、住房、科技、教育和机构等项改革也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40.5%和60.5%。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面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全面发展。广播电

5、视事业发展迅速,开通卫星加密频道,城、乡有线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33%和7%。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成效显著,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7年控制在7以内。水利、交通、通信、电力、城建、环保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运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新闻出版、民政福利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条件逐年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1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7.9亿元,分别比1980年年均实际增长12.8%、13.3%和26.5%。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

6、1980年的5.5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的1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80年的10.7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的17平方米。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支出比重逐年下降,教育、娱乐等消费比重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7%和40.2%,比1980年分别下降了23.4和38.3个百分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主化、法制化、文明化程度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立法、执法、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加大,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工作稳步推进。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推进了社区民主建设,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全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持续稳定。运用创新精神和手段,宣传

7、舆论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市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实力还不强,特别是城乡“吃饭财政”没有实质改观。我市仍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市县,与先进地区比还相差很远,在全国县级综合竞争力评比中,仅列170位。财政收入虽然超4亿元,但财政的整体实力还不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限。乡村经济较薄弱,乡镇财政保工资问题十分突出。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主导产业不壮。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产业层次

8、和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作用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所有制结构调整不快,民营经济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贡献份额亟待提高。虽然一些重点产业有了较大突破,但与加快发展的要求比,还显得比较薄弱,“主”和“导”的作用还不够强。三是经济加快发展的拉动力不足,特别是经济外向度较低。投资不足,消费不旺,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我市的外贸出口份额依然很小,对国际市场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利用外资方式不活,领域不宽,与国外大公司、大财团合资合作较少,开放型经济还没有真正形成。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进展不快,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9、特别是高层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全市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特别是城乡基础建设较为薄弱。部分资源的利用和项目上马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六是“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农业及农村经济历史积淀和新时期出现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很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受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增长缓慢。(三)面临的有利条件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市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宏观环境宽松。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

10、两个市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政策机遇。省委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主题,尤其是把我市的主副换位实践总结上升为指导全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畜牧业,并深入实施奶业振兴工程,为我们推进“三新一强”战略提供了新动力。二是现实基础坚实。我市资源富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以及特有的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干群状态良好。“三新一强”战略的深入实施,不仅推进了市域经济快速高效发展,而且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广大干部群众发展信心更加坚定,干劲空前高涨。四是社会持续稳定。在广大

11、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呈现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五是对外名气提高。随着我市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xx在全省全国的名气不断提升,成为我们联营合作、加快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本。六是后发优势明显。我市刚从温饱进入小康阶段,经济发展处于快速扩张时期,投资和消费需求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特别是我们能够充分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走捷径、快发展。二、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一)奋斗目标从现在到2020年,要按照“建小康、进百强”目标要求,继续大力实施“三新一强”战略,即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市域经济新体系,构筑以民营经济为主力的市场经济新格局,构筑以牧业为主体的农

12、村经济新框架,建设经济强市。把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大体规划为三个阶段:从2003到2008年,为夯实基础阶段。就是要通过扩大投资,加速资源开发、项目建设、改革创新,全力扩张经济总量,增强社会事业活力,在物质、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为加快小康进程奠定坚实基础。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与2002年相比,年均增长1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30美元(16840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5%;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45:35;财政收入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10.8%;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700元和4100元,年均分别递增8.0%和

13、7.1%;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5平方米和20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8%以下;初、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2.5%;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森林覆盖率达到12.5%;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0%以上。从2009到2015年,为加速提高阶段。就是要通过优化机制,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促进各项社会事业晋档升级,大幅度提高全市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2亿元,年均增长1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95美元(31500元人民币),年均增长9.3%;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48.5:

14、38.5;财政收入达到13.7亿元,年均增长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供货额年均分别增长4.8%、5.5%和5.3%;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200元和6300元,年均分别递增8.0%和6.3%;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9平方米和23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5%以上;初、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5%;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森林覆盖率达到13.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污水处理率达到40%;城镇从业人

15、员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从2016到2020年,为全面达标阶段。就是要通过顽强拼搏,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取得显著进步,全面通过小康综合评价体系“认证”,开始新一轮竞争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5亿元,年均增长9.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25美元(47515元人民币),年均增长8.6%;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50:40;财政总收入达到19.5亿元,年均增长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供货额年均分别增长4.3%、5.0%和4.8%;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000元和8400元,

16、年均分别递增7.6%和5.9%;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2平方米和26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5%以上;高中入学率达到98%,大学入学率达到30%;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森林覆盖率达到1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平方米,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45%以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5%以上,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xx成为开放、富裕、文明的新兴城市。(二)基本原则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的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必须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围绕“建小康、进百强”目标,坚持“三新一强”战略和“四化四建”方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