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总结背诵点知识点

上传人:spr****hai 文档编号:154787692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总结背诵点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毛概》总结背诵点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毛概》总结背诵点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毛概》总结背诵点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毛概》总结背诵点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概》总结背诵点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总结背诵点知识点(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知识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5年 遵义会议 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8年 毛泽东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论新阶段 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1945年 党的七大 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P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

2、、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1)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

3、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2)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名词解释)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4、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重要指导意义);党的建设理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13三

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p17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

6、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新境界。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p27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

8、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它内在的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

9、的各个方面;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同时也决定了中国

10、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p36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前途:社会主义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

11、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我不标页码了,有本事来咬我啊。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道路依据及其内容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

12、革命的敌人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

13、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的两个联盟: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统一战线的基础);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这支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斗争形式。3

14、.党的建设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的问题,正确的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

15、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此时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此时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矛盾主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土改完成后逐步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6月 提出 12月 形成完整表述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