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扶贫工程的思考与建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484084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文化扶贫工程的思考与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文化扶贫工程的思考与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文化扶贫工程的思考与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文化扶贫工程的思考与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文化扶贫工程的思考与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文化扶贫工程的思考与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文化扶贫工程的思考与建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农民问题仍然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搞活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达到小康水平,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也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但当前,除沿海、沿江开放地区、部分城市郊区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较为富裕外,我国西部、中部不少农村,尤其是“老、少、边、山、贫” 地区农村,经济仍很不发达。据统计,在全国 2168 个县市中,需要国家财政与省财政扶持的便有 520 多个县,尚有 8000 多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扶贫,成为全国性的战略任务。

2、多年来,农村工作的实践证明,“治贫” 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正如贫困地区农村干部所说的,“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 因此,针对广大贫困地区农村文化水平落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观念习俗滞后的现实,开展文化扶贫,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文化扶贫,不能仅仅局限在为贫困地区农村办几件好事,不能当成临时性的社会文化福利活动,而应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下大的气力来抓。“工程” 云云,一指其重要性,二指其系统性,三指其计划性,四指其综合性。要切实把文化扶贫作为一

3、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下面,就文化扶贫工程的有关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的现实依据 建国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据 1993 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直接为农民服务的文化馆、文化分馆 2900 多个,县图书馆 1960 多个,文化站 43100 多个、集镇文化中心 1160 多个,农村文化室 210000 多个,农村图书室 81000 多个,此外还涌现出 223300 多个各类文化专业户。文化生活内容丰富、文化形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但是,也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基于地理环境、经济

4、、生产水平、交通等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原来就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与内地及边远地区的差距更迅速拉大。东部较为发达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一般在 2000 元左右,西部地区有不少人则在 200 元以下。即使在广东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粤西、粤北农村仍有 200 万农民还没有脱贫。农民的收入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文化消费。部分收入高的农村文化设施齐全,农民的文化生活已与城市居民相近,以浙江华西村为代表的一批亿元村甚至建起了乡村公园、豪华歌舞厅等。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农民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仍未解决,“老、少、边、山、贫”地区农民的文化生活更为贫乏。 全国 230 多个没有文化馆、200 多个没有

5、图书馆的县和 7200 多个没有文化站的乡,绝大部分属于贫困地区。这些地方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基础本来就十分落后,近年来,又出现了“滑坡” 现象。 一些县、乡在机构改革中把文化站、文化中心作为“七所八站” 或砍或推向市场让其自生自灭。1993 年,河南省文化厅对 99 个县 1848 个文化站进行了调查,垮掉或名存实亡的有 593 个,占总数的 32。某县 22 个乡镇文化站,只剩下 2 个。某市 17 个乡镇文化站,只有 3 个在活动。贫困地区现在保留下来的文化站,也是设施简陋、破旧。湖南全省有 3192 个乡镇文化站、多数处在“1 个人,1 间房,1 桌 1 凳 1 枚章” 的“ 五个一”的窘

6、境。许多地方的文化站甚至在破庙或破棚下坚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文化专干队伍问题更为突出。一是人员本来就少,乡镇又经常抽去搞中心工作,或过多地兼职,有的身兼秘书、通讯员、计划生育员、打字员和片长、村长等数职,文化倒成了他们的“副业”。二是人才外流严重,某省 1986 年文化专干转正 1146 人,现在留在文化站工作的只有 336 人,其中某县转正 8 人,现在仅留下 1 人。许多人被不恰当地当作临时工、计划外用工清退。再加上文化专干长期不能转正,经费少,待遇低,不愿再从事文化工作。据了解,许多地方文化站的年经费还停留在原来的 500 元左右,有些连 500 元也不能保证。有的文化专干的月工资只有

7、 28 元,有的连 28 元也难以保证。 贫困地区农民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在继续加剧,不少地方以减少农民负担为名不加分析地把统筹看戏、看电影的提留当作乱摊派加以禁止,又没有其它措施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致使文化活动空白村迅速增多。被誉为“ 戏曲之乡” 的河南省, 1990 年戏剧、曲艺演出空白村占全省农村的 27 76。陕西省西康地区农民一年看不上一场电影的地方占全地区的一半。至于更贫困的农村和牧区,农牧民几乎没有起码的文化生活,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农村文化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非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不健康的东西就必然要去占领。一些贫困地区封建迷信活动泛滥,曾经绝迹的看风水、

8、跳大神等陋习,又悄然兴起;有的地方甚至拆学校建庙;淫秽书刊及音像制品严重毒害青少年的心灵;有的矿区周围贫困农村嫖娼卖淫现象泛滥;打架、偷盗、诈骗、赌博、吸毒、绑票、凶杀等刑事案件日益增多。文化的落后不仅使经济发展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而且成为滋生社会丑恶现象和犯罪的温床。当前,搞好文化扶贫工作,加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工程。 建立文化扶贫工程不只是客观需要,而且具备很多有利条件。首先,中央非常关心贫困地区的建设和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生活,正在这方面采取有力的调整措施:在不降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的同时,大力发展中、西部和边疆经济落后地区的

9、建设,已在财力投放、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建设项目安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文化扶贫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近年开展的“ 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 就是国家在这方面的一项有力措施。其次,国家成立了全国文化扶贫委员会,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从事全国文化扶贫的指导与组织工作。其三,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和海外华侨都非常关心和支持文化扶贫工作,以“ 希望工程” 为例,在很短时间内,便捐款 201 亿元,援建了 204 所“ 希望小学”,使 549 万名失学儿童重新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其四,贫困地区农民求知、求富、求乐的强烈愿望和长期的文化饥渴是搞好文化扶贫工程的内部动因。其五,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10、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如民间文学、民间传说、戏曲、曲艺、歌舞、刺绣、剪纸、木雕、石雕、玉雕、泥塑、彩陶,加上不同地区奇特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居、民节、民俗和原生状态的自然景观,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既是开展文化活动的有利条件,又是发展旅游、开发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 “工程” 的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工程是推动贫困地区文化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在当前激烈的世界经济角逐中,有人把几种市场经济模式在下个世纪的竞争,归结为“文化力” 的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扶贫工程便是“ 文化力” 从贫困地区农村切入的超前试验,其主要作用是: 一、文化扶贫工程,有利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由于文化扶贫

11、工程不是单一地就文化抓文化,而是把文化、教育、科学普及等与满足农民求知、求富、求乐的要求和发展农村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不仅能使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而且能够使文化更好地与之同步协调发展。 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推进的过程,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只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不然就会事倍功半,还可能导入误区。解放后,各地在农村普遍开展过扫盲、社会主义教育、计划生育、法制宣传等各种活动,在当时也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往往不能持久坚持,成果难以巩固。我们认为,问题的症结便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文化工作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只是热闹了一阵,农村的文化

12、面貌难得有根本性的变化。近年来,山东、江苏、河南等省的一些不太富裕的农村,从实际出发建设文化大院,把文化室、科技培训班、农民夜校、经济信息咨询服务、党团活动室、计划生育指导室等融为一“院”。这样做,投资少,场地利用率高,便于统一安排、管理,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太发达地区农村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使农民治穷有门、致富有术,使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农村文化与农村政治、农村经济相互渗透,在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才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使文化大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二、文化扶贫工程,有助于实现我国农业生产方向的调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提出了把农业发展的方向尽快转移到依

13、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大农业,加强林业发展,加快渔业技术改造,开拓农村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然而,我国农村劳动者的现实状况是,全国两亿多文盲,绝大部分在农村,又主要是在贫困地区,这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方向调整,阻滞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全国农村现有失学儿童 3000 万人,不能入学的儿童还在大量增加。这就是说,文化扶贫工程不但承担着扫除现有文盲,解决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普及小学教育,杜绝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的职能,而且承担着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科学技术普及、信息传播等多种职能。通过这一切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提高生产技术

14、水平,以适应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尽快完成对农业生产方向的调整,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文化扶贫工程,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经济“ 一体化 ”的趋势在增强,文化功能负荷在增值。一方面是各种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文化不再是单一地满足人们的娱乐要求,而是要在更大范围内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不同文化水平的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不同:具有初等文化程度的人,劳动生产率可提高 43;文化程度的人,劳动生产率则可提高 3

15、00。从劳动生产方式看:手工业劳动者的人均产值为 1000 元,传统工业产业劳动者的人均产值为 10000 元,经过高新技术改造的产业劳动者的人均产值则为 100000 元。这两组非常悬殊的数据,很有说服力地告诉人们“文化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何等巨大! 邓小平同志曾谆谆告诫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我们所说的文化扶贫工程,便是根据我国农村劳动者素质低下,又不可能完全依靠正规教育来

16、加以提高的现实情况提出来的,是从发展农村“文化力”出发,加快农村“ 两个文明” 建设的要求提出来的。它的实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预言的,对于农村这一巨大人才资源优势的开发,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对于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工程” 的内涵与目标 文化扶贫工程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 ,应该包含些什么内容?其内涵如何把握?目标如何确定?我们认为,文化扶贫工程,从总体上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客体(被扶贫对象)而言,中心是抓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新型农民,进而实现从“输血”到“ 造血”的转变,实现从根本上脱贫。就主体( 扶贫力量和途径)而言,中心是抓设施队伍建设,为扶贫工程的推进,扶贫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根本;后者是手段,是保障。两个方面齐抓共进,构成了文化扶贫工程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我们是否可以作如下概括:文化扶贫工程的具体目标是,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要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大力进行文化知识普及、科学技术普及和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