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54928923 上传时间:2020-12-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专业:12历史学 学号:120301097 姓名:郑茜方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涵;工业化最终确立的过程、整体特征以及结果;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及其结果;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表现。(2)理解以下问题: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农业集体化的背景以及对农业集体化的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以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2、

2、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本教材和其他版本教材所提供的相关文字、图表等多种材料,通过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2、在授课过程中,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在学习“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体会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 “斯大林模式”在

3、苏联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2、“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为现实提供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汲取。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有关知识,体会“斯大林模式”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它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进而认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意义。(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的成就及原因;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表现。2、教学难点: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三、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 列宁逝世后,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依旧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国际环境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通过实行

4、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确立了斯大林模式。以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最主要因素,甚至最终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本课内容围绕着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这条专题的主线展开,上承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列宁模式”,同时又为第三课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打下基础(苏联改革的对象是斯大林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本课内容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时在一定程度上就有所理解和

5、掌握。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使其掌握基本史实。并引导学生收集一些与斯大林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发展的情况。通过这些史实来进一步了解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在教学时,通过提出几个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来引入本节课程的学习。在最后,播放大国崛起的视频,使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本课将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的方式,将教学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展示以下材料冬天是莫斯科最具风情的季节。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来自西伯利亚的

6、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教师提问 这是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中的一段解说词,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学生回答: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新领导人;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教师讲述 斯大林上台后,逐

7、步放弃了列宁时代“具有相当的弹性”的新经济政策,以强硬的手段确立起“钢”性十足的斯大林模式。那么,什么是斯大林模式?这是一条怎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它是如何确立起来的?我们又应该怎样认识这个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新一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2、教授新课展示课题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步骤之一、授课思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工业化的必要性工业化的主要措施及确立过程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背景对农业集体化的认识农业集体化的过程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表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步骤之二、授课进

8、程(1)、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浏览教材“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第一自然段。了解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材料三 斯大林说:“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问题一:从上面三则材料中,你

9、能获得那些信息?你认为苏联为什么要实行工业化?(在学生浏览教材和阅读材料回答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完成问题。)信息: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恢复,但仍然很落后。 材料二: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形势紧张。 材料三:苏联建立,斯大林上台实行工业化的原因:国际环境: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形势紧张。国内背景: 社会经济结构:小生产经济曾一度占优势,经济相对落后。思想文化因素:缺乏民主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农民的小农意识是其温床。 过渡时期的诸多客观因素: A、阶级斗争激烈; 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需要; C、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环境及战争的危机感; D、缺乏社会

10、主义建设经验等。 斯大林个人方面的因素: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理论认识上的失误;思想方法上的绝对化等。 工业化的主要措施(引导学生浏览教材“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了解工业化的主要措施。)制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二五”计划展示以下材料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燃料、金属、军事工业等重工业。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问题二: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为什么要

11、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认为,重工业是工业化的基础;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吸取中国落后挨打的教训。、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工业化的成就(引导学生浏览教材“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第四自然段,归纳工业化成就。)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表现在:苏联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到“二五”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了。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 1913年至1940年苏联和其他列强钢产量之比较(表格) 1928年和1938年苏联和其他列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占有率之比较 1913年至1

12、940年苏联和其他列强能源耗用量之比较材料二 1935年9月2日,苏联真理报报道:“中伊尔敏诺的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同志为庆祝国际青年节21周年,创造了风镐劳动的全苏新纪录。在六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里,斯达汉诺夫开采了102吨煤,这是矿井一昼夜开采量的10%,挣了200卢布工资。” 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开采量,因为它超过了普通定额的13倍!此后,斯达汉诺夫不再是一名普通矿工的名字,他成为一面旗帜,引领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中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根据以上材料,学生讨论探究: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苏联制订并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

13、五”、“二五”计划。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并且在工业化建设中踊跃开展生产技术革新运动 。斯达汉诺夫运动就是爱国热情与技术革新相结合的典范。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经济危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遭受重大打击。、工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教师阐述 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状况,忽视轻工业生产,损害农业的发展,从而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给以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教师过渡 十月革命后,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在苏俄农村中占主导地位。将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大规模的集体经济,是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的必然要求。新经济

14、政策虽然缓和了政府与农民的矛盾,但并没有解决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斯大林是如何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呢?(2)、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背景(引导学生浏览教材“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问题三:苏联为什么要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十月革命后,落后的个体小农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如何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成为苏联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集体化将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集体经济,以在广大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粮食、原料和资金。但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落后的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粮食危机。为了配合的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缺乏外部资金来源的情况下,斯大林决定把开展农业集体化作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的重要途径。、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浏览教材“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相关内容,了解农业集体化过程。)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材料二 1929年11月,斯大林在大转变的一年一文中指出:“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