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地球公转运动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54761677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地球公转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地球公转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地球公转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地球公转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地球公转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地球公转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地球公转运动(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8 地球公转运动考点热度一、知识整合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公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公转自西向东1. 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2. 方向:3. 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4. 轨道与速度特别提示: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黄赤交角及影响1. 黄赤交角2. 影响: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所示。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时间

2、变化特点重要节气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图1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图3中北半球各地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平分特别提示: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存在极昼、极夜现象。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日出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时达最大值。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其中正午的太阳高度称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

3、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春秋分日赤道3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引起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四季的划分天文四节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五带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将全球划分为南、北寒带,南、北温带和热带。图文拓展1二分二至日昼长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点线表示二

4、分日,虚线表示夏至日,实线表示冬至日二分日全球各纬度昼夜等长(即昼长为12个小时);二至日极圈内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即昼长为24小时或0小时)。2不同季节日出方位的差异(以北温带为例)春秋分日,全球(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半年,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3白夜现象并非极昼在中高纬度地区(接近极圈,但在极圈外)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即出现白夜现象,夏至日我国漠河常见。4等太阳高度线图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角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

5、的线)来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状况。其实质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昼半球俯视图。如图所示:此时刻太阳直射点A的太阳高度角为90,从直射点向四周随着球面的弯曲与直射点距离不断扩大,太阳高度角也不断减小。相同太阳高度的点连成的线呈同心圆分布,0等太阳高度线为晨昏线。5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杆影的日变化一日内,日影由西向东不断移动。从日出到正午,日影逐渐缩短,由日出时的最长逐渐缩短到正午(正北方位)时的最短;从正午到日落,日影逐渐增长,由正午时的最短逐渐增加到日落时的最长。该图反映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应为北半球夏半年的日影。二、重点考向考向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

6、方法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垂直;地轴与黄道平面成6634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26交角。2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黄赤交角变化太阳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五带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幅度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赤道和寒带除外)季节变化热带和寒带温带变大扩大扩大扩大缩小增大增大明显变小缩小缩小缩小扩大减小减小不明显【典例引领】黄赤交角是

7、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14,最小时为226,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12题。1黄赤交角为2414时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2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周期约4万年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最小纬度为226A B C D答案解析1B2C 第1题,当黄赤交角为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范围缩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极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

8、大;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故选B。第2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错;太阳直射点最小的纬度应是赤道,即0,错。故选C。考向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若昼弧短于夜弧,则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2昼夜长短分布看“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

9、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注: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由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由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3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典例引领】(2016年上海卷)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

10、,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完成12题。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6050401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2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答案解析1D2C 第1题,由资料可知,在连续3个月,该地太阳高度在递减;由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选D正确

11、。第2题,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太阳直射赤道,且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故此次太阳直射赤道,日期为秋分日,故C项正确。考向三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下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太阳视运动轨迹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直射点的位置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北半球东北(北半球早于6时日出)西北(北半球晚于18时日落)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

12、长赤道正东(6时日出)正西(18时日落)全球昼夜等长南半球东南(北半球晚于6时日出)西南(北半球早于18时日落)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2昼夜长短的计算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已知某地某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其方法为:日出时间1

13、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注:昼长夜长24小时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单位:小时),即在日照图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弧度数/15,就是白昼的小时数。3有关昼夜长短时间计算的三个规律对称规律:日出日落的时间以当地时间12时为中心对称。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可据此推算出昼长。若观测到的日出、日落时间不以12时为中心对称,说明观测点不位于所在时间的中央经线上。以春分日为例,如果观测到的日出、日落的区时早于6时和18时,说明观测点在时区中央经线的东侧;反之,则在时区中央经线的西侧。反对称规律:纬度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在同一天,北半球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