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阅读训练02分析诗歌的形象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55076283 上传时间:2020-1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阅读训练02分析诗歌的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备战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阅读训练02分析诗歌的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备战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阅读训练02分析诗歌的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备战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阅读训练02分析诗歌的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备战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阅读训练02分析诗歌的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阅读训练02分析诗歌的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专题阅读训练02分析诗歌的形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辑02 分析诗歌的形象一、基础知识讲解(一)定义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托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二)考点(题型)考点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后者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夫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

2、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节、对事物的态度等为依据。(也可以参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学习)考点二:鉴赏事物形象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风、蝉、竹、柳絮等)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特定主旨的诗歌。古代诗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着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咏物类诗歌。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溶于某种具体事物(如松、竹、梅等意象)中,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

3、表明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等。考点三,鉴赏景物形象事物,指单一的对象,而景物则是多种事物的组合体,也可视为一组“意象群”。“意象群”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针对景物形象命制的试题,常见的考题可分为四类,考查意象内涵,考场感受一意境氛围,体悟情景关系和分析写景作用。(1) 考查意向内涵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

4、统意象,更是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二)感受意境氛围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出的艺术境界。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三)考查体悟情景关系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情和景有以下几种关系:(1)以乐景抒乐情;(2)以哀景抒哀情;(3)以乐景抒哀情;(4)以哀景抒乐情。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来分析,有如下表现形式: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景这种关系,情与景之间是零距离。体悟情与景的关系,实质上是在感受意境的基础上,理解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意境

5、分析的延伸。(四)考查分析写景作用写景的作用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密不可分,这一点是分析写景作用的根本。但面对具体的诗歌、特定的要求,一定要指出其作用的独特性,若面面俱到或牵强附会,皆不可取。即脱离诗词内容,回答空洞的套话。二、知识点针对性练习(一)鉴赏人物形象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题目: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解析:(1)审题。题目明确要求概括诗中诗人形象的特点,且不必列

6、举论据来证明,即只要有观点就行。(2)围绕形象特点,细读全诗,从具体的诗句中体物形象特点,如诗题中的“怀”“访”,诗中的“忆”等,可以概括出“珍惜友情”的特点,从“诗卷”“杏花”可见其“情趣高雅”。从“纶巾鹤氅”可联想到“羽扇纶巾”对周瑜的刻画,给人“风流飘逸”之感。(3)形象的特点大多不是单一的。我们可以对诗中的一事一物做多角度的评论,然后再归纳概括。组织答案分条作答,概括的用语力求简洁明确。答案:诗人形象(1)情趣高雅,(2)珍视友情,(3)风流飘逸。附 诗意赏析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作品的开篇写时间

7、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所以下面写到禅伯之多病,儒先之固穷。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踏上了访友的路途。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写诗人观赏杏花,以诗自娱,以自然清新的笔触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却并未道出诗人是喜是悲,是苦是乐,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陈

8、与义的这一联,上句写客中吟咏送日的宁静、淡泊,下联写一个清丽的境界,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二)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题目:请鉴赏诗中陆鸿渐的形象。解析:(1)审题。要求鉴赏的形象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陆鸿渐,也是诗人心目中的陆鸿渐。要求鉴赏而不是要求概括,意味着答题既要有观点,也要有论据。另外,鉴赏形象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陆鸿渐的形象特点和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这一点是考生容易忽略的)。(2)分析陆鸿渐的居住环境和行踪,概括其形象特点。“菊”这一传统意象,象征隐逸的生活,归隐的追求。(3)分析诗人在刻画

9、陆鸿渐这一形象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4)梳理思路,并分条作答。参考答案(1)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城市为念的高人,亦是形象。(2)前四句通过对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的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3)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4)作者通过塑造陆鸿渐这一形象,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附 诗意鉴赏这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流畅潇洒。“移家虽带郭,野

10、径入桑麻。”是说陆羽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的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颇有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格。“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自然平淡这两句一为转折,一为承接;用陶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至此,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诗人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说诗人又去敲陆羽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对诗中所描写的对象即陆羽,并未给

11、予任何直接的刻画,但其品格却呼之欲出,这也正符合禅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旨。“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是邻人的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每日斜”的“每”字,活脱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即学即练(一)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题目:诗歌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壮志难

12、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然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2)迟暮悲伤。颔联“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抒发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3)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二)奉使道中作三首(其三)欧阳修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注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冬天,宋仁宗派欧阳修到契丹国去贺新君登位。前山,有的写作山前。题目: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行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1) 出使途中思念亲人,梦归故乡;(2)角声惊梦,催促早发

13、,心生“怨”情;(3)路途艰难,而思乡难忘,只好以“莫贪回家之路,前路还很漫长”来自我劝勉。(二)鉴赏事物形象(一)野 菊宋代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题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解析:(1)审题。“怎样的野菊形象”就是要概括野菊的特点,但有范围限制,仅就颔联而言,不必涉及全诗。(2)要明确诗中所描绘物象的特征,颔联“在野有幽色,不为无人减妙香”,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野菊。(3)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出野菊的形象特征即可。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新。不因无人欣赏而自检其香,不

14、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附 诗意赏析野菊花是似菊而小的黄色小花,与菊花相比,它并不太引人注目。但诗人却给了它诗情画意,让它在诗坛上占一席之位。“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所指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况”字使次句的语气紧连首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两句,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半山碧”写出野菊生长、繁衍的旺盛,也表现野菊的生活环境是在野外山上。“已晚”写时间,“便忙”写情状。诗人旅途之中到了傍晚,本该忙于归宿,但山中野菊的丰姿与妙香,逗得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加以观赏,诗写至此,已流露出对野菊的浓厚兴趣,而尾联更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两句是说,野菊花一定冷笑那些篱边的黄菊它们正向陶渊明一类的诗人邀宠,以取得诗人吟赏的荣光。言下之意,诗人们的眼光只向着庭菊,并不转向野菊;而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惟以冷笑置之。在无人看重的情况下,幽闲自得,不减妙香,不慕赏识,有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