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选择题练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spr****hai 文档编号:154789530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选择题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选择题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选择题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选择题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选择题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选择题练习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选择题练习题及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选择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

2、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1 . A 2 . C 3 . A 4 . D 5 . C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

3、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6 . D 7 . D 8 . B 9 . B 10 . C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4、( )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14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折中主义的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5、点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巧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 阶级斗争史B 思想发展史C 劳动发展史D 文化发展史11 . D 12 . C 13 . D 14 . C 15 . C 16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17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 占人口大多数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 具有先进思想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19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经济

6、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20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 纯粹偶然的 B 纯粹必然的 C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6 . B 17 . C 18 . B 19 . A 20 . C 二、多项选择题1 社会存在包括(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 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 . 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

7、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4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5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

8、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1 . ABC 2 . ABCD 3 . CD 4 . ABCD 5 . ABCD 6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B 它属于上层建筑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经济基

9、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9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0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 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C 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D 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6 . ACD 7 . AD 8 . AB 9 . ABC 10 . AB 11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 发现阶

10、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12 .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13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A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14 .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

11、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 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15 .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 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 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 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11 . CD 12 . AB 13 . BC 14 . AB 15 . ACD 16 .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17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18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16 . ACD 17 . CD 18 . B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