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5480764 上传时间:2020-12-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古诗三首 (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 “仞、岳”等 6 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 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 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 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 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 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 教师朗诵 :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 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 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 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 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 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 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 生齐读课题。) 5. 了解题目: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 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

4、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 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的诗。 )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 得有板有眼。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古诗。 2.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 (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

5、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 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问题交流: a. 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 由多条西北 - 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东西长800 公里,南北宽 200400 公里,海拔 40006000 米,共有冰川 3306条,面积约 2062平方公 里。 ) b. 课件出示雪山图,学生观赏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 c. 作者王昌龄诗句中描写的雪山和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青海长云暗雪山) d. 水能用自

6、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 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e. 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 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 a.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 情调。 b.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c.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孤城”是哪座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 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

7、塔堡附近。) 你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接触过和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吗?(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 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说能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 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引导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理解时调 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 ,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 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 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到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 战争将至的

8、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谈话过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理解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学生齐读诗句,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谁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 将士身经百战,连身 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疆战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引导交流:“穿金甲”是“穿上金甲”吗?(不是, “穿”是磨破的意思。“穿金甲”意 思是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让人感受到征战时间之久,战争的激烈频繁。) 指导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战争的惨烈;读出戍边将

9、士的豪壮语言,表达出戍边 将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回家的决心,表达出戍边将士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三、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1. 同学们,古代战争的惨烈绝非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在中华诗词这一历史长河中诸如 “一 将功成万骨枯”“白骨掩蓬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 还”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战争也牵动着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家庭的亲人无不牵挂着戍边的 亲人。 2. 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 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 请你们大声地告诉边关将士们的亲人,告诉他们将士们

10、为什么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 3. 教师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 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 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 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4. 熟读成诵,试着默写。 四、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 简介作者。 王昌龄:(698约 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 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 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 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 年(开元二十五 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

11、归。公元748 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 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 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 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 集 。 2. 拓展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 是其四,还有另外六首大家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深入感悟。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

12、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3. 希望同学回家之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请教别人、上网浏览等方法收集其他诗人的更 多的边塞诗读一读,思一思,议一议,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五、总结学法,学以致用。 (一)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1)小组交流总结从军行的学习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 全班交

13、流, 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初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再读古诗,借助画面了解大意;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感情。) (3)请同学们借助从军行这首诗的学习方法,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 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二)导入 1.( 出示音乐渲染气氛 ) 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 句杜甫的诗句 ?(生答) 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 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 风格。 (出示杜甫简介 ) 2. 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

14、是他“生平第一快诗”。它就是(出示 课题) (三)初读诗。 1. 齐读课题、解题。 ( 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 2. 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 人心情会怎样 ?( 是的) 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 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点名读 听录音朗读 ( 出示录音朗读 ) 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四)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 : 诗中意

15、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 呢?(喜)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 出示这几句话 )学生反复读 (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 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过渡 : 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 ?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 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 出示背景 ) 师随 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 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过渡 : “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

16、辛酸泪”啊! 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 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 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 KJ 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 ),学生感情诵读这几 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 ?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五)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 回到录音朗读 ) (六)课外拓展 过渡: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 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 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七)总结 (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 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 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