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的赏玩与保养.(DOC)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54758670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奇石的赏玩与保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奇石的赏玩与保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奇石的赏玩与保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奇石的赏玩与保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奇石的赏玩与保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奇石的赏玩与保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石的赏玩与保养.(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奇石的赏玩与保养杜 一 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石道中人,除了特别喜欢石头之外,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欣赏和把玩。由于各地石种的千差万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地方约定俗成的赏玩习惯。当我们认真讨论这个话题时,就不难发现:他其实是一相当复杂而又隐晦的问题。由于石界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也没有统一的鉴赏标准,更不可能产生一种可以量化的理论参数。实际上,它是仅凭各地石种在赏玩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种地方性而且十分局限的赏玩模式。由此而引发的人云亦云,互不通融的各种禁忌说法,搞得大家疑惑迷惘,小心隐蔽。使得很多人对自己地方的赏玩习惯和实践经验,不敢正视,也不敢面对面进行交流,生怕引起别

2、人的误会乃至攻诽。以至于很少有人作这方面的理论探讨。这种心有余悸的心理反应在新时期赏石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总觉得有点不正常?闭关、保守的封建传统和习惯思维的意识形态,曾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上严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阻碍着赏石文化的发展。笔者曾反复思考,当代石人应该怎么走?能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这的确是个严肃的问题。虽说仅凭自己的这点小能力丝毫不起多大作用,但既然自己想到了,还是应该一吐为快。最后给自己打气写出此文。笔者虽石龄短浅,且孤陋寡闻,但愿意在这方面作点努力。如能通过石友们的集思广益,坦诚相待的谈出自己的经验,岂不是件好事?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失败与糟粕我们不同样

3、可以扬弃。此文的初衷,意在寻找一种大家都能认可接受的经验之谈。然后通过归纳整理,协调统一,不就自然形成了一套赏玩的理论,于人于己都能受益,岂不是件美事?前人没有总结出来,我们的时代应该有所觉悟,前人总结过的,我们也有责任去完善。关于奇石的赏玩和保养,所见文字确实不多。我们听到、做到、并已经付于实践的,应该很好的总结交流。在这方面,玉器、宝石行业取得的经验较多。奇石方面就差远了,这可能由于它涉及的社会范围太小,起步面窄的原因所致。在奇石赏玩方面,我们应该老老实实承认,下江的太湖石,灵璧石和雨花石都有很多成功经验。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悠久的赏玩习惯和众多文人雅士的推崇,从而形成一整套的赏玩、保养

4、的良好传统,很值得各地石友借鉴。可称奇石者,无论是质色还是形纹,必有打动人的一面。无论是大方供石,还是小型玩石,都因其天然形成的奇异属性,得到玩家的赏识。这些石头或采集或购买,只要归人拥有,就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牵动着人们的情感和关爱。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有“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说法,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奇石情有独衷的特殊感受。苏轼在登蓬来阁下一诗中有“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之佳句。可见,历史上一些有影响的文人雅士,他们对奇石的偏爱已达到致深的地步。真可谓“几案供宇宙,囊中揣地天”。下面想就几个方面说说自己的一管之见,供大家参考讨论。供 赏供石、在整个奇

5、石领域始终占居主导地位,其尺寸约在十公分以上。十公分到二十公分左右的石头,不少人都以博古架形式组成一组,五枚、七枚、九枚比较合适。多则嫌繁,少则嫌寡。其内容和形式应协调统一,大小不能相差太远。人物、动物、文字、花卉、景物、山水及其它内容一致者为上。不提倡各式各样同置一架,如果内容太多,会给人一种零乱无章,缺少品味的感觉。所谓“博古”架,应该是制作精良又古朴典雅,尽量突出古色古香的韵味。当然,也可以根据内容和自己的喜好另作选择,但整体上一定要给人一种古典风格。这种赏玩最能突出形石,纹石和彩石的个性特色。在展览活动中极具竞争前景,居家赏玩中也颇有人文风格。还应该强调:博古架每组石头中应有一“主石”

6、,藏家无论藏品多丰,毕竟不可能每件都是精品和绝品。即使每件都是精品,在反复的赏玩比较中也必然有最佳与一般之别。我们可以形象的拿汉字书法鉴,汉字书法中每字必有一主笔,书写的成败,关键也看这一主笔。我们赏石,同样是以烘托主题为根本目的。这样做的意义是先抓住观者的第一映像,观者就会顺着主题去细细欣赏每一块石头。能够让人过目不忘,刻记铭心,说明你就成功了。只有先悦之于己,才能后愉之于人,自己不满意就反复筛选补充,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又似写文章,只有反复修改推敲,才能完美达臻。二十公分到四十公分之间的石头均不提倡上博古架,即使做成特殊的博古架,也只能给人肥挤臃肿,毫无精美之趣。如能配座协调,故事内容一致,

7、二、三、四、五成组,当然回味无穷。四十公分以上,绝大多数是独立成趣,象这么大的石头成组已经很难。当然,如果成组更好,那是可望不可急的事。在居家赏玩中,大小兼顾,颜色措落,色纹并举者为最佳,不可只凭自己的单一爱好而定向收藏。收藏的面越广,了解石头的知识就逾多,对提高自身的赏石能力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当然,天下的好东西多得很,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但我们应该了解的更多,这并不矛盾。这里特别强调一下:不可在石头上人为的添枝加叶,置人布景,这种画蛇添足的做法,会给人一种“媚俗”的负面影响。在强调整体效果时,若能在石头上方的墙壁挂以书画作品,根雕工艺,扇面剪纸,竹编刺绣等艺术作品,能更好的调节整个斋室的文化

8、氛围,更能显示藏家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内涵。至于有些人用油画,水彩画以及西方文化的东西来衬托中国的赏石文化,笔者以为欠妥?它会让人感到十分别扭。就象人们身着西装领带,肩上却挑担粪桶,足下却光着泥腿一样别扭。还有、切不可在石头背后以书画衬托或置以大红大绿的背景,这样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人感到俗不可奈,倒味三分。摆赏我们所说的摆赏,主要是指那些十公以下的彩卵石,玛瑙,雨花石之类,这方面南京的朋友很有招术。南京的石友在雨花石赏玩中,以黑、白两种颜色的陶瓷碗盛水置之。将浅透色雨花石以黑底衬托,既对比强烈,又可映衬出透石内部的纹理结构,很有立体感。深色石头则以白碗衬托,可营造出奇特的艺术

9、效果。陶瓷在最初的外语中是中国的含意,可见,奇石与陶瓷构成绝配,更体现了中华赏石文化的无穷魅力。我们不可低估了陶瓷在赏石文化中的艺术地位。这种玩法既可独立成趣,也可成组汇丰,多不嫌臃,少不觉寡。甚至有不少专题的展示吸引着广大奇石爱好者和社会的所有成员。为什么一定要盛水:水的作用不仅克服了反光,拉平了画面,更重要的是它神奇而又准确的显示了石头的纹理和色彩。大家应该明白:无论雨花石还是玛瑙和卵石,在干搁的情况下,表面皱褶刺目,颜色干燥无润。越是质好个大,皱褶、指甲形纹印越深重,所以在石界接受并充许玛瑙的打磨,这是由于它特殊的物质结构所致。很多石友不了解这一点,常常与其它石头相提并论也是可以理解的,

10、但不能因为自己不了解就可以违背客观规律去枉加评说。我们只有全方位的了解石头的特性,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得出中肯的结论。否则,就只能是脱离实际的空泛。荆楚玛瑙中的小石也跟南京雨花石同一种方法赏玩,有些十公分以上的石头甚至用上汤碗和特制的容器赏玩。荆楚玛瑙的玩家,一般都有大大小小各类容器和塑料盆。这种方法不仅只供赏玩,同时还保护了玛瑙的湿润、预防干裂。固 赏固赏是一种新时代的产物:它是将石头浇铸在玻璃或水晶的各种型态的固体中。它有很多优点:人们不仅可以全方位的观赏到奇石,而且省掉了干枯,护肤,脱水等不必要的担心,也无须考虑配座,选碗等繁琐的工作流程,似有一劳永逸之效果。缺点:不适合大个石头,而

11、且造价昂贵,不能被一般玩家采纳。目前所见不是很普遍,并且多为商品或纪念品。搓 赏手玩不仅只是小型手玩石,很多大石头也是靠手的搓摸才能完成。石头以老为佳,什么样才可称老?其实是中国赏石活动中最常见的赏玩套路,意在将石头用手搓摸出一种物质现象叫“包浆”。旧时的奇石玩家大都喜欢用手拿食肉类,故意让手上存留的油脂往石头上搓磨,以显其华贵,光洁老陈,增色保养之功能。在很多旅游景点和城市建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雕刻塑像,人们随手可摸的那一部分明显跟别的地方不一样。由于过往行人和小孩抚摸的多了,便呈现出光滑乌亮的特殊魅力。荆州城东门外的一对花岗岩狮子,只有那双爪子被游人摸得乌黑光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包

12、浆”,也是石玩家们追求的艺术境界。老一辈玩家中,不少爱石如痴的人,茶余饭后,不散步,不聊天,很有规律的抱着石头搓。今天搓这块,明天搓那方。就这么轮回搓上几十年,他的石头个个都有包浆,不仅记载了他赏石轨迹的丰厚阅历,而且把石头玩得温润光洁,又老陈可人。这种文化现象直接影响到玉石界。明清以后,很多子玉雕件都强调保留“糖皮”。这种“糖皮”实际上就是保留了玉石的原始野趣。这种现象是否科学合理?我们暂且不管,但这种文化现象却是无法改变。它所表现的是对石头的一种关爱亲情。如果你的石头长期不管不问,不理不采,它就会灰尘满面,龌龊厌人,又何来爱石之心,赏石之志?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搓赏,在反复的观赏把玩中常会发

13、现新的内容,新的故事。来层林先生曾告诉我:那枚“科学巨匠”在发现之前的五年里,一直都是作为山水欣赏的。在一次偶然的赏玩中,竟奇迹般的发现!它原来是一枚十分逼真的马克思图像!如果仍然作为山水固定自己的思维,不经常关顾,这枚绝品石永远不会被人发现。关于这点鄙人深有体会。有些石头质色形纹都很好,可就是说不上明堂。你不防就放在经常可以看到的眼面前。那枚呼声很高的“南丁格尔在前线”,就是石友到家中赏石才发现的。这类例子很多,不可一一枚举。手 玩在我们的奇石收藏中,有相当一部分石头说不出道道,也无法归类注册,可又特别讨人喜欢。这些看似有点不伦不类的石头,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手玩的习惯。养成这种良好习惯,是玩

14、家在赏石活动中的一大进步。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些朋友发上来的手玩石,那可真是油光老陈,气脉纯净,凝聚了玩家的心血和恒心。一枚并不起眼的石头在他们手上竟玩出了灵性和血气!在城市生活的中老年人中间,有一种搓玩健身球的习惯。特别是河北保定人,不仅把健身球玩出了花样,而且在健身球的制作上更是别具一格。健身球在搓摸中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近代又有石球,玉球,珐琅,景泰蓝等健身球应运而生。可见,今天的人们对自我健康意思的苛求已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那么,我们作为当代的奇石玩家,就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应该说,搓摸石头比搓摸健身球更有益于健康。有些石头闪烁着珠光宝气,已经属于宝石范畴。加上不规

15、则,有角有棱的特殊形态,握在手中搓玩时,它会不断刺激手掌的很多穴位,激活体内的某些功能,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祛病劫邪之奇效。更由于搓光的石头还能给你带来无尽的喜悦和精神的愉快,人生最难得的就是精神享受。清代的慈禧把玉石推到了极至,据说在她下葬时,口腔,股口,阴户都塞上玉石,神秘到可以防腐的特殊功能。近代医学解释玉石,石膏做成的枕头可防治高血压,冠心病。中华文化对宝玉石的理解是很神秘的。我们可以从很多书籍中得到证实。现代科学表明:肝癌和其它癌症的发病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精神长期压抑、郁闷有直接的关系。却有极少数被确诊为癌症的患者,尚能从阳转阴,由恶变良,最后钙化好转,奇迹般的好了起来!这从旁道论

16、证一个道理:精神的愉快比什么都重要。那么,我们从石头的赏玩中得到的精神愉悦,该有多么宝贵?笔者爱好书画,平时又喜欢饮点酒,假若阎王爷真要我多活几年,一双手如果颤抖起来不能拿笔,那才叫活得难受呢?!在这种预感中,选择了手玩石。每日晚饭后出去走十里路,也就搓一个半小时的石头,至少目前还没有颤抖。中老年朋友们都有一种体会:夏天在外行走时间长了,两手就会出现浮肿现象,那是因为你两手无物空垂所至。如果你手上拿着一枚石头不停的搓磨,这种现象就没有了。手玩石头,不仅锻炼了身体,同时又搓出了石头,两全其美,何乐不为。所谓陶情养性,养石清心,高雅情操,赏心悦目,都是在赏玩中得到的。没有一定量的赏玩,也就无从得到精神的愉悦。整 理为什么笔者要专门立这个小标题?这可能是很多人不敢涉及的话题?因为禁忌打磨的阴影始终笼罩着石界。不少人甚至把一些很正常的表面处理和去污也视为人工之嫌,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