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空间”不同历史时期空间的形式与特点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555128 上传时间:2017-06-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间——空间”不同历史时期空间的形式与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时间——空间”不同历史时期空间的形式与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时间——空间”不同历史时期空间的形式与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时间——空间”不同历史时期空间的形式与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时间——空间”不同历史时期空间的形式与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时间——空间”不同历史时期空间的形式与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间——空间”不同历史时期空间的形式与特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间空间”不同历史时期空间的形式与特点要读懂建筑,首先得读懂空间。用时间空间的观念去探析空间,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建筑空间形式和发展历程。古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公元前 2 世纪古罗马灭掉古希腊之后,继承了古希腊文化并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古罗马建筑。公元 395 年,古罗马分裂为东、西罗马。东罗马形成了自己的建筑体系拜占庭建筑;而西罗马早在 476 年灭亡,西欧进入了长达千年的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在此期间教堂建筑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罗曼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公元 15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借助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来批判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17 世纪开始出现巴洛克和洛可可这类手法主义。

2、1.古希腊建筑空间希腊神庙的基本组成有高基台,在高基台上有立柱用于支撑的过梁,过梁支撑着屋顶,还有一间围合起来、几乎封闭的内殿。内殿:神庙的中央格局结构被称为内殿,在古风时期的神庙中,还有一个隔离的房间,也就是所谓的密室,有时密室会被包含在内殿的后方。门廊和后殿:位在内殿的前方,有一个走廊,即门廊,由内殿突出的侧壁以及在这侧壁之间安置的两根圆柱围合而成。由门廊进入内殿,一处类似门廊位于内殿的后方空间被称为后殿。后殿那儿并没有门与内殿相连接着。它的存在完全出于对艺术美学的考虑:保持围柱式神庙的一致性并确保各个方向的可视性,内殿前方布置格局的格局必须在后方重复再构筑一个相似的格局。密室:此外有一个

3、禁闭的空间,即密室。它被包含在内殿末端,也能作为后殿的备用空间。翼廊:关于圆柱的排列方面,通常为一种单一排圆柱列排列,很少是双排圆柱列一致的排列。这将产生一个围绕门廊的状态,称之为翼廊,其能提供来到圣域参访的信众游客一个防护的屏障并且作为祭祀列队而行的空间。希腊神庙最简单的格局便是壁角柱式神庙,一个小的矩形结构格局守护着神像。位于内殿的前方,一个由内殿突出的侧壁形成的小走廊或门廊。该门廊通过一扇门扉与内殿相连通。两根圆柱被设置在壁角柱的前沿之间以支撑上部构造。这种类型的神庙如果配有一间后殿,则被称为双重壁角柱式神庙。如果一座神庙走廊的墙角柱间有一排四根或六根圆柱排列在神庙的前端,那么这座神庙则

4、属于一座前柱式神庙。两向拜式的神庙会重复设立相同的圆柱在建筑末端,是一种前后两端有圆柱列而两旁没有设立圆柱的宗教建筑。与之相对的围柱式建筑指一座神庙的四周被翼廊所围绕,每一边由单排圆柱列矗立形成,产生一个环绕神庙内部且通畅的门廊。这是纵向连间格局的一个外围柱廊形式,圆柱位于神庙的四周。这种建筑型态在古希腊时期与罗马时期有一种新的变化格局伪围柱式,其中纵向连间格局周边的圆柱仅仅是由嵌墙柱或是壁柱直接地附着在内殿外部的墙壁上作为象征性标示。双列柱廊式建筑是指整个神殿周围配有双倍柱廊,有些时候神庙的前端与末端还会设一排圆柱列。如果神庙周边内侧的一排圆柱列被设置为嵌墙柱,则被称为仿双重周柱式神庙。圆形

5、神庙的构成为希腊宗教建筑的一种特别型态。它们由一排柱廊所围绕著,被称为围柱式圆形建筑。希腊神庙不是祭祀场所,而是诸神不容侵犯的空间,因此所有供奉神明仪式都是在在神庙外面举行的。这使得建筑师不必考虑神庙内部空间的社会功能需求,而把神庙看作一个雕塑品,把技艺都投入到建筑比例的设计,立柱、过梁、山形墙的装饰造型上。这造就希腊神庙最大的特点忽视内部空间和绝妙的人体尺度感。这既是希腊神庙的伟大之处,也是它的缺陷。古希腊人认为,神庙的布置由均衡来决定,均衡取决于比例,正如体态曼妙的人体有比例正确的肢体。最著名的两种柱式多立克柱式与爱奥尼亚柱式,以及应用这些柱式的神庙,就很清晰地显现了这种由数决定的建筑与人

6、体之间的对应。柱式的檐部及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2.古罗马建筑空间古罗马原为亚平宁半岛中部西岸的一个小城邦国家,公元前 509 年开始实行自由民主导的共和政体,即罗马共和国时代。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古罗马建筑盛兴的亚平宁半岛经常火山爆发且伴生地震,古希腊的简单梁柱体系就显得结构相对薄弱而不合适了。先驱者伊特鲁里亚人就为了安全将

7、墙壁建造得非常厚实。而罗马人则在结构力学和材料学上取得突破,利用券拱创造出宽敞的空间。公元 1 世纪中叶,罗马人开始使用十字拱。十字拱的出现不仅便于开侧窗和室内采光,更重要的是使建筑内部空间得到释放。与没有社会功能需求的古希腊神庙不同,古罗马的许多建筑已经具备了社会生活的主题。万神庙将人们的礼拜活动从室外移到室内,以围合空间取代了古希腊神庙的封闭空间。例如乌尔比亚巴西利卡,它是一座公共建筑,位于图拉真广场,将西北侧的图拉真光神庙、图拉真柱和东南侧的露天广场分开。乌尔比亚巴西利卡有一个非常大的中殿,中殿的四周是柱廊,并且在高处开有侧窗,用以采光。用多行柱子划分出中殿四周的柱廊区域是巴西利卡这种建

8、筑形式的一种传统结构做法。乌尔比亚巴西利卡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法庭、商业和君王会见群众的场所。若将古希腊神庙平面图与古罗马乌尔比亚巴西利卡的平面图相比,这两种空间的区别就更为明显了。罗马人将包围希腊神庙外部的柱廊移入了巴西利卡的室内,这意味着人已经进入了围合空间,其中一切造型装饰都是为了增进空间效果。这种处理手法对基督教建筑有决定性的影响。古罗马空间的基本特点在于其空间都是静态的,不管是圆型还是矩形空间都具有对称性。相邻的空间因为厚重的分隔墙具有独立性。古罗马建筑宏伟尺度的构成和双轴线的对称效果使参观者能感受其沉静,庄重和独立的存在。与古希腊神庙绝妙的人体尺度感不同,古罗马建筑宏伟的并不与人的尺度

9、相适应。古罗马的官方建筑主要凸显对权力的肯定,也象征着市民的地位,而它们宏伟的建筑尺度就是为了体现这一思想。3.早期基督教建筑空间早期基督教建筑指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时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发展而来的,并将希腊人的人体尺度感与罗马人的室内空间感融合起来了,并且基于人类活动的需要,对空间形式进行了改革。与希腊神庙不容侵犯的神圣空间不同,基督教堂不是神明的住所,它是一个聚会、祈祷的场所。自然的,基督教徒选择了古罗马的巴西利卡放弃了古希腊神庙,因为巴西利卡这类建筑才能体现建筑供人们使用的主题。基督教讲求精神内省和仁爱,因此它需要一个为人而设的空间环境,

10、一个按准备进行祈祷的人的尺寸来建造的空间环境。于是巴西利卡的尺度被缩小,并且教堂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按照人们在教堂内的行进路线来组织。将早期的基督教堂圣萨比娜与图拉真巴西拉卡比较,就能发现,图拉真巴西利卡是围绕两条轴线来配置的,柱廊对柱廊、后殿对后殿,空间有一个很明显的中心点;而圣撒比纳教堂取消了两个后殿中的一个,并将入口移到次要立面一端去了。这改变了巴西利卡长方形平面的双向对称性,只保留纵向一条轴线,这条轴线也是人流活动的方向线。基督教堂所有平面和空间概念都遵循这一准则:人穿过建筑物的流线。在乌尔比亚巴西利卡中,人能看到一眼不能览尽的、宽广的双重柱廊,明显感到建筑物没有把人考虑在内,仿佛进入了一

11、个与你毫无关系的空间,你可以进入、穿过、离它,却不能被包含在内。而在圣撒比纳教堂中,你能够感受整个长向布置的内部空间的节奏感。你会感到一切都是为你通过的流线而设计的。古希腊人通过柱子与人的身高比这种静态比例来创造建筑以适应人体尺度,而基督教徒则提倡人的活动性。他们的建筑是按照人的活动路线来构成方向性的,是沿着人通过建筑物的方向来建造和组织空间的。4.拜占庭时期的建筑空间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 395 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 2 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

12、建筑文化。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建筑的特点,第一个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这一特点显然是受到了古罗马建筑影响的。第二个特点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第三个特征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

13、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谈到拜占庭建筑,就不能不谈到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圣维达尔教堂。圣索菲亚和圣维达尔教堂,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的建筑物,它们的空间概念基本相同。拜占庭特有的带筒拱顶的巨型半圆凹室外形,墙面好象从主要区域的两个固定点出发,远离建筑物的中心而向外逸去,似乎有种有弹性的离心运动向外甩出去,使室内显得开敞、疏朗和扩展开来。圣维达尔教堂,由 8 座粗壮的柱墩来支撑,其整体的空间意图在于把这个八角形空间扩展出来,否定其几何的封闭形式,将其无限的扩展开来。古罗马空间的扩展感因墙体的厚重感而受限制,这种扩展以一种静态语言来表现。拜占庭的空间则以其离心倾向,以一种正在扩展空间的动态语

14、言来表达。5.罗曼式建筑空间罗曼式建筑是公元 10-12 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一种以半圆拱为特征的建筑风格,并从 12 世纪开始逐渐过渡到以尖拱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罗曼式教堂开始用骨架券代替拱顶,形成了罗曼式结构特有的四分肋骨拱和六分肋骨拱。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使得十字拱变成了框架式的,形成了一种架间单元。随着朝圣的信徒越来越多,为了增加使用空间而发展了出了双臂。横竖两臂形成了整个教堂的焦点,突出了圣坛的位置。再加上长长的大厅,又主次分明,中世纪教堂的平面形制拉丁十字平面就形成了。罗曼式教堂虽然继承了古罗马的十字拱承重结构,但是应用不成熟,所以为了使建筑长期坚固不倒,墙体一般都很厚重,

15、窗户被挤压的很小。另外十字拱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会产生很大的侧推力。所以中庭两边的扶壁要建的很高很厚重来抵抗侧推力。同时也就导致无法开很大的窗户,内部很昏暗。6.哥特式建筑空间哥特式建筑继承、深化完成了罗马式建筑风格。对比罗曼式和哥特式我们可以发现,将罗曼式教堂的圆拱券以及圆顶变尖,那就演变成了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罗曼式建筑的圆形的穹顶非常沉重,产生向下和向外的张力使得支撑穹顶的外墙很厚重,并且开口也很少,采光通风都不好。哥特式建筑结构上很大的一个进步就是将承重结构变成了框架式的。骨架券:哥特式教堂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使得十字拱变成了框架式

16、的,其他的填充维护部风就可减薄,使拱顶重量大为减轻,节省了材料,侧推力也因此减小。 飞扶壁:哥特式建筑特有的一种独立飞券,在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解决了水平分力的问题。飞券落脚在侧廊外侧一片片横向的墙垛上,故侧廊的拱顶不必负担中厅拱顶的侧推力,可大大降低高度,扩大中厅的侧高窗,外墙也因此卸去了荷载而窗子大开,于是结构进一步减轻,材料进一步节省;它和骨架券一起使整个教堂的结构近于框架式结构体系。尖拱、尖券:哥特式教堂中全部采用了二心圆的尖拱和尖券。尖拱和尖券的侧推力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而且使不同跨度的券和拱可以同样高,骨架券的十字拱顶不致隆起,十字拱的间也不必是正方形的。骨架券、飞扶壁、尖拱尖券形成了连续的结构体系,使得哥特式教堂的整体性更强了。因此,哥特教堂的结构比罗马风式教堂的结构更加精炼,空间效果更加生动,更加能够满足宗教建筑在功能上的使用和气氛上的营造。新的结构方式带来了新的艺术风格,结构在内外都大胆的露明,并结合以精细华丽的装饰,使得哥特式建筑不论在内部空间还是外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