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十一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答案)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55081058 上传时间:2020-12-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十一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十一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十一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十一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十一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十一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十一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第十一单世界经元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专题单元检测卷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24题,48分)。1表2为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周期特征与增长特征表(16个国家的算术平均数)它表明()表2时间GDP人均GDP非住宅固定资本存量出口量1870191325142939191319501912171019501973493855861973197925204448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上升趋势 B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一直盛行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需要不断调整 D自由放任政策始终占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从材料表格中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呈现波动变化,结合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

2、,可知材料内容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需要不断调整,才能改变资本主义波动发展的局面,故选C项;材料中资本主义发展从19131950年和19731979年与之前相比呈下降状况,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是一直呈上升趋势,排除A项;1973年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滞涨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放弃凯恩斯主义,减少国家干预,排除B项;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标志着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排除D项。2从1920年到1926年,苏俄(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并和美、英、日等国签订过为期20年或30年的金矿、锰矿、石油开发协定。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

3、监督的,到一定年限,苏联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实行的经济政策()A体现国家资本主义的色彩 B尝试向共产主义社会平稳过渡C适应国内战争的军事需要 D借助西方力量迅速实现工业化【考点】新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政府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说明其目的是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与材料中“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监督的,到一定年限,苏联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相符,列宁指出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最为接近社会主义的工具,国家资

4、本主义是迈向社会主义的台阶,在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下的官吏受无产阶级监督,故选A项;当时是向社会主义而非共产主义过渡,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与材料中“从1920年到1926年”不符,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形成苏联模式,其特征是单一的公有制,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排除D项。3列宁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农民的“个人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否可怕?他们的“自由贸易”是否可怕?不可怕勤劳的农民是我国经济振兴的“中心人物”。列宁的这一主张()A奠定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B丰富了苏俄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C重申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内容 D强调了农

5、民是苏俄工业化的核心地位【考点】新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列宁认为农民是经济振兴的“中心人物”,表明列宁认识到农民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到“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因此这一主张丰富了苏俄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故选B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自由贸易”,排除C项;苏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衡,排除D项。4据统计,从19231924年,苏联的工业品价格降低30,同期工业产值上升30,产品成本有所下降,例如棉纺织业成本下降近50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A内战结束后社会环境稳定 B“以退为进”的过渡战略C重工业优先的工

6、业化模式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考点】新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据材料“从19231924年,苏联的工业品价格降低30,同期工业产值上升30,产品成本有所下降”,可知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成效明显,工业产值上升,故选B项;内战结束后苏俄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后就停止实施了,排除D项。5列宁说“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因此,苏俄()A推行粮食税政策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建设集体农庄【考点】新经

7、济政策【答案】A【解析】根据“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结合列宁从俄国农业国的国情出发,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可知,苏俄推行粮食税政策,故选A项;农业生产合作的成立是通过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反映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排除B项;在国内战争取得胜利后,由于急需推行余粮收集制,引起了农民的反抗,不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妥协,排除C项;建设集体农庄是苏联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时间不符,排除D项。61933年,联共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这一做法()A促进

8、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B推动了工业化顺利进行C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开启向新经济政策过渡【考点】“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指的是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的,故选B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工业化,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了压制,无法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排除A项;国内战争的胜利是在1920年,排除C项;1921年,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启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排除D项。71928年,斯大林主张通过征收农民的贡税,汲取资金进而发展重工业,异见者被扣上“右倾”的帽子;1929年4月,政治局委员乌格兰诺夫提

9、出,“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是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A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B在工业化模式上存有争议C忽略了市民的直接利益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考点】“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材料中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乌格兰诺夫则指出纺织工业的重要性,说明当时苏联在在工业化模式上存有争议,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乌格兰诺夫提出与斯大林不同的看法,因此无法说明斯大林模式的逐渐形成,排除A项;市民主要指城市居民,材料仅提及农民并未提及市民,无法看出其直接利益是否受损,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比例指的是农业、重工业以及轻工业等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10、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无法看出是否严重失调,排除D项。8下表反映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产品项目1913年1928年一五计划目标实际完成数(1932年)煤(万吨)2910355068006400石油(万吨)920116019002100生铁(万吨)420338800616钢(万吨)420430830592汽车(万辆)007293拖拉机(万台)013489棉织品(亿米)25922678572694摘自苏联兴亡史A新经济政策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B苏联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C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D苏联的计划经济快速全面发展【考点】“斯大林模式”【答案】B【

11、解析】据材料“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可知“煤、石油、生铁、钢”等重工业产品完成或接近计划任务,棉纺织品等轻工业进展缓慢,因此可知,苏联“一五计划”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B项;依所学,1928年以后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依上表可知,生铁、钢、棉纺织品未能达到计划目,排除C项;依所学,斯大林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落后,因此计划经济体制并未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排除D项。91955年,赫鲁晓夫开始实施“以商品产品的产量为出发点”的新计划体制,国家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这表明当时苏联()A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利用市场发展经济C基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D

12、努力增强经济活力【考点】赫鲁晓夫改革【答案】D【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主要是减少了对集体农庄的行政干预,目的是扩大其自主权,增强经济活力,与材料中“以商品产品的产量为出发点”相符,故选D项;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没有否定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是计划经济而非市场,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成果有限,没有摆脱农业生产困境,排除C项。10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图1该图可说明苏联这一时期()A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所扩大 B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C斯大林模式仍具明显优势 D赫鲁晓夫改革初见成效【考点】赫鲁晓夫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图1可分析得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

13、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稍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是讲粮食产量的变化,没有涉及到农业集体化的情况,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30年代基本完成,排除A项;材料中粮食产量的提高不能代表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排除B项;苏联的经济改革是为了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病,排除C项。11表22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表。这反映出苏联()表2A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B社会的经济体制亟待改革C斯大林模式阻碍经济发展 D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考点】勃列日涅夫改革【答案】B【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后期,工、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与前期相比明显下降,反映出苏联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

14、展,社会的经济体制亟待改革,故选B项;“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与材料显示的工农业发展日益缓慢无关,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包含政治、经济两方面内容,材料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C项;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2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放松对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管制,推行租赁承包制,但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戈尔巴乔夫的个人支持率也下降至16%。这表明当时苏联()A国民经济结构已趋向合理化 B改革获得了农民的大力支持C改革仍以行政干预手段为主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积重难返【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戈尔巴乔夫重新整顿农村经济关系,放松对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管制,推行租赁承包制,但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可知,虽然戈尔巴乔夫对农村经济关系进行了调整,但仍然不能改变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问题,这表明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故选D项;事实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