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课程(DOC 39页)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54692170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课程(DOC 3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某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课程(DOC 3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某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课程(DOC 3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某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课程(DOC 3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某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课程(DOC 3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课程(DOC 3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课程(DOC 39页)(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西和县西和县“两江一水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林(林 业)业)主管部主管部门门:西和:西和县县林林业业局局项项目目负责负责:石榜帮(西和:石榜帮(西和县县林林业业局局局局长长) )参加人参加人员员: :吕吕磅秤磅秤 吴文学吴文学 何何 锋锋杜德智杜德智 李李 宁宁 规规划划时间时间: :2010 年年 10 月月1目目 录录第一章 项目区概况.11.1地理位置及范围.11.2自然条件.11.3资源状况.51.4 社会经济状况 .7第二章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评价.72.1生态环境现状.72.2成效.82.2.1 林业的生态效益日趋明显.82.2.

2、2 全民发展林业的意识逐步增强.92.2.3 用材林基地建设初具规模.92.2.4 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良好.92.2.5 林业特色产业建设进展迅猛.92.2.6 城乡一体化建设有机结合.102.2.7 集体林权改革有序推进.102.2.8 森林管护保障有力.10第三章 区域林业经济及林业发展分析.113.1 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3.1.1 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视野不够开阔.113.1.2 加快生态林业建设的投资机制尚不完善.113.1.3 生态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113.1.4 生态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113.1.5 生态林业建设缺乏项目支撑.123.1.6 自然灾害增多,森林资源管理

3、难度加大.123.2 未来林业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2第四章 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总体思路.134.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34.1.1指导思想 .1324.1.2基本原则 .134.2规划目标.144.3建设期限.154.4建设布局.154.4.1 西南峡谷易旱水源涵养经济林区.164.4.2 东南山原暖温水土保持干果林区.164.4.3 东部河谷浅山温凉水源涵养林区.164.4.4 中北部漾水河谷用材水保水果林区.17第五章 生态保护规划.175.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75.2 退耕还林工程 .175. 3“长防林”建设工程 .185.4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185

4、.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195.6 社会林业 .19第六章 森林资源管理和经营规划.196.1 森林资源管理 .196.2 森林经营 .20第七章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217.1 指导思想 .217.2 基本原则 .217.3 主要产业 .217.3.1 经济林果业.217.3.2 花卉种苗业.227.3.3 森林生态旅游业.237.3.4 林木林副产品加工业.237.3.5 林下经济产业.237.3.6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24第八章 生态保护支撑体系规划.248.1 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248.1.1 建设地点.2438.1.2 建设规模及内容.248.2 森林公安体系建设 .258.

5、3 有害生物治体系建设 .268.4 林业科教体系建设 .268.5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27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79.1 估算依据 .279.2 投资估算 .289.3 融资渠道 .28第十章 效益分析及评价.2910.1 生态效益 .2910.2 社会效益 .2910.3 经济效益 .29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2911.1 思想保障 .2911.2 措施保障 .3011.3 作风保障 .3011.4 学习教育保障 .31第十二章 政策建议.3112.1 天保工程 .3112.2 重点公益林建设 .3211.3 退耕还林工程 .3211.4 森林资源管护 .3311.5 林业产业开发

6、 .3311.6 国有林场的发展 .3311.7 其他 .33附:表 4 项目区县(区)分乡(镇)国民生产收入及支出情况统计表.34表 8 项目区县(区)分乡(镇)各类土地面积表.34表 9 项目区县(区)分乡(镇)土地利用统计表.34表 10 项目区县(区)分乡(镇)林地统计表.34表 18 项目区县(区)分乡(镇)湿地面积类型统计表.344表 39 项目区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划表.34表 41 森林公园旅游经营情况统计表.34表 42 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34表 42-1 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表.34续表 44 森林防火设施调查表.34表 45 森林防火设施现状调查表.34表 451 森林防火

7、设施现状规划表.34表 46 森林灾害情况调查表.34表 46-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规划表.34表 47 森林植被恢复建设项目规划表.34表 47-1 森林管护能力建设规划表.34表 47-2 项目区林地管护规模统计表.34表 48 项目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已建项目及规划项目汇总表.34表 49 项目区县(市、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科研课题规划表.34图 1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各类土地面积分布图.34图 2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林地关乎规模分布图.34图 3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湿地分布图.34图 4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自然保

8、护区建设规划图.34图 5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森林灾害分布图.34图6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植被恢复建设项目规划图 .34图 7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防火设施建设分布图.341西和县西和县“两江一水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林业)第一章第一章 项目区概况项目区概况1.11.1地理位置及范围地理位置及范围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立地区划属南方亚热带区秦巴山区的陇南山地。地处北纬 33373413,东经 1050318。东临徽、成二县,南依武都、康县,西北毗连礼县,东北与天水市秦城区接壤。全县南

9、北相距66km,东西相间 47km,县界总长 269km。县人民政府驻地设在汉源镇中山街,距省会兰州市 468km,天水市 103km,陇南市 250km。西和县行政区划,上朔历史,下看解放四十余年,扩大、缩小、分合,隶属屡有变更。据史料记载:今西和县地夏禹时代为雍梁之地,商周如故,均为氐羌民族所据。春秋时期属秦国西犬丘地;战国入西县地。秦朝属陇西、武都二郡所辖的西县和武都郡。西晋改西县境地为天水郡始昌县地;东晋始建仇池国,杨氐家族指点江山。隋朝置于汉阳郡长道县。唐归成州汉源县。五代十国属秦州辖区;前蜀国曾设白石镇。北宋仍置长道县,归岷州辖地;南宋正名西和州。元朝属陕西省巩昌府辖区。明朝改州为

10、县。清朝属甘肃省巩昌府管辖。民国时期隶属甘肃省渭川道(后改天水第四行政督察公署)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西和县人民政府,隶属武都专区管辖;1956 年划归天水专区,1958 年西、礼合县,1961 年恢复西和县,1985 年归属陇南地区。21.21.2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县土属中秦岭地貌的一部分。南部嵌入徽成红色盆地的西北边缘,北部插入西礼黄色盆地,衔接红黄盆地的中间是横亘西南和东北的县境南北分界线横岭山脉。全县总的地貌特点是褶皱、断陷、中强切割的中山山地。总体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全县平均海拔 1692m,最高海拔2543m,最低海拔 968m,相对高差 15

11、75m。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依其形态大体分为北部河谷川坝、中部黄土丘陵、东西土石山地、南部破碎深谷、东南残塬浅谷五大地貌类型。县域属嘉陵江支流西汉水和青泥河两大水系。境内共有大小沟壑 6496 条,河流 325 条。其中:一级河流 1 条,二级河流 3 条,三级河流 132 条,四级河流 160 条,五级河流 25 条。属一级支流西汉水流域的有太石河、漾水河、石峡河、洛峪河、大柳河 5 条二级支流,流域内各河流由于横岭山脉从东北向西南横亘,形成了南北分流的趋势。北部漾水河自南而北汇入西汉水,其支流自东西汇入其中;南部石峡河、洛峪河由源头向南直接流入西汉水。青泥河流域的马

12、元河、晒经河 2 条支流,由源头向东南汇入其中。全县水系除漾水河属扇形水系外,其余水系均为梳状水系,河短流急,水量变化较大。县区地跨暖温、中温、温凉三个气候区域,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温高多雨,全年季节变化明显。年均气温 8.4,最冷月(元月份)平均最低气温-8.8,极端最低气温-24.6,最热月(七月份)平均最高气温 25.5,极端最高气温 33.5;10的积温 2725.5,初日为四月下旬,终日为十月上旬,持续日 164 天;15积温 1734,初日为六月上旬,终日为九月上旬,持续日 92 天。年太阳辐射量 102.9 千卡/cm2,年日照时数 1731 小时,年蒸发量

13、 1200mm,年相对湿度 74%,干燥度 0.7-2,无霜期149224 天,植物生长期 250-300 天,年降水量 600mm 左右,雨量集中分布在5-10 月份之中。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夏洪、秋涝、冬干。县域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区,植物资源丰富。现已初步查明:全县3共有植物 111 科 376 属 1080 种,按其分布规律共分针叶阔叶林带、灌丛草原带和干旱草原带三个植被类型区。县境东部、西南的中高山地,是我县植物最多、植被繁茂的天然次生林区,针阔叶林是这里的主要植被类型,占优势的乔木树种有旱生和中生型的华山松、栎类、桦木、山杨,树种种类近百种,下木和地被物复杂。县境东部西南林缘、西部

14、和横岭山脉以南的高寒阴湿山区,是森林破坏演替而形成的灌丛草甸植被类型。这里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个别地方还尚存极度残败的次生林,但大部分已经草原化。植被覆盖度 0.30.5,建群种乔木有油松、华山松、栎类、白桦、山杨、漆树,灌木有沙棘、胡颓子、绣线菊、珍珠梅、野蔷薇、虎榛子、悬钩子、胡枝子,草本有蒿类、海棠、苔草、绵草、唐松草、茵陈、柴胡、毛香、草莓。县境中部和北部的漾水河峡谷、东部石质山地的山湾旮旯、梁脊和西汉水峡谷两岸的地带,为半干旱气候区的草原植被,天然植被已基本无迹可寻,仅存少量不成片的天然柏树林和小片人工刺槐林。植被覆盖度在 0.3 以下。建群种灌木有狼牙刺、枸杞、酸枣、迎春、

15、马桑,草本有白蒿、蒿类、狼毒、羊草、针茅、青菅、紫苑、萎陵菜、悬钩子、马蹄草、披碱草等。县域地处棕壤与褐土地带,土壤多样,类型复杂。全县共有 6 个土纲 10个土类 22 个亚类 56 个土属 62 个土种。土壤分布由东向西、从北到南有明显的地带性,基本和自然分区相吻合。在水平分布上,漾水河谷以淀土为主,中部黄土丘陵以黑垆土为主,东西土石山地以棕壤土和褐色土为主,西南破碎峡谷以灰褐土为主,东南残塬浅谷区以紫红土为主。在垂直分布上,海拔 2000m 以上的土石山地以棕壤为主,海拔 18002000m 之间的地区以褐色土类为主,海拔 12001800m 之间的地区以灰褐土为主,海拔 1400180

16、0m 的黄土丘陵以黑垆土为主,海拔 10001600m 之间的河漫滩地和一级阶地以淀土为主,其它土类均为非地带性土壤。全县林分、灌丛、荒山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 1800m 以上,包括棕壤土、褐色土、黑垆土、灰褐土 4 个土类 12 个亚类 21 个土属 21 个土种,有机质含量为 2.7%,含氮量 0.1%,碳氮比为 10:9,速效磷 6.3ppm,速4效钾 180.5ppm,PH 值微酸性至弱碱性土壤。养分含量以棕壤最多,褐色土次之,黑垆土和灰褐土最少。全县生态环境建设,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近 10年在全县范围内先后实施国家长防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一系列林

17、业工程,开展以长治工程为主的综合治理,加大生态农业建设力度,使全县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生态环境建设仍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全县资源、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总的特点是:先天不足,并非优越;人为破坏,后天失调;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 1)自然环境先天脆弱:)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我县地处陇南山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由于地形复杂,在外营力作用下易发生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山崩、滑坡、泥土流失危害严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县城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旱涝相间、风大寒冷是造成自然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

18、2 2)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据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 15.33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82.76%。土壤侵蚀模数平均达 234.7 万 kg,每年流入境外的泥沙436.82 亿 kg,折合有机肥 1338.02 万 kg,氮肥 99.71kg,磷肥 0.72kg。(3 3)水资源出现危机:)水资源出现危机:由于季风气候特征和现有林分质量的下降,林地蓄水能力减弱,造成水资源变化大,大小河流连枯连丰现象严重。雨季无效水比例大,其它季节河流径流很少,有时甚至干涸断流。加上大量生活与工业废水流入溪水汇入河流,造成水质严重污染。(4 4)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

19、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覆盖率低、林分质量过差、分布不均衡所致。全县森林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和西南边缘,中部、西部和北部因人口密集,垦殖指数高,森林分布较少,区域性防护林过于零星分散,整体功能不强,与保护生态的需求不相适应。(5 5)天然生态系统面临危机。)天然生态系统面临危机。全县天然林生态系统,由于多年毁林开矿、垦荒种植以及不合理的狩猎,天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日5益缩小,动植物种数量减少,大部分濒临灭绝。(6 6)气候向暖干趋势变化。)气候向暖干趋势变化。由于大面积的森林破坏,工业烟尘、粉尘等废气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使全县温室效应明显。近年来接连不断地出现冬暖春干气候,气温

20、平均增高 1左右,大大加速了全县的干旱化进程。1.31.3资源状况资源状况全县总土地面积 1861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林业用地 131.6 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47.16;牧业用地 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建设用地 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 ;交通用地 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水域面积 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未利用地 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全县总的土地特点是:一是山地多,川地少。一是山地多,川地少。全县 18.5226 万公顷的总土地面积中,山地为 18.22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98.37,川地 0.3026 万公顷,仅占总面积的 1.

21、63。二是中、高海拔面积大,低海拔面积小。二是中、高海拔面积大,低海拔面积小。全县分布在 15001800m之间的中海拔面积达 10.7333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57.94;分布在 1800m 以上的高海拔面积 5.4419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29.38;分布在 1500m 以下的低海拔面积仅为 2.3493 万公顷,只占总面积的 12.68。三是人均占有量少,垦三是人均占有量少,垦殖指数高。殖指数高。全县人均占有总土地 亩,比全国、全省分别少 亩和 亩,垦殖指数高达 。四是斜陡险坡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四是斜陡险坡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总土地面积中斜陡险坡面积高达 75.9,且耕地的

22、一半落入其中,其余多为林地,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县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共有野生动物 5 类 5 纲 36 科 83 种,野生植物 111 科 376 属 1080 种。其中:属于国有珍稀动物的有 21 种,一类保护的有马来熊、豹子、黑麂、野牛、鸨等 5 种;二类保护的有狼、豺、棕熊、黑熊、水獭、大灵猫、原麝、白臀鹿、斑羚、岩羊、鸢、苍鹰、雀鹰、乌雕、锦鸡、大鲵等 16 种。属于国家珍稀植物的 20 种,一类保护的有水杉一种;二类保护的有杜仲、银杏、水青树、连香、鹅掌楸等 5 种;三类保护有厚朴、华榛、粗6榧、红豆杉、领春木、猕猴桃、云杉、梧桐、紫荆、天麻、大黄、党参、西贝、国槐等 14

23、 种。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林区,数量较少,基本处于濒危状态。除此之外,在野生动植物资源中,属于药用植物的有大宗的半夏、柴胡、党参、菖蒲、生地、党归、天麻、大黄、红芪、防风、秦艽和名贵的西贝、山萸、杜仲83 科 197 属 358 种(国家重点品种 151 种) ,年收购量 150 万千克。属于食用动物的有草兔、鹌鹑、雉岩鸹、绿头鸭等 5 纲 3 目 4 科 5 种。食用植物的有野果类、野菜类、淀粉类、脂肪类、蜜源类、糖料类有 71 科 97 属 150 余种。属于工业原料动植物有 35 科 45 属 55 种,其中:毛皮动物 1 纲 2 目 4 科 6 种,纤维类,芳香油类,鞣料类、漆料类植物

24、34 科 45 属 49 种。属于观赏鸟类的有黄鹂、戴胜、大杜鹃、小杜鹃、画眉等 4 科 5 种,植物 32 科 75 属 84 种。凡此等等,藏于山石、隐而不仕。县内水资源丰富,总水量高达 2.9392 亿 m3,其中:来自天然降水补偿的河川地表水 2.475m3(入境水 1.285 亿 m3,出境水 1.19 亿 m3) ,蕴藏于河谷沉积孔隙、基岩裂隙和溶岩裂隙洞中的地下自产水 0.5564 亿 m3。境内大多河谷深切,坡陡流急,落差较大,水能蕴藏量 6.33 万千瓦,可开发总量 1.2 万千瓦。水质除六巷河污染外,其余水源均为淡水,矿化度低,水甜可口,可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县土地处秦岭多

25、金属成矿带,地下积聚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种类达20 多种。其中:金属矿主要有铅、锌、铜、铁、金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灰石、长焰煤、水晶石、黄铁矿、大理石、粘土岩、盐和石膏。这些矿藏,分布范围大,储量品位高,服务年限长,开采条件好。尤其是分布在东部玉泉林区的铅锌矿储量达 300 多亿 kg,金属量 20 多亿 kg,为全国第二大型铅锌矿床;西南大桥林区的锑矿储量高达 52.17 亿 kg,金属量 1.49 亿 kg,为全国第三大型锑矿床,开发前景相当可观。目前,矿产开发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管理不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及森林破坏严重。县内历史遗迹、神话典故和自然景观众多。境内有

26、仰韶、寺洼、齐家文7化遗址 20 余处,尤其是晋代杨氐家族建立的仇池国,其势力范围达陕、甘、川三省五州十四县,历时 380 余载,闻名全国。 “香山还愿”的神话传说,离奇而生动,加之县境岷山和小陇山两大山系连绵环绕,经风雨沧桑,造就了很多奇特的地貌景观。其中:分布在林区的有峰腰石龛、铁山烟雨、佛洞祥烟、香山流云、仇池福地、塔山烟云、圭峰秋月、盘龙古洞、九泉佛鼎、画眉松涛等 10处景点。凡此等等,千姿百态,景色宜人,为陇南山区所少见。但长期以来,由于大兴土木,炸石开山,人文自然景观破坏较为普遍。1.41.4 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全县辖 6 镇 14 乡,384 个村委会,10 个社区居委会,

27、总人口 40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7 万人,人口密度 210 人/平方公里。全县社会经济现状就总体而言,较解放初期有了显著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际世贸组织的加入,社会经济已由生产型向商品型、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农村经济开始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9 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14.56 亿元,同比增长 10.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 1.16亿元;农业增加值完成 4 亿元,同比增长 7.5%;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 1.44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3.13 亿元,同比增长 3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500 元,同比增长

28、 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161 元,同比增长14.8%。然而,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别仍很大,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突出表现是:人多地少粮缺,人均收入低下,贫困面比重大,财政入不敷出。造成这种贫困局面的根源是:人口增长迅速,文化技术落后,传统观念束缚,资源未合理利用,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失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工业基础薄弱,交通能源条件差,致使农村经济不能迅速发展,群众生活得不到改善。因此,必须坚持以系统工程指导经济建设,加强整体规划,以便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腾飞。8第二章第二章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评价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评价2.12.1生态环境现状

29、生态环境现状在全县 278.5 万亩幅员面积中,林业用地面积 131.6 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47.25%,林分蓄积 94.03 万 m3,全县活立木总蓄积 95.07 万 m3,森林覆盖率为 29.95%。按起源分, 在有林地面积中,天然林 38.3 万亩,人工林 45.1万亩;按地类分, 有林地面积 83.4003 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63.37%;疏林地面积 7.4753 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 5.68%;灌木林地面积 29.9851 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 22.79%;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5.3053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 4.03%;宜林地面积 5.4340

30、 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 4.13%;按林种分:防护林面积 119.6140 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 90.89%;(水源涵养林 104.8104 万亩,水土保持林面积 14.8036 万亩) ,特用(其他)林 1.2467 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 0.95%;按权属分:国有林业用地面积 83.607 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 63.53%;集体面积 414902 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 31.53%。多年来,西和林业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谋划林业发展,牢固树立“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关键在人”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林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

31、产业来抓,按照“南椒北果重核桃,东用西防全县林”的规划建设思路,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造林方式,大办林业产业,培育绿色财源,重点实施了洞山、香山、赵家山、三坪梁、楞杆梁、青崖梁、前门、灯塔至磨坝、马沟等万亩生态林工程和青冈岭梁、牟山梁、长道大东梁、西高山等万亩经济林工程,有力地提高了造林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万亩以上的造林工程点已累计达到 19 处。截止 2010 年 9 月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 42.10676 万亩,落实天保管护 57.3 万亩,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 120.8607 万亩,纳入生态效益补偿30.99 万亩,以日本落叶松为主的生态林建设 40

32、.72 万亩,绿色长廊建设 705.6公里,全民义务植树 1010 万株。全县经济林总面积达到 38.29 万亩,其中核桃19.3 万亩,花椒 12.41 万亩,苹果 6.58 万亩。92.22.2成效成效2.2.1 林业的生态效益日趋明显林业的生态效益日趋明显一是有效保持了水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 827 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减少了 82 万吨。二是防治了环境污染。特别是工矿区,林木吸附有害气体、吸收烟灰和粉尘以及噪声的作用已相当明显,有害气体平均浓度降低 47.9%,过去污染比较严重的六巷河、石峡河等河流水质明显好转。三是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珍稀植物得到了保护繁殖,野生动物得到了繁

33、养生息,以往少见的麋鹿、野猪等稀有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增加。2.2.2 全民发展林业的意识逐步增强全民发展林业的意识逐步增强一是生态忧患意识明显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每年义务植树均在 140 万株以上。二是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得到提高。昔日的“砍柴人”变成了今天的“务林人” ,全县共有义务护林员 107 人。三是参与生态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全县林业产业大户达到 70 户,95%的农民积极投入经济林果产业的开发与实践,林业产业开发已成气候。2.2.3 用材林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用材林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农民群众依靠调整结构、改善生

34、产条件和科技进步增产增收的意识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增收幅度显著加大。同时,以日本落叶松为主的用材林成效可观,全县 40 万亩日本落叶松用材林将于 2015 年前后进入第一轮间伐期,预计可采伐椽材 2264 万根,产值可达 5.66 亿元,进入第二轮间伐及改造期,经济效益将成倍增加。2.2.4 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良好西和县现有仇池山、塔子山、云华山、八峰崖、阴阳山、香山等风景名胜区 6 个,隍城森林公园 1 处,观山植物园 1 处,晚霞湖风景区 1 处。目前,以“伏羲文化” 、 “仇池故国文化” 、 “云华鹊桥” 、 “中华乞巧”为主题的旅游

35、文化10品牌正在初步形成。年接待游客 5 万余人,旅游收入 100 万元以上,年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旅游收入稳步提升。2.2.5 林业特色产业建设进展迅猛林业特色产业建设进展迅猛西和县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开始了特色产业建设,特别是 2006 年以来,通过各级党政机关和全县人民的辛勤劳动,产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9年全县主要林果经济林产品总产量达到了 2.4535 万吨,产值达到了 5624 万元,位居全市第二。2.2.6 城乡一体化建设有机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有机结合西和县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中,以绿化美化家园,大建绿色长廊为主,以庭园绿化、中心村及村级道路绿化为重点,至 20

36、10 年 9 月底,在城区及周边栽植圆柏、雪松、樱花、侧柏、垂柳、斑竹等 108 万株,建设以西成公路、祁西公路、西花公路、龙昌公路为主的绿色长廊 705.6 公里,全民义务植树 1010 万株,为居民创造了优雅的休闲娱乐环境,增添了市民的生活情调,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2.2.7 集体林权改革有序推进集体林权改革有序推进一是成立组织机构。全市林改现场会议之后,我县及时成立了由 21 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改领导小组。组建了 20 个工作队,从县直单位抽调 380名干部职工包乡抓点,我局抽调 23 名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成立了勘界确权勾图丈量工作小组,抽调 252 名素质高、

37、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职工包村开展业务指导工作。二是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结合西和县情,研究、修改并出台了西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三是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刷写标语、举办林改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了林改的意义、方法步骤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林改、支持林改的积极性,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良好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四是开展了多层次的培训工作。目前,全县共举办县级林改培训班 1 期,部门培训班 3 期,乡镇培11训班 8 期,发放西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答手册5000 册、 西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操作

38、程序1000 册,宣传挂历 2 万份,培训人员 3100 人次,刷写标语 3000 条。2.2.8 森林管护保障有力森林管护保障有力一是县政府与各乡镇、森林防火成员单位签订责任书,林业局与基层林场(站)签订责任书,乡镇政府与村社签订责任书,林业局领导与森林公安分局领导签订警务区责任书,森林公安分局与森林公安干警签订警务区责任书,形成了千斤担子大家挑,人人身上有重担的格局。二是开展了以森林法 、 森林防火条例为主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对重点林区、重点部位进行重点排查、重点打击。第三章第三章 区域林业经济及林业发展分析区域林业经济及林业发展分析3.13.1 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林业发展存在的问

39、题我县生态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进步,积累了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3.1.1 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视野不够开阔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视野不够开阔西和县林业经济相对滞后,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林产品的加工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林产品附加值低,林业产业中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由于林业产业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不太明显,导致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和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林业、发展林业的意愿不强。3.1.2 加快生态林业建设的投资机制尚不完善加快生态林业建设的投资机制尚不完善在这方面我们虽然做了积极探索,但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投资发展机制。一是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40、依然存在,林权界线认识不清。二是林业建设的鼓励办法还未出台,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3.1.3 生态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生态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投入了大12量资金,但在林业基础设施和林业科技发展特别是引进民间资本投入林业上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3.1.4 生态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生态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管理技术落后,品种老化,结构单一,在品种改良和病虫害防治上还没有大的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了产业效益。3.1.5 生态林业建设缺乏项目支撑生态林业建设缺乏项目支撑项目是加快生态林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目前我县林业

41、建设较多依赖于国家中央财政项目,而地方投资项目较少,影响了生态林业的建设步伐。3.1.6 自然灾害增多,森林资源管理难度加大自然灾害增多,森林资源管理难度加大一是随着全球气温升高,近年来我县连续高温天气增加,林区火灾隐患、火险等级提高,防火形势日益严峻。二是造林及林果产业需要,外来树种引进过程中所带来的森林病虫害种类和数量增多,再加上植物检疫和防治设施不健全,给森林资源带来风险。三是地震、泥石流、冰雪灾害等自然因素及入山人员增加,森林资源破坏现象时有发生。3.23.2 未来林业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未来林业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林业已进入有史以来发展的最佳时期。领导高度重视,投入不断加大,政策日臻

42、完善,发展速度令人振奋,为西和林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当前林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喜忧参半,一方面世界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形势逼人,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共同关注的国际问题。近自然林业理论在全球已形成共识,尊重自然选择,追求自然结构,优先自然方式,开发自然功能,努力接近自然,是当代林业发展的总趋势。在生态保护上,经济发达国家为了确保本国人民的生态安全,大量进口木材及初级产品,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给我们的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林业建设催人奋进,政策日趋完善,投入不断加大,力度不断加强,体系不断健全,生态有效改善,产业加速发展,给西和林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方面我

43、国林业正处在治理与破坏并存的相持阶段,怎样打好这场攻坚战,是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建设和13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林业作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副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这是当前林业发展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三方面是西和病虫害防治形势严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任务重。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目前难得的发展机遇,顺应时代发展

44、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和谐西和、生态西和而努力工作。第四章第四章 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总体思路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总体思路4.14.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1.1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林业工作全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林业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突出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两个重点,大力实施“四大工程” (即: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工程、绿色长廊工程) ,加快林业“三大产业”开发(即:林果产业、种苗产业和生态旅游业) ,着力抓好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积极推进林权改革,发展林业产业,努力

45、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促进西和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4.1.2基本原则基本原则4.1.2.1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林业产业发展。4.1.2.2 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的原则。在城乡绿化、生态工程建设、14林产业基地建设、林产品加工等林业工程项目建设中,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的原则。4.1.2.3 坚持分类经营,严格管理和建设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按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实施公益

46、林补偿基金兑现工作;搞活商品林,通过创新改革思路,盘活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产业。4.1.2.4 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切实给予农民平等的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放活经营,切实让农民在林地经营中得到实惠;加强扶持,切实给农民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搞好服务,切实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技术、信息、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服务。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发展林业。4.1.2.5 动员社会力量,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林业建设,坚持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促进林业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4.1.2.6 坚持科技兴林原则,建立

47、林业科技保障体系,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坚持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1.2.7 发展林业产业,挖掘林业的经济功能,做大做强林业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林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确保资源增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4.1.2.8 坚持依法治林的原则。贯彻执行林业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维护生态安全。4.24.2规划目标规划目标到 2025 年,通过加强城乡绿化造林力度,全县新增森林面积 57.5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3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 2以内,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

48、在 5%以内,成灾率控制在 3以下;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林业总产值达到 12000 万元以上;提高林分质量,培育优质、丰产、高效的森林资源,继续保持森林生长量大于消耗量;完善林15木采伐管理制度,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林业投融资政策,健全林业社会服务体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和初具规模、特色鲜明的林业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国家重点保护的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 130 万亩。-建立野生动物繁育中心,逐步恢复和改善主要栖息地的森林植被等,到2025 年力争使野生动物数量、种类有大的提高,野生动物资

49、源的科学研究、开发利用有质的飞跃,主要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有较好的恢复和改善。自然保护区总占地面积达到 41.11 万亩。其中东南区 26.4 万亩,主要以玉泉林场为主;西南区面积 14.71 万亩,主要以太石河南岸的大桥林场所辖地域为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荒山绿化率达到 100%,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50%,乡村河、沟、渠、水源绿化率大于 85%,主干通道及乡村道路绿化率大于95%,住户房前屋后水平距离 25 米内的宜林地域全面绿化,人均公共绿地 10 平方米以上。-基本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框架。-建立林业分

50、类经营体制框架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成比较完备的地方林业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高效的林业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健全的林业普法教育体系。到 2020 年,全县生态林业建设取得较大提高;到 2050 年,整体生态状况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全县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4.34.3建设期限建设期限2011 年-2025 年164.44.4建设布局建设布局根据我县自然条件的总体状况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目标,全县以天然林保护为主的天然林区林业、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农区林业、以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为主的荒山林业、以道路水系绿

51、化为主的绿色长廊林业、以城镇村庄绿化为主的城市村镇林业等五大组成部分布局林业生产力。根据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区域间的差异性以及考虑到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将全县划分为西南峡谷易旱水源涵养经济林区、东南山原暖温水土保持干果林区、东部河谷浅山温凉水源涵养林区、中北部漾水河谷用材水保水果林区四大片进行区域突破。4.4.1 西南峡谷易旱水源涵养经济林区西南峡谷易旱水源涵养经济林区西南峡谷易旱区主要包括大桥、蒿林、太石河、何坝、洛峪及大桥林场、香山林业站 2 个营林区和 5 个乡镇,是我县生态环境脆弱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干果经济,加快生态系统修复的步伐,主要措施:一是要加大以花椒、核

52、桃、油橄榄等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建设,提高当地群众经济收入和水源涵养能力;二是加大以恢复林草植被为核心的荒山荒地造林力度;三是加大以仇池山、香山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建设力度。4.4.2 东南山原暖温水土保持干果林区东南山原暖温水土保持干果林区东南山原暖温区主要包括六巷、石峡、西高山、十里等 5 个乡镇。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展地埂经济、尽快提高植被覆盖率。主要措施:一是要严格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二是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区位重要的陡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三是退耕、禁牧、封山和人工造林相结合,重点营造经济林,尽快形成功能完善林业产业体系。4.4.3 东部河谷浅山温凉水

53、源涵养林区东部河谷浅山温凉水源涵养林区东部河谷浅山温凉区主要包括玉泉林场、卢河、晒经、马元、兴隆等 1 个国有林场和 4 个乡镇。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现有林草植被的保护,全面实行封山禁牧,禁止滥垦、滥樵;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17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一是继续搞好天保工程,妥善安置企业职工,加强森林保育,向多资源开发和第三产业为主的林区经济转变,深化国有森工企业改革,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林区经济发展。 ;二是对陡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三是在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域,营造防护林体系;四是建立玉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五是因地制宜地

54、发展核桃、花椒、苹果、林下药材等特色经济林产业。4.4.4 中北部漾水河谷用材水保水果林区中北部漾水河谷用材水保水果林区中北部漾水河谷区主要包括西峪、汉源、长道、石堡、稍峪、姜席、苏合等 7 个乡镇。主要任务是:一是建成我县苹果生产基地,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加强区域治理,建设绿色长廊。第五章第五章 生态保护规划生态保护规划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我县林业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已规划的林业重点工程,并按照总体布局进一步突出重点区域。5.15.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继续全面停止工程区天然林采伐,对工程区内的 119 万亩天然林和其他森林实行全面有效管护。妥善解决林区职工就业、职

55、工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等问题。大力发展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壮大国有林区经济实力,提高职工生活水平。计划完成宜林地造林 6 万亩,未成造抚育 3 万亩,中幼林抚育 25 万亩,低效林改造 10 万亩,封山育林 5 万亩。同时要加强森林经营,适当规模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开发多种林下资源,发展后续产业,把天保工程推向深入。5.25.2 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构建林草植被生态骨架,维护当地乃至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我县退耕还林将严格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一是认真开展退耕还林地的确权颁证

56、,完善档案管理,切实抓好各项政策的兑18现,加强对已有成果的管护和巩固,在实施好西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和舍饲圈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配套措施建设和后续产业培育力度,确保不反弹;二是要在布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区域,力争使 25 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全部退耕还林,15 度以上坡耕地大部分实现退耕还林;三是加大以核桃、花椒、苹果等经济林树种的营造,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规划造林 31 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 15 万亩,宜林荒山造林 10 万亩,封山育林 6 万亩。5.5. 3

57、“3“长防林长防林”建设工程建设工程要加强西汉水流域的区域治理,突出重点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区的治理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治理,在条件适宜的地方适当发展经济林木。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规划人工营造林 15 万亩。5.45.4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随着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野味等高水平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致使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现象日趋严重,造成野生动物资源数量消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实施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和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地段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起来已经迫在眉睫,很有必要。它

58、的意义在于保护、珍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育、扩大利用创造条件;在于保护典型的自然地理和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森林资源不受破坏,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减少向长江的输砂量,改善当地的生存环境,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规划主要在我县东南部和西南部两个区域实施,总占地面积 41.11 万亩。东南区 26.4 万亩,主要以玉泉林场所辖的晒经工区、草关工区、山羊坝工区、上巷工区、西山工区和洞山工区实施,建立野生动物保护站和繁育中心,主攻方向是保护栖息在该区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麝、白唇鹿、白臀鹿、娃娃鱼、熊、1

59、9红腹锦鸡、山羊、水獭和省级保护动物啄木鸟、斑羚、大灵猫等以及主要栖息地的生存环境;西南区面积 14.71 万亩,在我县西南部大桥林场所辖的太石河南岸区域和北岸仇池山实施,区域四至:西以加庆沟西梁为界,东至大桥乡韩河村,南以县界,北以仇池山为界。涉及大桥林场崖湾工区、马坝工区和龙凤工区,太石河乡的崖湾、青山、谈坝、张坝、马坝,大桥乡的白五、鱼洞、韩河、龙凤等20 个行政村,主攻方向是保护典型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5.55.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由目前的 30.99 万亩增加到 100 万亩以上,基本做到森林资源全覆盖,有力促进

60、全县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发展。5.65.6 社会林业社会林业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计划建设过境路景观带绿化工程、隍城至晚霞湖道路景观带工程、晚霞湖周边山体景观绿化工程建设、隍城至晚霞湖道路景观区 3 个景点的工程建设、完成绿色通道建设;组织全民义务植树 2000 万株。第六章第六章 森林资源管理和经营规划森林资源管理和经营规划6.16.1 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管理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全面推进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和监督机构队伍建设,改善林政管理和林政执法条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包括林木采伐及采伐限额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林业行政执法等在内的森林资源林政信

61、息管理系统,实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代化,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决策水平。主要发展目标:一是完成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二是建立健全以资源行政管理为主体,以资源监测和监督检查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信息系统,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准确掌握全县森林资源消长20变化情况,为全县各项林业生产规划和林业建设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三是抓好西和县林业执法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林木采伐审批手续,严格控制木材采伐量,规范采伐作业设计,从每一宗林木采伐抓起,在抓好伐前调查、伐中检查、伐后验收的基础上;抓好每一棵林木的保护工作,严格管理好野生树木移植,做到少伐或不伐林木,确保西和县森林覆盖

62、率的稳步提升。四是加强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管理力度。经常性、不定期对各饭店、市场进行检查,规范经营秩序,同时加强宣传,依法保护合法经营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企业和个人,以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五是加强林地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林地储备使用管理制度,及时查处非法征占用林地案件,依法管理林地,切实保护好林地资源,杜绝乱占乱用林地、毁林开荒等破坏林地资源行为,为西和县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保证;西和县建设过程中,在坚持少占或不占林地原则的基础上,如果确需占用林地的,做到提前介入、热情服务。充分发挥林政稽查的职能,规范木材运输,从运输环节上杜绝乱砍滥伐林木的行为;抓好木材经营加工管理,杜绝违法经

63、营加工,强化服务,积极引导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做好技术改造工作,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经营加工产品附加值,促进全市林业产业发展。6.26.2 森林经营森林经营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要把森林经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可持续经营的方针,逐步实现森林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以林业分类经营为前提,分别商品林和公益林采取不同的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逐步放开商品林的森林经营活动,由各种投资主体自主决定经营方式和经营力度,提高商品林的经济效益。研究出台相关的技术规程和监管措施,对商品林的森林经营活动实行技术指导和有效监管;立足于公益林森林多功能多效益的发挥,加大封山管护等森林经营力度,增

64、强公益林的生态功能。在天然林区,一是要加大对人工纯林的改造力度,通过抚育间伐等措施提高林地生产力;二是对天然林及时清理病害木、风倒木、雪压木等,改善林分21卫生状况,提高林分质量;三是对珍贵用材树种,采取补植、除密等经营措施,实行定向培育。在非天然林区,一是加大对人工幼林的抚育、管护力度,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为契机,落实抚育管护责任,迅速提高林地生产力;二是作好低效林网改造工作,在提高林网防护效益的同时,大力提倡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三是在退耕还林区要大力发展后续产业,确保“不反弹,能致富” 。第七章第七章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经济发展规划7.17.1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65、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建设总体要求,以加大特色产业建设为主体,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适应经济形式为导向,以树种结构调整和名优特新品种推广为重点,依靠科技、狠抓质量,提高产量,促进全县林业产业建设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7.27.2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全面规划,注重实际,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坚持地方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采用特色产业规模加品牌,增强产业化,扩大经济收入富民强县的原则。坚持科技兴林,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技术服务意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三

66、个转变” ,不断提高果业效益,加快农民增收步伐。7.37.3 主要产业主要产业7.3.1 经济林果业经济林果业我县经济林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稳定现有面积,适度扩大规模,加强果园管理、提升生产水平;加强营销,扩大出口、增加效22益。从种苗抓起,建立规范的良种苗木繁育供应体系,优化品种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加强技术培训,建立现代栽培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提升果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丰产增收;加大保鲜贮藏设施建设,均市,稳定价格,实现季产年销;加强新产品研发、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衡上增加附加值;注重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产业化发展

67、进程,全面提升经济林果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为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主要发展目标: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新建经济林基地 20 万亩。其中:核桃基地 12.44 万亩,花椒基地 2.8 万亩,苹果基地 4.76 万亩。7.3.2 花卉种苗业花卉种苗业我县花卉产业 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主要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在保护我县花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用科技创新支撑新品种的引进和产业化开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市场体系,建立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花卉产业体系。主要发展目标:2011 年至2025 年期末,新建花卉种植基

68、地面积 1000 亩,新建牡丹、大丽花、芍药等地产名花基地 2 处,建设鲜切花基地 2 处,建设盆花、盆景花基地 2 处,建设草花制种基地 2 处,新建盆景盆花保护生产基地 6 处,花卉批发市场 2 个。年产值达到 5000 万元人民币。种苗业发展基本思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加强保护、促进可持续利用的方针,遵循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完善的法制和政策措施为保障,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为手段,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促进生物物种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加强林木种苗选育、实验、生产等环节的科

69、技含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服务。主要发展目标: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根据林业建设的需要,一是新建23以生产核桃、花椒、苹果为主的标准化经济林苗木繁育基地 500 亩;二是依托西和县玉泉林场王化华山松母树林良种基地和王化作业区丰富的天然物种资源和植物群落,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基因库,资源收集点 1 处,资源类型约 208 个,建设王化苗圃 1 处,并购置调查收集、扩繁保护、研究开发、信息系统工程所需的各类仪器设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新建林木良种繁育中心 1 处,下设兴隆乡牟山、十里乡横岭山和石峡镇老虎崖 3 个基地,其中良种培育工程建成种子资源收集保护区、种子园

70、、引种区、育种区、示范区、测定区、采穗区、实验区和良种繁殖圃,自动控制温室和日光温室各 1 座、塑料大棚 1 座、炼苗场 1 处、晒场 1 处,并购置生产和辅助工程所需的各类仪器设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厂区绿化等。7.3.3 森林生态旅游业森林生态旅游业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森林生态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思路: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推动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以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形成以林区生态旅游、城市周边休闲度假旅游为主要旅游产品的产业格局。主要发展目标:2015 年之前,将西和县隍城森林公园晋升为省

71、级森林公园,使我县森林公园由目前 1 个增加到 3 个。一是新建薤韭山森林公园 1 个,进一步完善仇池山、塔子山、云华山、八峰崖、阴阳山、香山、隍城森林公园、观山植物园、晚霞湖风景区等 9 个风景区的基础设施。二是打造以“伏羲文化” 、“仇池故国文化” 、 “云华鹊桥” 、 “中华乞巧”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品牌,力争到2015 年接待旅游人数突破 40 万人次,产值 1 亿元人民币左右,2025 年接待旅游人数突破 80 万人次,产值 2 亿元人民币左右7.3.4 林木林副产品加工业林木林副产品加工业我县林木林副产品加工产业 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主要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基地

72、建设,适当发展商品用材林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龙24头企业发展,提升质量、培育品牌。主要发展目标:一是建设果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同时配套建设果品彩印包装厂、发泡膜厂、套袋加工厂等,提高经济林果产业的商品化、市场化水平和附加值。二是采取政策引导、国家扶持,鼓励个体大户开发以花椒、核桃、苹果为主的深加工产品。三是重点开发以灌木、竹、藤为原料的编制业。7.3.5 林下经济产业林下经济产业我县林下经济产业 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主要发展思路是:在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林区职工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利

73、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快速发展森林药材、野菜、食用菌等非木质林产品的采集与加工业。7.3.6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主要发展思路是:在玉泉、大桥、苏合、兴隆、香山等天然林区,在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采取以定向培育为主的方式,适当发展商品用材,规划建设面积 10 万亩,主要包括以日本落叶松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第八章第八章 生态保护支撑体系规划生态保护支撑体系规划8.18.1 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森林防火体系建设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森林防火主要发展思路是:以森林防火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 ,坚持“

74、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和“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装备、一流的科技水平、一流的业务素质”的建设要求,以实现“三早” (早预防、早发现、早扑救) 、 “三打” (打早、打小、打了)为目标,紧紧围绕国家森林防火工作部署和我省森林防火工作的布局规划,以提高我县森林火灾防控能力为目标,改善森林防火设施条件为手段,有序进行森林防火工作,建立火情了望监测系统,林火阻隔系统,林火信息及指挥系统,林火机具装备系统,林区道路,森林防火其他基础设施,25防火宣传等,有效地防止森林火灾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确保我县森林安全。8.1.1 建设地点建设地点西和县玉泉林场、大桥林场、香山林业站、苏合林业站、

75、兴隆林业站、姜席林业站、十里林业站、马元林业站、三坪梁林场和青崖梁林场。8.1.2 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规模及内容火情了望监测系统:计划新建瞭望塔 8 个,配备地面巡护的摩托车 40辆,望远镜 20 架,林火视频监测系统 4 套。林火阻隔系统建设:为减少火灾造成的林木损失,控制火灾蔓延和发展。在重点林区,根据实际需要,开辟工程防火道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防火隔离带 80km,宽 3m;建设防火林带 40km。林火信息及指挥系统建设:规划建立防火通讯机构 11 个,配备人员30 人,配置超短波电台 2 台,基地台 2 台,卫星电话 2 门,中继台 2 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1 套,计算机及网络系统

76、1 套,增加指挥车 1 辆,宣传车 2 辆及其配置器具等。林火机具装备系统建设:为提高重点火险区发生森林火灾的控制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实施森林防火扑救科学化、现代化,计划增购 GPS 定位仪 6 台,电动油锯 6 台,2 号工具 40 套,灭火机 10 台,灭火水枪 12 支,割灌机 4 台,以及其它机具等。林区防火道路建设:为提高我县森林火灾的控制能力计划新建林区道路 20km,维修 30km。8.28.2 森林公安体系建设森林公安体系建设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的建设重点是:进一步健全森林公安机构,科学配置警力,完善经费保障体系,实施“金盾工程” ,初步建立现代化森林公安综合信

77、息网络;加强森林公安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监所和技术点建设,提高森林公安机动作战、快速反应和侦察破案能力。26森林公安执法能力建设:一是加大涉林建设项目的巡查监管力度,杜绝“未批先占、未批先砍或少批多占、少批多砍”及“三边”工程现象,争取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理在初发状态,切实把握和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开发建设的关系。二是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刑事案件打处率达 80%以上,林政案件查处率达 90%以上。森林公安装备建设:一是按公安机关警务用车配备标准,分局根据增编后警力,购置警务用车 4 辆。为了更好地开展森林公安的各项业务工作,购置数码摄像机 3 台,数码照相

78、机 6 台。二是为了更好地搞好森林防火案件的查处工作,使森林公安防火装备与防火部门相匹配,购置超短波电台 6 部,超短波基地台 3 套。安装分局局域网,实现林区森林派出所与上级森林公安机关和地方公安机关联网。安装分局局域网,购置电脑 6 台,打印机 3 台,复印机 3台,扫描仪 3 台。8.38.3 有害生物治体系建设有害生物治体系建设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主要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重点工程和我县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际,以提高林木保存率为重点,以控制有害生物密度为目标,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又好又

79、快发展。森林有害生物监测和预报体系:建设 1 个中心监测站和 14 个乡镇测报站,购置监测预报设备 1 套。森林有害生物信息及指挥系统:配置信息系统软件 1 套,计算机网络系统 1 套,森检指挥车 1 辆。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系统:购置防治设备 1 套,防治器械 1 套,建立生化农药储备库。8.48.4 林业科教林业科教体系建设体系建设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林业科教体系主要发展思路是:紧紧围绕林业建设总体要求,以特色产业建设、天保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工程为主27体,以森林资源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以林业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提升科技服务质量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

80、收、提高科技含量为目标,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有计划地实施人才培训、岗位培训,逐步改善人员结构,提高整体素质。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林业科技的需求,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和农村稳定。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建成标准化林业科技推广机构 3 个,购置技术培训仪器设备 3 套,举办培训班 300 次。使我县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林业科技推广技术含量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全县森林资源安全和林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保障。8.58.5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林业基础设施建设2011 年至 2025 年期间

81、主要发展思路是:围绕我县林业工程建设中心任务,按照国有林场、林业站标准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巩固、完善、提高”的建设方针,以稳定职工队伍、改善工作条件、强化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项目区国有林场、林业站整体水平,强化国有林场、林业站“管理、组织、指导、服务”的多项职能作用,为实现西和县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对我县 4 个国有林场和 11 个基层林业站进行改扩建,新建站房 3850。-配备野外监测设备:高倍望远镜 22 个,GPS 兼掌上电脑定位仪 22 部,数码相机 22 部,数码摄像机 22 部。-配备信息处理设备;台式电脑 14 台,手提电脑 8 台,多功能打印传真一体机 22

82、 台,档案柜 22 组。-配备交通工具:野外巡查摩托车 22 辆,黑金刚 CFA2030CP 3.0 四速自动工具车 22 辆。森林防火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建立物资储备库 1 个 120m2,指挥图1 套,林火管理软件 1 套。28第九章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9.19.1 估算依据估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有关规程、规定所确定的技术经济指标;-全国林业 2011 年至

83、2025 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讨论稿) ;-甘肃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四期规划 ;-甘肃省长江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规划 ;-西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西和县经济林产业 2011-2015 年发展规划 ;-市场现价。9.29.2 投资估算投资估算该规划总投资 118927.52 万元。其中:退耕还林工程投资 48540 万元,占总投资的 40.81%;天然林保护工程投资 14531.12 万元,占总投资的 12.22%; “长防”工程投资 45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3.78%;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投资1000.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0.84%;碳

84、汇林建设项目投资 2250 万元,占总投资的 1.89%;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投资 30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2.52%;经济林果产业投资 17133 万元,占总投资的 14.41%;花卉种苗产业投资 313.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0.26%;森林生态旅游业投资 1467.00 万元 7,占总投资的 1.23%;林木林副产品加工业投资 468.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0.39%;林下经济产业29260.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0.22%;生态监测系统建设投资 360 万元,占总投资的 0.3%;村镇绿化投资 4848 万元,占总投资的 4.08%;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投资510 万元,占总投资的

85、 0.43%;森林防火建设投资 1130.00 万元,占总投资的0.95%;森林公安建设投资 550.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0.46%;森林病虫害防治建设投资 680.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0.57%;林业科研推广投资 1890.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1.59%;林业科研宣传培训投资 1985 万元,占总投资的 1.67%;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投资 4584.3 万元,占总投资的 3.85%;自然保护区投资 3056.2万元,占总投资的 2.57%;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1101.9 万元,占总投资的0.93%。9.39.3 融资渠道融资渠道按投融资渠道划分:中央投资 101088.39

86、万元,占总投资的 85%;地方配套 10703.47 万元,占总投资的 9%;利用外资 1189.28 万元,占总投资的 1%;自筹资金 5946.38 万元,占总投资的 5%。第十章第十章 效益分析及评价效益分析及评价10.110.1 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森林资源长期过量消耗得到了有效控制,森林资源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实现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的同步增长,森林覆盖率由 23.38%提高到 35%,提高12.78 个百分点。森林生态功能退化趋势得到有效扭转,全县生态明显改善。10.210.2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增强全社会保护生态的意识,确保林区社会稳定,带来的社会效益是空前的、巨大的,人们的生态意识、保护

87、森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空前的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实施生态保护工程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一件大事。10.310.3 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随着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建设的深入实施,林区经营思想将发生巨大的变30化。林业经营方向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为主转变,森林资源恢复和增长加快;其次是林区经济的发展方向由单纯的木材向调整结构、多种经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三是职工就业渠道向多元化转变,就业门路进一步拓宽,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保障措施11.111.1 思想保障思想保障要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

88、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西和现代化城市为目标,服从和服务好实体化改革,进一步激活思想思维,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团结一心,开拓创新、迎接挑战,苦干硬干、拼命干、往死里干,为西和县建设开好头起好步。作为职能部门,就是要在服务好西和县建设、大力招商引资的前提下,把工作思路调整到发展生态型林业、招商型林业上来,以创建生态、文明、和谐、富庶新西和为目标,大力实施城乡河道沟渠、交通沿线,重点水源区、湖泊、水库径流区绿化造林和重点林区综合管护,把西和林业也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亮点。11.211.2 措施保障措施保障首先要用“森林城市” 、 “山水城市”

89、、 “园林城市”的模式建设西和县林业,就是要让森林包围西和县,使西和县在森林中,森林在西和县中;要将山水园林艺术与西和县建筑融为一体,山水分割城市群体,西和县城市园林与森林结合;要把西和县建设与西和县园林绿化相互依托,建立完整的西和县面山绿化体系,启动一批集生态型、旅游观光型、优美宜人型的生态、森林公园建设。进一步总结十一五期间工作的经验,查找问题,改进不足,不断克服资金缺口大,技术力量薄弱的劣势,扩大乔木种植总量、质量,尽快完成交通沿线、城市面山及重点沟渠、河道、库塘绿化全覆盖工程。其次要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意识,真正树立起招商引资是第一要务的观念,把握中央扩大内需的大好政策和充分运用西和县的

90、优势和历史机遇。第三要强化资源保护意识,依法保护好西和县生态环境。结合西和县实际,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搞好林31业生态保护宣传教育,要在全县人民群众和流动人群中大造林业资源保护舆论和声势,形成一个有力的依法管理生态环境的社会基础,形成一个人人爱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的社会氛围。二是做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森林资源的健康增长。要切实落实火灾和病虫害预防措施,坚决不让我县发生特大火灾和特殊森林病虫害。三是严格执法,强化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林业法律法规和规章,逐步健全林业执法工作新秩序,保障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坚决防止和严格依法惩治乱挖乱占、私开乱采、乱砍滥伐、破坏森林生态

91、环境等违法行为。四是进一步认清当前实体化改革的形势,无条件支持实体化改革决策,无条件服从服务于三部一委,各项工作都要听三部一委的安排,各项任务都要围绕三部一委来完成。11.311.3 作风保障作风保障 2011 年至 2025 年规划目标宏伟、任务艰巨,种种难题和考验摆在每个干部职工面前,所以,苦干、拼命干、往死里干是我们干部职工的第一原则和唯一出路。西和县林业人要干出成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要超额、超量完成好植树造林任务,要全力以赴防火,安全快速打火,要绷紧招商引资这根弦,时时处处招商引资,要不折不扣、快速高效地服务好县域经济。要实施最严格的限时办结制度和最严厉的服务承诺制度,进一步加强软环境

92、建设,要有紧而又紧、实而又实的作风,强调脚踏实地抓落实,雷厉风行干事业的精神,要有先一拍、快人一步、高人一筹的节奏,做到工作快上手,项目快推进,任务快落实,矛盾快处理,目标快完成,效果快见到,百姓快致富。力戒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绝不在层层落实上兜圈子,在层层表态上做文章,在层层造势上动脑筋,对作风不严、精神不振、干事不力、逃避责任、惧怕困难、回避矛盾,松懈麻木、思路不对、甚至不干事还说三道四的干部职工要实施最严厉的问责制度,切实落实和执行好批评、问责、处分、辞职等干部管理措施。确保决策条条算数、任务件件落实、承诺项项兑现。3211.411.4 学习教育保障学习教育保障切实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全

93、方位地解放思想,不断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为全面解放思想、统筹兼顾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持续践行科学发展观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倡导抓重点、抓本质、抓问题和系统学、深入学、学重点的学习方法和原则,学出能力、学出干劲,学出成绩,为 2011 年至 2025 年规划任务的圆满完成打好基础。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政策建议政策建议12.112.1 天保工程天保工程项目投资标准过低,再加上没有把科技兴林、造林营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和组织管理人员的工资纳入工程预算,工程建设陷入了只看不管不造的僵局。因此,一是建议在延续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的同时,提高工程建设补助标准,增加森林经营的造林营林措施;二是建议启动实施天

94、然林优化工程,使现有宜林地得到绿化,林分得到抚育改造,实现现有森林资源的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效益;三是建议启动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林区各点站通水、通电、通讯、危房改造和道路维修纳入后续建设规划付诸实施。12.212.2 重点公益林建设重点公益林建设其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偏低,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直接经济损失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管护压力大;同时,没有把天保工程区内重点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和天保外重点公益林形成显明反差。建议拓宽资金渠道,提高补偿标准。效益补偿要在加大国家投入的同时,应采取多元投入的政策,从地方财政、税收附加、国民收入、受益单位多个方面筹资,在明确经营主体为补偿对象的前提下,针

95、对经济发展和森林现状,出台按面积和质量结合符合实际的补偿标准,力求使补偿平均水平达到 1030 元/亩,来保证重点公益林建设资金的需要。11.311.3 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由于雨雪冰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防范措施跟不上,再加上退耕还林33大多处于未成林或幼林阶段,短期内难有经济效益,退耕农户大多缺乏稳定的增收门路,长远生计没有解决,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复耕和人畜践踏等,致使退耕地造林和荒山造林保存率低,需要补植补造的面积较大;同时,国家没有把灭病、防火、看管等日常管护环节纳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每年下达我下的 1400 多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资金中,补植补造的费用仅有 18 万元,而

96、防火、防病虫及其综合管理等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十分重要的内容没有纳入,是导致管护工作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而且,每年的退耕还林都要持续兑现 16 年,而每年都必须验收到户,兑现到户,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作为工程管理经费的验收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退耕还林质量把关和政策兑现。因此,一是建议国家按每年 1.5 元/亩左右的标准安排管护经费,并增加补植补造项目的投资,全方位、多渠道解决成活率和保存率低的问题;二是建议国家按照 1 元/亩左右的标准,每年安排工程管理经费,主要用于检查验收和政策兑现;三是由于我县 25 度以上坡耕地目前仍有 42 万多亩,而且生态区位重要,如不尽量退下来,将影响到生态屏障建设

97、。基于此,建议国家安排适量的退耕还林任务;四是建议成立监测机构,完善退耕还林监测体系。11.411.4 森林资源管护森林资源管护林业基础设施体系不健全,林业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不配套,森林防火设施薄弱,设备陈旧,扑救和预防手段落后。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资源监测等无固定的项目投入。建议加大林区道路、棚户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和交通、通讯等设备的投入力度,并及时进行更新换代,保证管护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11.511.5 林业产业开发林业产业开发缺少资金投入,产业建设发展速度不快,规模不大,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林产品结构单一,精深加工比重过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建议将

98、林果产业开发列入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退耕户就业转移有机结合起来,以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34能致富为目标,从政策、资金、组织上给予重点倾斜,培育林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经济林的生态效益。11.611.6 国有林场的发展国有林场的发展缺乏项目扶持,因此,建议在林业重点工程任务的下达上,对县属国有林场予以倾斜扶持,并将国有林场管理人员纳入财政编制,从实质上解决国有林场管护难的问题。11.711.7 其他其他建议将我县纳入三北防护林和长防林工程建设范围,并结合现状,实施西汉水上游生态林建设、生态旅游建设、林木种苗品种更新和森林资源利用

99、和开发工程。按照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建议将林业信息网络工程、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工程、科技兴林示范工程列入国家项目建设。建议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治理恢复生态环境的生态补偿制度,制定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办法,设立生态恢复治理基金,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制定生态保护和建设、恢复计划,保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资金到位。35附:表 4 项目区县(区)分乡(镇)国民生产收入及支出情况统计表表 8 项目区县(区)分乡(镇)各类土地面积表表 9 项目区县(区)分乡(镇)土地利用统计表表 10 项目区县(区)分乡(镇)林地统计表表 18 项目区县(区)分乡(镇)湿

100、地面积类型统计表表 39 项目区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划表表 41 森林公园旅游经营情况统计表表 42 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表 42-1 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表续表 44 森林防火设施调查表表 45 森林防火设施现状调查表表 451 森林防火设施现状规划表表 46 森林灾害情况调查表表 46-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规划表表 47 森林植被恢复建设项目规划表表 47-1 森林管护能力建设规划表表 47-2 项目区林地管护规模统计表表 48 项目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已建项目及规划项目汇总表表 49 项目区县(市、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科研课题规划表图 1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各类土地面积分布图图 2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林地关乎规模分布图图 3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湿地分布图图 4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图图 5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森林灾害分布图图6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植被恢复建设项目规划图图 7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防火设施建设分布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