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小学科学慕课学科教学重难点培训标准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54758409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升小学科学慕课学科教学重难点培训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东升小学科学慕课学科教学重难点培训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东升小学科学慕课学科教学重难点培训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东升小学科学慕课学科教学重难点培训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东升小学科学慕课学科教学重难点培训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升小学科学慕课学科教学重难点培训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升小学科学慕课学科教学重难点培训标准(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质科学6 导热性模块:物质科学 单元:物体与材料的性质专题:物体与材料的性质 课题:导热性一、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1.了解热的传导现象。2.认识不同物质的导热性不同。3.知道常见物质中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4.了解物质导热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物质的导热性不同。教学难点:知道常见物质中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二、原因分析学生有过利用热传导、感受物质导热性的经历,却很少关注热是怎样传导的,缺少观察热在不同物质中传导速度的经验,热传导速度的差异标志着物质导热性能的差别,导热性是物质普遍具有的一种重要性质,导热性能的差异也是区分物质、选择合适的物质加工成实用物体的重

2、要依据,所以在了解传导现象的基础上认识不同物质的导热性是教学的重点。常见物质哪些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是热的不良导体需要通过实验去观察、判断,积累经验,形成类比推理、归纳、判断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三、解决方案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的热传导现象不少:铁“热”得变红了、木条“热”得烧起来了(但抓握在木条另一端的手还感觉不到很热)、蜡烛“热”得熔化了可以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到课堂上来,帮助学生观察、认识热传导现象,通过对比实验比较观察、认识常见物质的导热性。1.观察热传导现象, 发现热传导的规律。图:热传导实验。用酒精灯外焰在铜棒一端加热,铜棒上用凡士林间隔粘附几根火柴。用凡士林在铜棒上粘附了几根火柴,如

3、果凡士林受热熔化,火柴就会掉下来。猜一猜,如果在铜棒的一端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离酒精灯由近的到远顺序排列的1号火柴、2号火柴、3号火柴会同时掉下来,还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掉下来。试一试!这个实验说明热可以沿着铜这种物质传递,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传导。2.对比实验,认识常见物质的导热性。热可以沿着铜传递,还可以沿着其他物质传递吗。这些物质传导热的能力相同吗。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对比实验。可以提供热水当热源,不要太热,减少烫伤的风险。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物质可以选择铜、铁、铝、玻璃、塑料、竹子等,尽量加工成长短、粗细相当的棒状材料。将长短、粗细相当的棒状材料的一端同

4、时放入热水中,触摸小棒的另一端,就会发现铜、铁、铝等物质很容易传导热,像这样容易传导热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玻璃、塑料、竹子等物质的另一端较长时间都没有变热,像这样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叫热的不良导体。在认识不良导体不容易传热这种性质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触摸一下盛热水的烧杯,烧杯的外壁不良导体玻璃也是热的,这说明“不容易传热”与“不传热”是有区别的。3.联系实际感知特殊物质的导热性。出示阳光下测量水泥地面、草地、水面的温度并显示数值的图片。相对于水泥地面来说,草地、水传导热的能力更弱,是热的不良导体。联系到生活中烧开水的事例,学生会怀疑把水划入“不良导体”的科学性,应该告诉学生“烧开水”是另外一种传

5、递热的方式提升了水温升高的速度,水的导热性能传导热的能力并不强。4.走进厨房,感受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应用。出示厨房用具的图片,寻找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分析使用这些不同导热性能材料的原因。(配图建议:热传导实验。)7 导电性模块:物质科学 单元:物体与材料的性质专题:物体与材料的性质 课题:导电性一、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1.了解导电现象。2.认识不同物质的导电性不同。3.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4.了解物质导电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物质的导电性不同。教学难点: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二、原因分析学生知道:“电线可以导电”,这种认识的基础是把电线作为一个整体,需

6、要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电线”包含有导电性能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进而认识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这是教学的重点。由于物质世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要判断常见物质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需要量的积累,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三、解决方案设置情景,唤起学生对物质导电性能的探究需求,准备相互关联的物质材料突破学生的常规认识基础,有目的地探究常见物质的导电性能,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1.出示电路检测器,产生“延长”导线的需求。将事先制作好的电路检测器通过实物投影仪或者固定在硬纸板上直观展示。电路,本来是正常的,却除一截有故障的电线后,有点短,断开了,怎样做才能恢复电路的正常工作。在断开地位置连接一截“电线”。教师准备

7、的电线很“标准”,断口处的导体和绝缘材料是平的,用鳄鱼夹等连接工具或者手动连接时,只能连接在绝缘材料上。电路故障还是不能顺利排除。强化电路中的导线连接是“芯”的连接!2.分组制作电路检测器,先推测再验证常见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桌上可以连接到电路中“断路”处的物质有:木条、竹签、漆包线、铜丝、铁丝、铝丝、铅笔芯、塑料、橡胶、布条、纸片、陶瓷、碳棒、锌片等。推测:辨认实验桌上的材料,把自己认为连在“断路”处,可有修复电路的物质有找出来。验证:分组制作电路检测器,检验所有备用的物质材料,记录用这些物质修复电路断口处的效果。填写实验记录表。木条竹签漆包线铜丝铁丝铝丝铅笔芯碳棒推测验证(填表说明:能修复电

8、路划“”,不能修复电路划“”。)漆包线,学生可能会把它当成铜丝,导致推测结果与事实不符,需要用事先准备的砂纸打磨,露出线芯,发现“漆”是不容易导电的材料,但里面的“铜线芯”很容易导电的材料,在认识漆包线的同时,联系到导入教学时用到的电线,这两种线材都包括两种导电性能完全不同的物质。铜、铁、铝、锌、石墨(铅笔芯)、碳等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竹、木、布、塑料、橡胶、陶瓷等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为什么说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的物质,而不称为“不导电”的物质呢。可以演示一组对比实验,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装在透明培养皿里的盐水溶液连接到断开的电路检测器中,无法修复电路;更换电压更

9、高的实验室学生电源,电流可以通过盐水,形成回路。明确告诉学生“水是导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电流也可能通过绝缘体,所以在修检电路和电路中的用电器时,要养成断电的习惯。3.分析与电相关的工具,了解导体与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图片、实物,寻找导体和绝缘体,分析这些设计工具时使用导体和绝缘体的意图。(配图建议:电路检测器,小鸟停在高压电线上的图片。)8 溶解模块:物质科学 单元:物体与材料的性质专题:物体与材料的性质 课题:溶解一、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1.初步认识溶解现象。2.了解溶解度,知道析出溶液中的固体物质。3.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了解常见的易溶物和难溶物。4.了解物

10、质溶解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教学重难点: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了解常见的易溶物和难溶物。二、原因分析学生在生活中肯定见到过溶解现象,课堂上需要对照“溶解”的概念认识这一现象,不论是认识物质的溶解性还是利用物质的溶解服务于我们的生活,都需要首先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积累对常见易溶物和难溶物的认识,这是教学重点。物质颗粒悬浮在水中等现象与溶解现象很难区分,增加了判断易溶物和难溶物的难度。三、解决方案“析出溶液中的固体物质”是教学内容,也是认识溶解现象的重要手段,找出典型的溶解现象,对照观察、判断常见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有助于认识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教学要点的完成

11、、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观察多种常见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需要准备丰富的实验用物质。在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时,设计和实施对比实验是关键。1.操作典型溶解实验,初步认识溶解现象。把一勺食盐放进一杯水里,食盐哪里去了。用尝的方法,可以发现食盐均匀地分散到了水的每一个角落!把几颗高锰酸钾放进一杯水里,可以看到一缕缕紫色的微小颗粒逐渐分散到了水的每一个角落!把一勺干净的米粒放进一杯水里,米粒会静静地躺在水底,水的颜色、味道都没有发生变化;把一勺面粉放进一杯水里,水也会改变色,但慢慢地面粉会沉淀在水底,水的颜色会逐渐澄清。把食盐和高锰酸钾放进水里以后都找不出原来的颗粒了,均匀地分散到水里去了

12、,这种现象就是溶解。食盐和高锰酸钾是容易溶解在水里的物质。米粒、面粉不容易溶解在水里。在做食盐溶解于水这样的典型实验时,因为要用到“尝”的方法观察,所以在准备材料时要考虑卫生,选取饮用水,保证品尝工具的数量,比如说足够多的牙签、吸管等。用到高锰酸钾这样的化学药品时,除了介绍药品名称,还要简单介绍其在生活中可以用于消毒等方面的功能,强调不能品尝等安全性的提示。2.析出溶液中的固体物质,加深对溶解现象的认识。沉淀、过滤食盐溶液,滤纸上会留下咸味,滤下来的水仍然是有咸味的水;沉淀、过滤高锰酸钾溶液,滤纸会变成紫色,滤下来的水仍然是均匀的紫色液体。但如果是沉淀、过滤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就可以有效地把这两

13、种物质分离开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来分离食盐溶液中的水和食盐,用酒精灯、蒸发皿或者用蜡烛和燃烧匙给食盐溶液加热,随着水分蒸发、减少,食盐晶体就显现出来了。做这个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与实验装置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晶体溅出伤人,晶体显现出来即可熄灭火源、防止晶体飞溅,蒸发皿或燃烧匙的余温也可以蒸发一部分水份。3.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了解常见的易溶物和难溶物。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需要收集更多的常见的物质样品,食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土壤、粉笔灰、食油、醋等物质都可以适当准备,组间的物质可以不同。观察时要做好记录,实验完成后有些特殊的物质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或者进行过滤判断,如果课堂

14、教学时间紧张不便于做过滤实验,可以保留实验装置,课后延长观察,比如说土壤、粉笔灰等物质在水里会呈现浑浊状态,需要过滤或者长时间的沉淀才能澄清,课堂上教师不适合用经验武断地干涉学生的判断。白糖土壤粉笔灰食油醋推测实验(容易溶解记“”,不容易溶解记“”。)4.探究单位体积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了解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用小勺将食盐一平勺一平勺地加入到50毫升水里,可以溶解多少食盐。等水中的食盐完全溶解看不见食盐颗粒了,再加入下一勺食盐,加入食盐后可以用小棒轻轻地搅拌。如果加到第10勺时水里的食盐不再溶解,就可以得出结论:50毫升水里可以溶解9勺盐。50毫升水里究竟可以溶解几勺盐呢,分小组做一做这个实

15、验。探究单位体积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有数据上要求规范,水的测量视线、刻度、水的凹面底部持平;以“勺”为单位时要保持“平勺”;统计食盐溶解数量也要统一方法,明确规定最后一勺是否统计、如何统计。5.探究加速溶解的方法。加热、搅拌、打碎是常用的加速溶解的方法,提出这些办法有可能加速溶解以后,要逐一验证,通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比如说探究用加热的方法是否可以加速方糖的溶解,有区别的条件是对照组用冷水,实验组用热水(或者在实验时加热烧杯里的水),其它所有的条件:水的体积、方糖的质量、放入水中的时间等都是相同的。记录两组实验方糖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或者对比观察哪一组水内的方糖率先完全溶解,就可以得出“用加热的方法是否可以加速方糖的溶解”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