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的本质与责任(ppt 99页)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55079507 上传时间:2020-12-09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6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管理的本质与责任(ppt 9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现代管理的本质与责任(ppt 9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现代管理的本质与责任(ppt 9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现代管理的本质与责任(ppt 9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现代管理的本质与责任(ppt 9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管理的本质与责任(ppt 9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管理的本质与责任(ppt 99页)(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治人治心 扬善抑恶 现代管理的本质与责任,战国时期管子即云:“治人者治心。” 贤者有言:小智者谋事,中智者用法,大智者治心。 这是无论现代管理从理论到技能如何体系化、科学化都未能改变的真理,是从社会国家管理到企业实业管理乃至家庭自我管理都不可忽视的法理、法则。,主题选择原因: 1、中国管理由技术实务管理阶段走向精神心理管理阶段; 2、中国社会出现精神“迷惘”与“分裂”; 3、中国企业家群体出现精神“迷惘”与“分裂”; 4、现代管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企业管理)需要重新理解管理的本质、企业家的使命与职责。,说句极端的话:当社会陷入“精神分裂” 时, 中国企业家群体必然陷入迷惘,中国企业管理者

2、群体必然陷入郁闷,中国CEO群体精神必然被扭曲,必然陷入了“精神分裂”! 于是,16。5%的中国企业家“悲观失望”, 28。6%的CEO强烈感知“挫折”; 37。6%的管理者“心情沮丧”, 62。7的经营者“疲惫不堪”, 70。5的管理精英们时常暴怒,于是,53%的中青年企业家心理不健康,心力疲惫,情绪恶劣,心理失衡,疑虑重重,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下降,厌烦工作,乃至悲观厌世,欲求“退出社会” 最令人难以释怀的是许多优秀企业家的黯然辞世。 自八十年至今,二十年来平均每5天有一位著名、知名、明星企业家自绝身亡,中国企业家成为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多种疾病的高危人群。 不过,90%的人不知道

3、自己有病,90%的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1981年两位瑞士医生的病夫治国曾无声地震撼了中国。这部特殊传记向世人展示了当代伟人如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到毛泽东,当代枭雄如墨索理尼与希特勒,以病夫之躯、神经官能症乃至偏执狂,治理着他们的国家,影响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史实,人们被彻底震惊、震撼、震慑和被后惧所包围。,当一个企业为病者经营时,企业自然“生病”倒不足为奇; 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为精神疾病群体所掌控时,这个国家经济“生病”,就成为当代中国的真正恐惧! 人们会问“为什么”?接着理所当然地要问“怎么办?”,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大时代到现实社会的现象描述与发问、选择与应对、主课题开题与求解实践,成为

4、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向企业家、理论家发出的信令,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也成为我们设置“重塑精神家园”这一系列讲座的缘起与背景。 以此为背景,从管理层面,从微观企业层面回答上面的“为什么”与“怎么办”,也就成为我今天所选讲题的主题与内容。,在认真分析企业家精神疾患、精神压力过程中,自然涉及到许多方面。不过,我发现,最使管理者企业家忧虑,最影响企业协调稳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是“信任危机”问题。 因此,我将上述问题压缩归并到这个最使管理者企业家忧虑,最影响企业协调稳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也最为西方人诟病的“信任危机”问题。,我的基本思路是: 从”企业家忧郁症”入手 分析“信任”与“信任危机”根源 进而深入人性

5、层面寻根 总结管理的本质、使命、责任 最后说明心理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与艺术。,具体讲以下六节:, “形”- 普遍的信任危机 “理”“信任”是“社会资本” “根” 信任危机”寻根 “本”- 危机的人性基础 :极性人格 与善恶转化 “道”- 危机启示录:管理的本质、使命与责任 “术”- 重塑互信 : 心理管理的原则与艺术,要点:,1. “ 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是资本价值体,能够创造新的生产力; 2. “信任”是一种需求-供给关系,“信任度”、“互信度”与宏观与微观经济具有正相关关系; 3. 管理本质是“扬善抑恶”; 4. 企业家的使命与责任是塑造“扬善抑恶”的精神家园,以实现企业目标价值的最大

6、化; 5,管理过程是“组织人格化”和 “心理管理”过程; 6,“优化(企业家与员工)自我”是化解矛盾,重塑互信、建设美好的个人、企业、社会精神家园的前提与核心。,总之,集中说明: 小智者谋事, 中智者用法, 大智者治心!,一. 普 遍 的 信 任 危 机,据调查,连续多年,信任危机、互信危机、诚信危机已成为与“腐败”、“两极分化”并列为前三位的问题,甚至成为危及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衣食住行乃至生命安全的大问题 据世界经济论坛对47个国家代表14个亿人调查,对跨国公司表示不信任的为48%;对世贸组织不信任为39%;对世界银行不信任为41%;最重严的是对政府机构的不信任高达47% 信任危机、互信危机

7、、诚信危机已不仅仅是中国问题,而是世界问题。,近十年来,我深入民营企业调查,感受最深的一个问题就是经营者、所有者与CEO、员工之间的互信关系问题。 牟其中 ,史玉柱 ,黄宏生与陆强华 ; 伊利的郑俊怀 ,健力宝的李经纬 ; 长江动力的于治安,红塔集团的储时健 等等.,将视线展开,进入“问题视域”的就不仅仅是中国,同时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仅是今天,更久远地可以追溯至西方工业化初期,近代企业形成的亚当。斯密时代,并集中表现为“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冲突”。 伴随早期代理制和契约制度的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在分离基础上的矛盾也随之表面化与公开化。这种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源自于产权关系和目标利益追求差异

8、的矛盾与协调,成为贯穿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与发展全过程的核心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对协调治理“所有者与职业经理冲突”机制的探索与调整,成为推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发展与走向完善的核心动力,而协调治理机制的运行效率成为评价企业制度完善或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准 这中间隐含了时代的误解,随着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发展,两权分离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矛盾明朗化。1932年伯利、米恩斯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著名论题和“管理者主导企业”的假说,指出管理者与股东利益的背离。这一现象及其造成的危害引起西方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这一既关系企业生存又影响社会发展的两权冲突,西方理论界、实业界在近半个多世纪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与

9、实践实验,形成了旨在协调两权冲突,对经营者、代理人的“家族监控”、“内部监控”、“外部监控”三种模式,和由报酬机制、控制权机制、声誉机制、市场竞争机制组成的四种激励约束机制。这一系列的制度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总的矛头指向职业经理人!,“CEO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两权在分立基础上的局部回归统一,是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新形势的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但是,这种变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原始资本投入者与后续人力(经营力)资本投入者、所有者与经营者(CEO)在个人目标与利益追求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衍生业已存续上百年的两权之间的矛盾 .,1995年,巴林银行案发,二权矛盾重新浮出水面。

10、 2002年,财富杂志对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首席执行官斯蒂夫凯思在内的25名大企业CEO调查 . 安然、安达信。一桩桩“拥权背主”事件接踵而至,西方财经界实业界一片哗然。 2002年7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公司改革法案,强行确立CEO定期报告与个人书面认证制度。 英美型公司治理结构受到严重挑战! CEO们使世界陷入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诚信危机。,当我们意识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信任危机”、“互信灾难”与中国的上述事件的殊途同归时,显然对“信任”、“互信”就不能再作为个别事件加以理解; 当我们回述“信任危机”、“互信灾难”不仅给个人,同时也给出企业和国家酿成巨大损失的令人感慨乃至痛心的事件时,我们

11、不能不从道德视域中走出,重新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对“信任”、“互信”这些似乎极为简单、普通的概念作新的理解。,二、“信任”、“互信”是“社会资本”,信任创造生产力,一. 内涵 “信任”是社会成员之间以诚实不欺为基础,单向或双向、多向的情感、权力、利益托付、授予、依赖,以获取认同回报的心理-行为关系。 在双向或多向状态下可称为“互信”。,二. 信任的形成 1、一般过程描述 任何一个生命个体、群体、组织(从家庭到国家),相对于外部大千世界、多元生命体的存在,巨细的社会分工和强大无比的未知世界,都同样是相对弱势的生命存在。与其他生命体从个体到组织相互依存、组合、协同,以获得更强大的生存权力

12、、利益和发展空间,这是发生于生命个体的本源性需求。,为了实现这种依存、组合、协同以获得更大生存发展空间,在依存体、组合体、协同体之间必须首先建立或存在着一种具有特定指向、特定界域内的以诚实不欺为基础的情感、权力、利益托付、授予、依赖关系,无此就建立不起合作关系、协同关系、契约关系,合力关系,就不可能组成社会。这种情感、权力、利益的托付、授予、依赖心理与行为,这就是“信任”。,这种以诚实不欺为基础的情感、权力、利益托付、授予、依赖关系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多种活动中,进一步升华、衍生、演变出诸如信贷关系,互助关系,契约关系,租赁关系、授信关系、授权关系、期权关系等等。 换言之,信贷关系,互助关系,契

13、约关系,租赁关系、授信关系、授权关系、期权关系等等实际是“信任”的衍生物。,2形成要素 第一、信任需求,即一种通过情感权力、利益托付以获取认同回报的需要、愿望; 第二、主观判断标准,这是信任发出主体对托付、授予、依赖对象的判断选择标准,属于一种价值观; 第三、选择对象(“信任供给”),根据不同的信任需求而选择的对象;这实际是“信任供给”; 第四、信任实现的客观环境条件,包括文化、制度、教育、政治、经济、信仰习俗等。其中,包括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以上四个要素,实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需求要素,一类是客体供给要素,也就是说,“信任”(或互信)关系本质上是一种需求与供给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包

14、括社会价值判断标准的“客观环境条件”。,(三)信任的基本特征,第一,体现一种需求-供给的社会依存关系; 第二,是一种人际之间基本的经济文化现象,成为经济文化形态的重要表现; 第三,具有向域性 ; 第四,是经济协同、互助、组合、依赖、分工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链接要素”。 第五,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体”和“社会资本”。,(四)“信任” 与经济:信任创造生力。,其一,“信任度”与经济(宏观与微观)效益经济发达程度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 “信任度”(“互信度”)越高,人际关系成本越低,经济价值经济效益就越高。,从企业内部讲,老板与CEO员工之间的关系越和谐越协调一致,组织协调成本就越低,企业运营效益就

15、越高; 从企业外部讲,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互信度越高,企业就能以越低的成本获得各种资源象资金、商誉、技术、人才、项目等等,企业的产品越受消费者信赖,销路越好,经营效益越高,企业发展就越健康。,从社会经济运动讲,“信任度”、互信度、诚信度越高,矛盾冲突越容易协调,就意味着社会协调管理成本越低,而相应的社会收益、经济效益就越高,社会经济也就越发达。,组别 信任度 人均GDP(元) 最低省区 0.47 3851.02 次低省区 0.5 4613.73 中等省区 0.5 5483.09 次高省区 2 7722.58 最高省区 8.74 15979.17 可以看出信任度与经济发达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16、,其二,“信任”能够创造、带来新的生产力, “信任”是一种生产力。,“信任”不仅是重要的经济要素,不仅具有一定量度的经济价值,而且作为“社会资本”,其资本价值越高,社会消耗性成本、组织协调成本、社会冲突成本、损擦成本越低,意味着社会收益、资本增加值越高。从此意义上可以说,高信任度是一种能够创造带来新生产力的生产力,带走新价值的资本。,“信任”作为一种经济文化关系,在现实社会中必然会转化为一种政策、一种制度、一种经济互动行为,一种合作协同关系,一种新的经济力、生产力。此时,它就创造了新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它就能呼唤出巨大的社会潜能、创造力和生产力。,其三,建树提升信任度需要支付一定成本,破坏降低信任度必须支付沉重代价。,据调查,民企发展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政府关系密切”。东部地区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企与政府相互信任,关系密切。 东部政府一是“敢为民做主、敢为天下先”;二是“釜底增薪”。,通过上面的解析,希望大家明了,1. 在经济领域中“信任”是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