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复习教案

上传人:w****7 文档编号:154746192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复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复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复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复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复习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第1 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六个平面图形的纸片,关于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 册 102 页“练习与实践”9-11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 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

2、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S=a b S=a 2 S=a h S=a h 2 S=(a+b) h 2 a a b a h a h r a h b S= r 2 3填空。 ( 复习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1)因为 S长=_,而正方形是 ( ) 和( ) 相等的长方形, 所以 S正=_; (2) 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 ( ) , 高相当于 ( ) , 所以 S平=_; (3)两个形状、 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 ,所以 S三=_ (4)两个形状、 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 ,所以 S梯=_ (5)圆可以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3、,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 ,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 ,所以 S圆=_。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102 页第 9 题。 学生先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再说一说分别怎么画。要注意哪些地方。 2、教科书第102 页第 10 题。 组织学生探索。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直径是6。面积是 28.26 。画 4 个符 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3,面积也是28.26 。画 9 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 1,面积也是28.26 。 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各个圆的面积。并组织他们发现: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 积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3、( 1)教科书第102 页第 11 题。 根据条件进行列

4、举,要提醒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含义是相对的,宽的米数大 于长的米数的也要进行考虑。 (2)用 18 根 1 米的小棍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 (画表用列举法) (3)用 16 个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最长 是多少? 三、补充 (一)选择 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 () , 长方形的宽是圆的 () , 长方形的长是圆的 () 。 2心决定圆的(),半径决定圆的()。 3一个时钟的时针长10 厘米,一昼夜这时针走了()厘米。 4一圆形水池,直径为30 米,沿着池边每隔5 米栽一棵树,最多能 栽棵。 5

5、 把一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拉成一长方形,面积() , 周长() 。 把一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拼成一长方形,面积(),周长 ()。 6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 倍,周长扩大 (),面积扩大 ()。 (二)判断 1半径是2 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 等。()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 长。() 3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 率。() 4如果长方形、正方形、圆它们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最大。() (三)解决问题 1在一个直径为20 厘米的圆内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占圆面积的 几分之几? 2从一张长3 厘米、宽 2.5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这个 正方形的周长。 3在

6、一个半径5 米的圆形花坛周围修一条宽2 米的走道,走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 米? 4用一长20 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宽都是整厘米数)计算它的面 积。 5小方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约有2 千米。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约70 厘米,小 方骑这辆自行车,如果轮胎每分种转100 周,他从家到学校约需几分种?(得数保留整数) 课前思考: 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第9 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三 角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使它们面积相等。画出的三角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 与宽乘积的2 倍;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梯形上底与下底之 和与高的乘积等于长方形长与

7、宽乘积的2 倍。第 10 题先让学生在两个边长6 厘米的正方形 里画圆, 要求在其中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在另一个正方形里画4 个相等的、 尽量 大的圆;然后让学生分别计算两个正方形里圆的面积以及它们各占所在正方形面积的百分 数。由于上述两种画法得到的1 个圆与 4 个圆的面积是相等的,它们与每个正方形面积的百 分比也是一样的,因而很容易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现象是否普遍存在?由此,教材让 学生继续在这样的正方形里画9个相等的、 尽量大的圆, 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验证此前的 猜想。 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与应用,又蕴含了数学的奇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 索欲望,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

8、第11 题让学生借助操作,解决“靠墙围一块长方形菜地, 怎样面积最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面积与周长的关系,积 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课前思考: 本课时内容是有关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实际运用,教材提供了三道综合性 较强的练习题, 沈老师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有一定量和质的复习题,对于班中的大部分学生 来说会有很大帮助。但估计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还“吃不饱”,我们还需要提供一些拓展 题。 补充以下题目,供大家选用: 1.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分别是6 厘米、 8 厘米、 10 厘米。最长边上的高 是()厘米。 2. 一张正方形纸边长是5 厘米

9、,至少用这样的正方形纸()张,才能拼成一 个大一些的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周长是(),面积是()。 3. 将一个圆沿半径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是 宽的()倍。 4. 一个直角梯形上、下底之和是15 厘米,两条腰分别长4 厘米、 5 厘米。这个梯 形的面积是()。 5. 半圆形纸片的周长是10.28 分米,它的半径是()。 6. 一堆钢管,横截面近似于梯形,最上层4 根,最下层8 根,每相邻两层相差一 根,这堆钢管共有()根。 7. 学校食堂的地面形状是长方形,用边长30 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需要1000 块;用长50 厘米、宽 40 厘米的长方形地砖铺地,需要多少

10、块? 8. 有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2: 1,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 别是 1 分米, 1 分米, 1.42 分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教学反思: 本课较好的体现了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流程:回忆整理构建知识网络走进生活巩 固练习”,本课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教法得当,学法生动,结构合理,手段多样,效 果良好。本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提前回去整理这部分知识,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 学生去说、 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增长才干, 提高素质。 如本课

11、任务的确定, 公式的推导、网络的构建,教师均为学生提供提供了话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 完成学习任务,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2、注重梳理知识,构建网络图 在课堂上创设了帮助阿凡提解决问题的情境,自然引出本课所要复习的内容平面图 形的周长与面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让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 进入梳理复习。 齐读课题后,我让学生看课题自主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六种平面图形, 在大脑记忆库中再现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然后分层次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及推导,根据推导 过程中的关系,认识到最基本的图形是“长方形”,体验转化思想,对数学规律进行概

12、括, 再引导交流合作将头脑中的网络图呈现在纸上,安排这样活动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形成知 识网络。使学生思路更明朗。接着教师利用网络图,引导学生交流,进一步明确无论有无公 式,周长都是根据意义来计算,周长公式只是周长计算的一种简捷的方法;不同图形在面积 计算上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图形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初 步感受辩证思想。 3、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发挥多媒体特有的优势,形象直观地演示了每个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图形的 剪拼、移动,通过声音的评判、鼓励,体现了CAI 的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交互性,达 到了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4、注重了练习题的设计,注

13、重了“知识的生活性”。 练习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几个层 次的练习抓住了学生的几种常见错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乐于参与这样人文化、趣味 性的练习, 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强化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 养,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 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同在。 综观本节课,本课 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教师表扬孩子的语言单一;教师还需要多锻炼,进一步提高自己的 心理素质, 在众多人面前展示,教师的心里有些紧张,刚开课时, 紧张到写板书手都在颤抖, 使本来就不够美观的板书更加扭扭捏捏了,我以后会多争取机会,多在 众人面前表现自己,锻炼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争取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