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考语文—期末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579018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场考语文—期末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一场考语文—期末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一场考语文—期末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一场考语文—期末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一场考语文—期末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场考语文—期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场考语文—期末(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期末文言文备考现代文要求:熟悉课文主要内容看完综训和试卷上的题目考试中,很多题目尽量用“原文词句”回答,答案序号化文言文要求:背熟原文,能默写背熟课下注释,能解释理解课堂记录,能简答理解综训和试卷上的题目作文要求:考前积累借鉴,考中认真审题留足 50 分钟写作文字数不少于 600 字写清题目,分五段以上。开头段打草稿后誊写,首尾段 3 行内,一定要点题。内容源自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做完后认真检查你会多得 5 分。虽有嘉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虽有嘉肴( ) 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 可据理臆断( )欤 渐沉渐深耳( ) 尔辈(

2、)不能究物理盖( )石性坚重 寻十余里无迹。 ( )2、根据要求,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画两处) 僧募金重修(画一处)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4、文章中哪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答:虽有佳肴-不知其善也。5、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答: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虽有嘉肴翻译综训P77“他山之石”的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知道是故君民虽旨至道自反自强师逸 1

3、0.学学半 11.兑命 12.其此之谓2、本文各段论述各有侧重,请概括各段论述的重点3、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教然后/知困 C.然后/能自强也 D.不知/其善也5、 虽有嘉肴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6、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7、结尾“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是否多余?为什么?8.结合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答: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要经常互动交流。比如,我们遇到同学请教问题,就应该主动把自己

4、的理解讲给同学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说明自己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不明白,说明自己的理解还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河中石兽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过 ) 棹数小舟,曳铁钯( 划船 )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 )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通“癫” ,疯狂 )(5)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临:_ (6)二石兽并沉焉 并:_(7)竟不可得 竟:_ (8)转转不已 已:_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快速上涨的大水冲走了呢?(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

5、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道理的人和事太多了,怎么可以根据某一个道理进行主观判断呢?3. 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4.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具体,全面考虑问题,不要想当然办事。 (没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一老河兵闻之 果得之于数里外2A。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6、B。和句相同,和句相同C。和句不同,和句相同 D。和句相同,和句不同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阅十岁,僧募金重修 B.尔辈不能究物理 C.是非木柿 D.可据理臆断欤智子疑邻一、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2、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该书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刘安等人编著。3、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4、塞翁失马的寓意是什么?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

7、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5、智子疑邻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按要求填空。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答案: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有偏见。塞翁失马 智子疑邻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马无故亡而入胡 暮而果大亡其财 B. 其邻人之父亦云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C. 马无故亡而入胡 此独以跛之故 D. 不筑,必将有盗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丁壮者引弦而战 而疑邻人之父 B其子曰:“不筑,

8、必将有盗。 ” 其此之谓乎C此独以跛之故 以为顺流下矣 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其邻人之父亦云3 “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 “邻父”则是贼喊捉贼。C根本原因是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4.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B 塞翁失马紧扣“失马” “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C 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

9、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D 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5、全文共 9 句话,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在下面标出来。 6、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作者为什么要写战争的惨烈?7、作者反复写福祸,有何用意?答案:5、 6、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进一步说明了塞翁的“祸福相依”的看法。 7、是想告诉人们,祸福相依,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伤仲永一、填空题。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10、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的主旨。3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

11、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财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方仲永五岁

12、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原文):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 其诗以养父母、同族为意 D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

13、是:泯然众人矣。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接受后天良好的教育)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5 岁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0 岁时,泯

14、然众人矣。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很重要。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三、回答问题。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