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468472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洪镇涛 陈伯安继洪镇涛发表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见中学语文1993 年第 5 期),指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之后,武汉市洪山区按照洪镇涛提出的课题“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加强语感训练,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开展了语文教改实验。这项改革实验,历时三年,已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现在是探讨“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时候了。以下是我们的初步构想。抓住一个根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进行

2、思想教育吗?不错,语文教学有思想教育任务,但是思想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不是都有思想教育的任务吗?可见,思想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进行思维训练吗?不错,语文教学家有思维训练的任务,但是思维训练也不是语文特有的任务。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不是都有思维训练的任务吗?可见,思维训练也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进行审美陶冶吗?不错,语文教学有审美陶冶的任务,但是审美陶冶也不是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不是都有审美陶冶的任务吗?可见,审美陶冶也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那么,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儿童进学校学语文课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

3、认为,是“学说话”,是学龄前学说话的继续。学龄前学的是口语,上学后偏重于学书面语,即不只是会用口语,还要学会用文字来“说话”,说比较复杂和高级的话。既然学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那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至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审美陶冶,则是派生的任务,是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任务。它们决不能脱离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离开了语言教育的思想教育,难免是架空的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离开了语言训练的思维训练,难免是智力游戏式的思维训练;离开了语言品味的审美陶冶,难免是生硬的美学知识的灌输。思想教育、思维

4、训练、审美陶冶,虽是“派生”的任务,但也是重要的任务,不可偏废。但“根本任务”与“派生任务”不是平列的“姊妹”关系,而是包孕的“母女”关系。学习语言是母体,其他几项是包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确。遵循一条途径语文姓“语”,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语言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从本质看,语文课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听说渎写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我们认为,“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

5、力的一条正确途径。学龄前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采用的就是这条途径。他们听取(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记住(积累)语言,说(运用)语言,其实践是很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也遵循了这条途径。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所谓开讲,就是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点评哪个字妙,哪句话好,哪段文字精彩,都属于“语言运用”范畴,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开讲的同时,还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悟,把学生引导到诗文中去,自己吟咏,逐步形成语感。传统语文教学还重视读写结合,重视语言的运用。我们要继承传统语文教学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

6、重运用的优良传统。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同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感知理解运用”有没有区别呢?我们认为,二者有根本性的区别。“感知理解运用”,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来的,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过程。感知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反复进行,就可以获得知识。“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提法,出于对语文学习的一种全新的理解,认为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符号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材料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等的总体的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语言是思维和信息的载体,又是

7、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一篇文章,一个语段,甚至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它既包含思想内容,又包含情感情绪,还包含语言组合规则和语言运用方法等等。学习语文,主要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指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思想和感情)的整体感受,这就不只是认知意义上的,还有情感上的。领悟,主要指对语言运用之妙的领悟,而主要不是指对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的透彻理解。积累,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孤立的词语积累,而是文道统一的、内容和形式一体的成块语言的积累。成块语言的积累,不仅积累了语境中的动态的词语,而且从语言运用的分

8、寸感、和谐感、情味感方面综合收益,有利于提高语感能力。运用,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而不是指孤立的语言知识的应用。“感知理解运用”符合学习知识的规律,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从感受到运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于语言知识切身感悟语言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 注重两个方面学习语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吸收和积累语言,一是习得和积淀语感。如果把培养语言能力比作建造一座大厦,那么,积累语言就是筹集建筑材料,积淀语感就是积累和提炼建筑经验(设计、施工

9、等技术是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有了建筑材料和建筑经验,建造大厦就不困难了。学习语言,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这也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忽视甚至反对对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在有些人看来,学语文,无非是学文章内容和技巧,只要把内容和技巧向学生讲清楚了,学生就有了能力。于是课堂上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技巧为主,一篇又一篇地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记背一些从文章中抽取出来的所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及语言知识概念之类的东西,而不让或很少让学生背诵课文(典范的书面语言材料)。教师越教越虚,学生越学越空。没有大量的语言储备,学生又怎么可能建造语言能力的大厦

10、?学习语言,还要习得和积淀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什么是语感呢?我们同意这样一种说法:“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词语含义,语法规则,文意,文情,文序,文境,文势,文术等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格”(指正确的格)越多,越固定,语感就越强。语感力强的人,看一篇文章,听一篇谈话,不仅可以迅速领会其内容,还可以直觉地判断其正误、优劣。与“格”契合者为正,为优;与“格”

11、背谬者为误,为劣。同样,在运用语言时,可以不假思索地(指不必考虑词语含义、语法规则、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等)借助于“格”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得体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而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积淀着思考。语感可以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但这种自然形成的语感属于一种低层次的甚至是不完全可靠的。真正高层次的语感的形成,是离不开有意识的语感训练的。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语感分析,主要不是分析语言的

12、表面特征,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也主要不是分析语言所负载的思想内容;而主要是分析语言的运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作语言例析。通过语感训练,让学生习得和积淀语言分寸感,语言和谐感和语言情味感。所谓分寸感,指对语言合乎规范、合乎逻辑、合乎情境的感受能力;所谓和谐感,指对书面材料(文章)整体上的多样统一、组合上的搭配相宜和表达上的生动流畅的感受能力;所谓情味感,指对文情、文质、文势、语味的感受能力。 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语言是思想的结晶。作为学习语言的凭借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思想性很强

13、的典范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语文教材的思想感情内涵极为丰富,语文教学可以相当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非常有力地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极为深入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的理论灌输,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要在语感训练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述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离不开思维,语文学科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维

14、训练,有别于其他学科(如数学)的思维训练,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我们在进行语感分析,让学生辨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运用的妙处时,应加大思维的力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一套语文教材,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陶冶,有别于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的审美陶冶,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我们在进行语感训练时,要对学生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和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语感训练与语言知识传授

15、结合。语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章学知识等)虽然不是构建语言能力的主要基础,但它是构建语言能力的必要的辅助手段。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可以赋予语言能力更多的理性观照。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言知识教学,是遵从“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除直接传授必要的概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要使学生不仅能辨认这里用了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格,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等等,还能在具体语境中,领悟这里运用这种句式、这种修辞格、这种论证方法的妙处。这就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学“活”了,也真正发挥了浯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加强一个“联系”语言是反

16、映生活,又是为生活服务的,语言与生活密不可分。学龄前儿童学口语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而传统语文教学失败的教训之一,也正是严重脱离生活,学不管用,学用脱节。我们在学校里教语文课,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语言,难免有脱离生活的弊端。为此,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具体做法有二:其一,在课堂教学生学语言,要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语言的深层含义,特殊情味,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揣摩,去体味。在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其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接触生活(主要是社会生活),体验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并运用语言服务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建立一套常模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应该有一套体现自身特点的常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几年来的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