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控制“心理时机”,提高教育质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482120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妙控制“心理时机”,提高教育质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巧妙控制“心理时机”,提高教育质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巧妙控制“心理时机”,提高教育质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巧妙控制“心理时机”,提高教育质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巧妙控制“心理时机”,提高教育质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巧妙控制“心理时机”,提高教育质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妙控制“心理时机”,提高教育质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巧妙控制“心机” ,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大学生实践活动效果应把握好的心理时机李贝 陈剑涛(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0)内容摘要:近些年来,高校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笔者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相关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 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从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能具有的各种心理状态出发,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几点主动调控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实践活动效果的建议。关键词:大学生 实践活动 心理状态 教育效果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如何搞好数量日趋增加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

2、的育人质量,已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越来越棘手的艰巨任务。为了弥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各级各类高校无不挖空心思,争相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增进大学生对国情、社情以及自身现状的了解,在强化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同时,增强其社会适应、组织协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然而,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却因其不同于课堂教学的诸多特性,而受到包括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在内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把握或控制好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已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一、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不如人意之处高等院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

3、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各种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其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还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社会实践活动因其特有的“知行合一”和“客体主体化”功能,而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看作是对在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或“第二阵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根据笔者的亲身体验和调查,由于组织者忽视了客体心理因素对教育效果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使其无法正确把握或调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内在心理状态,从而使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主体预期的教育目的。2一是很多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不深刻、不稳定。欲使大学生实践

4、活动达到预期教育目的,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认知,必须使活动的内容或方式能够真正触及到学生的灵魂,通过激起各种心理冲突与斗争的方式实现其情感的转化与升华,从而在其内心世界留下深刻的道德印痕。但在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种参观、考察、短期志愿活动等实践活动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只关注到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表面上将各种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对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感受缺乏正确认知,更谈不上有意改变或控制他们的内在心理状态,以创造各种激化客体内在情感冲突的活动情境与过程,从而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其结果只能是活动组织者挖空心思地搞形式,作为教育对象的活动参与者

5、兴高采烈地走形式,实践活动一结束,其内心的新颖感与兴奋感也随之烟消云散,正确的道德认知与深厚的道德情感等均无从谈起。从而使预期的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品质的目的难以实现。或者即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方面有所收获,但其效果亦是肤浅或不稳定的。二是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不巩固、不长久。由于活动组织者未能注意到活动过程中客体心理状态对活动效果所具有的重要影响,故其在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时,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人为设计与调控方面,只是希望通过各种更加热烈或更加新颖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的时间和地点选择上,往往只考虑到那些能激起学生更多浪漫或更大热情的春

6、秋时节和各种风景名胜之地等,期望在这些更加愉悦的时刻和更加优美的环境中达到更佳的育人效果。但笔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做的一些具体调查证明,这样的组织方式虽然确实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这种犹如游山玩水一般的实践活动,其实际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即使学生确实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陶冶了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操,但由于这些情感主要是在令人愉悦的简单环境中产生的,没有经过激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故其对活动参与者所能产生的内在影响并不强烈,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大多都是转瞬即逝的,不能形成带有深厚情感色彩的巩固而又持久的道德认知。二、影响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教育效果的心理因素分析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

7、政治教育的一种常见载体,因其所具有的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既在认知又在践行等特征的影响,要求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对教育效果所具有的重要影响。3因为同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可能在抱持不同心态的参与者之中产生出十分不同教育效果,甚至有可能带来完全相反的结果。那么,影响大学生实践活动效果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呢?从心理情绪产生的时间角度来看,影响大学生实践活动教育效果的心理因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自发性心理情绪,即自身已有的心理情绪;二是后发性心理情绪,即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情绪。1.自发性心理情绪对大学生实践活动教育效果的影响。所谓情绪,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和

8、对象所持有的各种心理体验。而自发性情绪指的是人自身所特有的相对较为稳定的心理情绪。在大学生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客体自身所持有的某种或某些情绪,将会对实践活动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等称为四种基本情绪。每一种基本情绪都会对教育客体的认知过程和实践行为产生一定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对于一个本身就喜欢猫狗之类动物并以与动物交流、沟通为快乐的受教育者而言,对于收养猫狗、呵护动物等教育活动定会以快乐的情绪积极参与,使其在维护动物权益的实践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相反,若是要求一名对猫狗过敏,甚至对动物具有严重厌恶心理的受教育者参与同一实践活动,则其自发具有的对动物

9、的恐惧或愤怒心理,必将严重影响到该项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见,自发性心理情绪作为受教育者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情绪,无疑对实现不同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具有十分不同的影响。2.后发性心理情绪对大学生实践活动教育效果的影响。后发性心理情绪是指在实践活动实施前后或实施过程中,客体所产生的某种或某些特定的心理情绪。后发性心理情绪同样会对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不同性质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不同情绪对实践活动的效果有影响。如长期义务劳动和短期义务劳动所造成的心理情绪就有可能十分不同,后者往往会导致一种更为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提高活动的教育效果,而前者则有可能相反。二是不同教育

10、环境所引起的不同情绪对实践活动的效果有影响。环境通常泛指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而“教育环境指的是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1如对于打扫卫生来说,在舒适自在的室内比在骄阳似火的室外更容易令人接受;对于做义工来说,在春暖花开时节比在寒冬腊月之时更令人向往。三是不同的组织方式引起的不同情绪对实践活4动的效果有影响。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当教育者以一种民主和谐的方式组织引领受教育者参与活动时,参与者所产生的愉快情绪无疑将会提高活动的教育效果。因为“只有这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才能达到思想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形成思想的火花” 2。从心理情绪所具有的不同性质来看,影响大学生实践

11、活动教育效果的心理因素也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逆势心理,二是顺势心理。1.逆势心理对大学生实践活动教育效果的影响。逆势心理又称逆反心理,是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受教育者产生的一种排斥、抵触,甚至抗拒的心理情绪。对于已形成逆反心理的人而言,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几乎已无从谈起,因为其业已形成的排斥与抵触心理,使其对实践活动的怀疑多过信任,而且无论这些实践活动的内容正确与否,均难使其积极参与,主体预期的教育效果自然无从谈起。逆反心理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还会严重影响或制约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2.顺势心理对大学生实践活动教育效果的影响。

12、顺势心理与逆势心理截然相反,是客体对实践活动所采取的一种积极接受和顺应的心理状态。虽然顺势心理有助于提高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但因其所具有的某种被动特征,使其在大学生实践教育过程中,既存在一定优势,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优势在于其能积极推动客体接受实践活动教育,促进其在不断主体化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而其不足之处则在于顺势心理容易导致人们形成各种依赖性、随附性,当实践活动的内容与自身实际或需要不符时,这些人缺乏清楚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易形成随波逐流、顺应大势的生活态度与习惯,最终达不到主体预期的教育目的。三、适时调控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教育质量由上文分析可知,为了提高大学生实

13、践活动的教育质量,组织者不仅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状态,以便抑制消极情绪,激发积极情绪,还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目的,主动创设、调控学生的情绪,以便在适宜的心理状态下,取得最佳的活动教育效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活动开展之前,即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自发心理情绪进行调查摸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善意化解、改善认知、转移注意力、培植乐观情绪等5方式,对有可能影响实践活动效果的各种不利情绪进行人为干预与调整,争取将这些负面心理因素对活动效果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二是针对既定实践活动有可能引发的各种后发心理情绪,人为调整活动的时间、地点、程序、强度、具体环境与组织方式等要素,努力营造出一种既充满活力

14、又民主和谐的良好活动氛围与条件。使受教育者在其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在组织者预设的活动进程与环境中,通过某些或温和或激烈的内在情感冲突,形成正确的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认知和高尚的道德情感,并将其牢固铭刻在心灵深处,最终达到影响客体未来道德行为的教育目的。三是针对活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逆势心理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争取把各种有可能出现的影响活动效果的不良心理状态抑制到最低水平。如有可能,还应尽量将各种消极的逆势心理转化为积极的顺势心理,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在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良性调适的同时,有效提高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四是加强对长期存有习惯性顺势心理学生的教育与关怀,从关心人、爱护人

15、的角度出发,在尊重其个体心理差异的前提下,在人为创设的环境中,通过逐步改善其心理品质和人格的方式,来激发其真正的参与热情与动力,从而提高实践活动对这些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与质量。当然,由于组织、开展好大学生实践活动,是一项对组织者要求很高的工作,所以高校还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一些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具有较高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中,巧妙调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抓住或创造最好的教育时机,实现大学生实践活动教育的最优化。参考文献:1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75.2赵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交往特征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68-69.6本文系黄冈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不同心理状态下活动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项目指导老师:陈剑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