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课程》.(DOC)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54647625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场经济课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市场经济课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市场经济课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市场经济课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市场经济课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场经济课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经济课程》.(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沈阳城市学院课程讲义 课程名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编写时间:2014年3月授课章节第二章 世界政治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过程,准确把握多极化趋势中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国际政治环境,从而加深对我国外交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重点难点1、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2、多极化趋势中世界政治的特点。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短片、图片、数据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案内容:【导入】 :世界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体现,是国际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所反映的是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

2、力量的分化、组合、协调和较量,从中展示出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和规律。第一节 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种政治力量结构和相对稳定的形态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主权国家是构成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单位,其它的行为主体处于次要地位;二是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主权国家根据各自不同的利益和战略意图,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了国家之间是政治关系的结合,这是世界政治格局的本质。世界政治格局与世界政治最突出的区别,就是世界政治格局本身表现了世界政治力量的结构形态,它是世界政治力量的系统化、整体化。三是世界政治格局

3、是世界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力量结构形态。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通常被称为“雅尔塔体制”。1945年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签署了日本无条件投降书。至此,历经整整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及至今天,我们仍能够看到二战遗留下来的历史后遗症。图片:德国投降、日本投降、英国庆祝胜利、美国庆祝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4、为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非正义性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进行的战争,具有一定的正义性。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各个制度不同的国家第一次携起手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并对战后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战争的中、后期,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苏联和英国为了处理战败国问题,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先后召开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为战后世界秩序勾画出一幅蓝图。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形成了关于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案,故称雅尔塔体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将雅尔塔体制由构想变成现实。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二战后期,美苏两国分别控制着不同的战

5、区,争夺胜利果实,并依靠实力确立了其大国地位,因此,雅尔塔体制实质上是按美苏两大国实力对欧亚两洲进行势力范围划分的体制,这个体制最终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在欧洲,东欧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西欧则被美国所控制,德国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后分裂为东、西两个德国;在远东,雅尔塔秘密协定大体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苏联承认美国对日本的控制及在中国的利益,美国则满足了苏联收回库叶岛、占领千岛群岛等要求。雅尔塔体制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它为战后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对峙确定了基本的政治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传统的欧洲强国退居二线;霸权地位和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新崛

6、起的强国手中,并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仰仗其“金元帝国”和“原子弹帝国”的强大实力,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为了实现其政治野心,美国首先推行了控制欧洲的战略。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著名的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的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7年12月和1948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两次向国会发表“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的国情咨文。1948年4月2日美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翌日,杜鲁门正式签署该法案,“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从1948年4月至1952年6月

7、,美国共向西欧拨款131.5亿美元。“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建立了经济纽带。经济上控制欧洲只是美国对欧战略的开端,美国企图在政治军事上全面控制欧洲。动画示意:世界政治格局示意图:德国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朝鲜被分割图片: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录像片段:马歇尔计划图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年4月4日,美、英、法、加、冰、意、荷、比、卢、葡、丹、挪等12国的外长聚会华盛顿,正式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实行军事上的“集体防御”。8月4日条约正式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诞生(后希腊、土耳其、联邦德国和西班牙相继加入,使其成员扩大为16国)。北约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

8、义阵营的形成。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是反法西斯联盟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了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考验,以牺牲2700万人的高昂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强大攻势,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迎头反击。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苏联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政治影响不断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成为与美国抗衡的主要力量。欧亚一系列国家的人民民主力量在战争中得到了极大发展,一些国家在战后相继建立了工人阶级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社会主义整体力量的壮大,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提供了前提。1949年1月,

9、苏联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倡议召开了由苏、保、匈、波、罗、捷等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的经济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的成立,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纽带,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1955年5月,苏联又针对美国在欧洲建立的北约,在华沙召开了东欧国家第二次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签署了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由此诞生。华约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两大阵营形成的过程,也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它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全球争夺划分了势力范围,确定了实力基础,并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战后至80年代末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以美苏

10、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为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的。战后40多年,美苏的全球较量贯穿始终,决定着世界的战争与和平、发展与进步,影响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中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对比、消长看,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二个阶段:1、战后至60年代,世界政治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两大阵营的对峙。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形式为两大阵营的斗争。这种斗争集中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三大领域,并最终演化为美苏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影响,扑灭民族解放斗争的烈火,扩大其势力范围,在政治上推出了图片赫鲁晓

11、夫与肯尼迪会谈图片: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签字仪式动画示意:三大领域的对抗“冷战遏制”政策,在经济上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面对咄咄逼人的资本主义进攻,为了保卫国家安全,捍卫二战胜利果实,支援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行动:在政治上加强苏联与东欧的联合;在经济上成立了“经互会”组织;军事上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国因力量对比的变化而使其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态势不断发生变化。战后初期,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拥有明显优势于苏联的综合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对苏联展开了步步紧逼的战略攻势。面对美国的攻势,苏联也不示弱,

12、采取了许多重大举动进行反击,1958年、1961年的两次柏林危机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便是这一时期美苏直接对抗的产物。2、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世界政治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苏美争夺世界霸权。从60年代末起,苏联开始推行咄咄逼人的进攻性全球战略:1968年,苏联悍然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同时在非洲也加强了进攻的态势;1978年,苏联唆使越南侵占柬埔寨;1979年,苏联又公然出兵侵占阿富汗,使其同美国的争夺达到了新的高潮。80年代初,苏联进攻性全球战略严重受阻,国内经济也开始下滑。美国在完成了尼克松的战略调整后,从“星球大战计划”,里根开始推行以重振国力为中心的“新遏制政策”。1983年3

13、月,里根总统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决心全面夺回对苏军事优势。由于美国政府的强硬政策,美国开始扭转在同苏联进行全球争夺中较为被动的态势,转而采取进攻战略。80年代中期后,美苏关系出现了新的缓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以美国全面攻势和苏联危机四起、直至最后解体而告终。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基本支撑的。美苏对世界霸权的争夺,实际上是对军事优势的争夺。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成为美苏争夺军事优势的主要表现形式。战后至 80年代末期,美苏一直是世界上两个军费开支最多的国家;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也是最高的,分别达到(一)12和(二)近40%,其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

14、开支比重分别为 (三)35和 30。美苏军备竞赛遍布军事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常规军备方面,美苏竞相发展技术含量高、机动性能强、打击目标准的先进武器系统,两国常规武器数量大大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技术性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核军备优势是美苏军备竞赛争夺的重点。自核武器于20世纪40年代问世以来,是否拥有核优势,就成为美苏两国衡量其军事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向世界首次显示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40年代末,苏联打破了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拉开了美苏核军备竞赛的序幕。此后,美苏竞相发展录像片段:苏联悍然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图片:“星球大战计划”

15、,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远程轰炸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使其质量不断改进,投送能力不断提高,数量也急剧增加。到80年代末期,美苏核武器规模达到顶峰,拥有占世界 98的数万枚核弹头,爆炸当量上升到天文数字。外层空间是美苏军备竞赛的新领域。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1月31日,美国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揭开了美苏太空争夺的历史。1961年4月12 日,苏联第一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安全返回地面。1969年7月20 日,美国阿波罗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载人登月。70年代初期,苏美分别发射了各自的试验性航天站。1981年4月,美国航天飞机首次试飞成功。1986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