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说课稿(2020年12月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54929692 上传时间:2020-12-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虞美人》说课稿(2020年12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虞美人》说课稿(2020年12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虞美人》说课稿(2020年12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虞美人》说课稿(2020年12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虞美人》说课稿(2020年12月整理).pdf(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虞美人说课稿 高中二年级 金石中学语文组 张澄宇 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 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虞美人 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 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 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 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 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

2、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 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 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进一步提 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反复诵读, 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懂得客观看待人和事,学习前人的闪光点; 充分挖掘诗词内在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

3、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提高诗词鉴赏的能 力。 教学难点: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法和风格。 以上设置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 新课标要求文言诗文的教学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 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注重鉴赏方法的整合,把引导学习主体即学生的积 极分析放在首位并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活动。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学情。 学生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 存在着两大问题: 首先是学生往往脱离作家及特定的时代背 景,断章取义,挖掘不出诗文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其次是学生普 遍表现出缺乏鉴赏兴趣和鉴赏技巧不足,兴趣

4、的缺乏使学生读不进去,自然也就无法理解, 而技巧的不足使学生鉴赏时只能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丰富学生的鉴赏技巧,我遵循着“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首先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引起学生兴趣, 使学生从情感上走进文本, 2、诵读教学法 。文言诗词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 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 自然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为进入诗歌的情境打好基础。 3、讨论、分析探究法 。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

5、以在本课教学 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2 (三)说学法。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 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伴唱歌曲,提起兴趣,走入文本;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体现教师主 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在赏析本词中也完成了对以往知识、方法的回顾和整合。 最后通过完成课后作业,举一反三,进一步巩固知识,熟练技巧,提高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导入。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为了 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以更好地置身诗境。 我设计

6、用课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 虞美人 , 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 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交代课题介绍词牌的来历。(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三)了解李煜及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 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独有的, 因此了解 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此环节我安排的内容是: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注释和自我了解简介李煜; (四)吟唱 、诵读。 1、学生吟唱歌曲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唱和一个学生独唱,要求唱出今非昔比的凄凉 感。 2、用课件播放示范朗读录音。让学

7、生听、感悟、进而得到启示。 3、我有感情地范读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4、学生诵读词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读,一个学生代表读,要求文从字顺,初步找凄凉 之感。 (五)分析作品。 在分析作品上总体采用了体现 “教师主导性”的问题引导法和 “学生主体性” 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是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再进行小结的方法,既 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音乐和听、读作品,让学生 总体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我首先提出问题: 请找出词中最能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 个词?愁。 并由此引出问题: 李煜的愁有哪些?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这几个问

8、题既交代了本词鉴赏 的思路,也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 问题 1、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秋天的月,那么充满诗情画意、那么美好的事务, 作者为什么说“何时了”,为什么巴望它赶快结束呢?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 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变化后复杂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品知人 论世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后我进行问题小结 (肯定学生的观点, 鼓励其积极性) : “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在词人心 里也消退了颜色, 原来锦衣玉帛、 朝歌夜弦伴着 “春花秋月” 的生活, 现在只能徒增一个 “阶 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

9、的事物是不是不如结束才好呢?词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比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座庙堂 万寿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情等,我不做最后结论,学生讨论后作答,鼓励学生 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个性化解读。 3 问题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揣摩诗人情感。“又”有重复,连续,加重语气,更近 一层等含义,学生拓展思考,东风又来是不是只能加重词人的无奈和愁情? 问题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月明有何含义?巩固文言句式特点

10、, 带领学生分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为“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定语后置句。引导 学生抓住月亮意象中“思乡”、“忧伤”的意义,以更好地理解词人对故国山河的怀念和忧 伤凄凉的情感。 问题 5、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改”的只是“朱颜” 吗?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 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 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 “改” 的还有人的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还有人的感受:由富贵尊荣到忍辱蒙羞。词人在 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来品味这句 千古流传的名句?

11、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由学生自由讨论 后发表意见,最后由我总结自己的观点,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比喻本身的作用来看,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 有形的质感。春季的水量是丰沛的,词人的愁就象这“一江向东流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 奔放倾泻;有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的愁之深、愁之 多、愁之长、愁之绵绵不绝。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一样,把抽象 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深度。 (六)、板书设计。 1、通过板书进行总结,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变迁之感 ,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12、感慨人事 哀叹命运 2、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 设问, 对比 ,比喻。 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词的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本词的主旨。 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对比 春花秋月何时了(设问) 小楼又东风 雕栏玉砌 【永恒不变】 往事知多少 故国 朱颜改 【短暂难测】 感慨 几多愁一一江春水(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七)、全班学生齐读本词,在完成背诵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词的情感。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虞美人。 2、运用本课整合的鉴赏方法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鉴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鉴赏方法, 提高鉴赏能力。通过课后批阅和下节课对这首词的分析,进一步补充、完善本课的知识和方 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