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品味句子的妙处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434319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品味句子的妙处或句子的表达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四讲品味句子的妙处或句子的表达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四讲品味句子的妙处或句子的表达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四讲品味句子的妙处或句子的表达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四讲品味句子的妙处或句子的表达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品味句子的妙处或句子的表达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品味句子的妙处或句子的表达作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班第四讲 品味句子的妙处或句子的表达作用悠悠古韵童趣 沈复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联 想和想象,会 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你在童年 时有这样的体验吗 ?课文是用文言写的,只有两百多字,要仔细体会这种语言简洁的特点。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

2、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节选 自浮生六 记 闲情记趣。 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 1763?)字三白, 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拓展训练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 ;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1)项为之强(2)果如鹤唳云端(3)以丛草为林(4)兴正浓(5)方出神(6)驱之别院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

3、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1)明察秋毫:(2)怡然自得:(3)庞然大物:(4)夏蚊成雷:2美文赏读关键句子赏析(表达效果)考题类型 1:品味、赏析句子的妙处或句子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了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被合起,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

4、,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声响中读人。 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

5、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还有一次,忙碌了一天的我躺在床上刚想入睡,耳边传来了一息低微的叩门声,我一度怀疑这是幻觉,但那声细弱蚊蝇的声音再次响起, “睡了吗?” ,于是我起身下床。想想是怕惊扰我,才这样小心翼翼吧。 其实,生活

6、中的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了。那一声清响,传递了一份心灵的默契,就像是一首婉约的小夜曲,涓涓细流般流淌进人的心田。而这份默契与婉约,竟也在不经意中震撼了彼此的心灵。 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选自莫愁2008 年 1 月上)1、揣摩。文中划线的句子写得很好,试品味关妙处。 分析:主要考察对句式、修辞、词语以及语气类别的鉴赏能力。 答题思路:句式判定修辞认定语气分辨相应作答 首先,要能够对句子的句式作出判断: 比如:常式句与变式句、长句与短句等。 另外,也可能是修

7、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以及“轻轻地、慢慢地、轻轻一触”等词语。 还有就是句子的语气类: 比如: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 本题画线句子“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3,是一个常式句,但却是运用了比喻修辞的一个句子,作者把轻轻掩门发出的一声清响,比作短诗中的一个清脆的句点,其特点是言尽而意无穷。通过这个比喻,你读考形象地感受到了那轻轻一合令人回味的特点。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短诗中的清脆的句点来作比)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那轻轻一合的清响着实令人回味,空出了这些人的细密而饱满的心,体现作者的赞美和敬

8、佩之情。 知识参考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打比方的双方要有共同特征。2、拟人 拟人是借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3、排比 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4、夸张 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5、设问 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

9、自问自答。6、反问 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答题格式:摆手法(词语)+生劢形象地(更加空出地)写出了谁在什么情况下的什么特点+ 写作目的 2、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结合全文语境,说说第段中的加点词语“蹑手蹑脚”的表达效果。考题类型 2: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古典之殇 王开岭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2)众所周知,古典诗词中到处弥漫着飞卷如席、如诉如泣的盛大雪况:“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像我等而立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的大变迁,但儿时作文

10、里的“雪”气还是蛮足的,好歹也目睹过那让人隐隐动容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吧。可现在的孩子们呢?当他们捧着课本吟诵那莫须有的“雪花大如席”时他们的情感体验是苍白的。而未来的孩子,该不会把头探进冰箱里去体验雪滋味吧?(3)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4)立在常年断流的黄河岸边,满目是干涸及河床爆裂的景象。感受到的是缺水的焦渴和唇燥的干燥。面对此情此景今天的孩子又如何模拟得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之势? 又怎能打捞起一千年前太白心中的那份感动与豪迈?现在的孩子,除了怀疑古人的夸张与信口开河外,是否会得出“文学就是扯谎与胡扯”的结论呢?(5)有时候想,今天的少年人可真够不幸的。

11、(6)或许在不久之后,这般猜测语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吧 4(7)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的脆音琅琅 I 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艰苦何等难为的遥想啊!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晓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这不是荒唐是什么!不是悲怆是什么!(8)古典场景的流失,不仅意味着生存资源之一的自然风物的流失,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在不久的未来,那些对大自然丧失原始记忆和想像力的孩

12、子最终将对那些古典美学价值彻底地“不知所云”、 “如盲摸象”。(9)总之古典场景的流失,意味着未来甚至包括今天的阅读中,将再也找不见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素。难道人类不应为此悲痛吗?(10)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撤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追远的绝版?那沾有她们最后体温的文学辞章。既属不朽之经典,更是幽怨的悲歌你,听到邢哭声了吗?(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我在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为这些素朴的句子所传递的美丽而泪流满面。内心更有一份隐隐作痛。因为就在模拟那份远古“现场 ”的同时,我骤然被一个念头惊醒:她已永远

13、不属于我们了。(12)今天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我们已经,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难道人类不应为此哀悼吗? (略有删改)【注释】 殇:原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1、比较原句不改句,你认为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简要说明理由。 原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撒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遥远的绝版? 改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鲜泽的生态活页以及诗词风景都逐渐消失了。 分析:主要考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不同句子结构、不同语气类别、不同表达效果的把握。 答题思路:比较异同突出异处联系原作据理作答 参考答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一是运用排比句式,罗

14、列各种流失的古典场景,更具震撼力;二是运用反问句式,情感更加强烈,提醒人们去深刻思考与反省;三是运用贴切的比喻,形象描述了各种古典场景流失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四是用了“硬硬撕掉、生生撤消”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古典场景被毁灭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悲痛之情。答题格式:表态+原句的手法(修辞、句式等)及作用+写作目的孩子和书这小镇只有一家书店。这书店只有她一个卖书的。她卖了多少书?怎样忙过来的?没有人说得清。人们只知道,书架上的书越来越丰富,进出书店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她的额头和眼角也已渐渐刻上细细的皱纹。可她那一双眸子却依然如秋日潭水般清明。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

15、诚。正因为这样,那些赶集的老婆婆们不买书也会走进店来,歇乏,拉家常,向她讨水喝。有时,她们也会大把大把地掏出鲜枣、红果,强留在柜面上。一天,小书店里来了一位年轻人。“您要买书?”“不,看看,先看看”年轻人礼貌地说, “请您取一下那本书。 ”他指向那本装帧精荚、雅致的诗集孩子和书 。“您看过这本书吗?”他抚摸着手中的诗集,问。她赧然了:“没有”真的,她卖过的书很多,但读过的书太少。实在是因为太忙5了。她常常只能翻一翻新进的书:看看封面、内容提要、插图、定价。这是为了向客人介绍、推荐。让顾客买了不合适的书,她觉得对不起人家,尤其是那些农家孩子。她深知,那些孩子手中的一把把硬币是从妈妈的盐钱里一点一

16、点抠来的。“您,认识我吗?”年轻人突然问道。她愣住了,仔细地观察他,希望能记起来。可是,回忆里只是一片空白。他笑了。“您真好, ”说着,他放下手中的诗集,从包里取出一本书,递到她面前, “这是我送给您的。 ”她茫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为什么送我书?见她不接,他就把那书放在柜面上,凝视着她, “您还记得十五年前的一个偷书的孩子吗?”他顿了一下,似乎为了唤起她的记忆, “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骂他还给了他两块点心,是白皮的,一杯水,放了糖”年轻人的话使她渐渐记起了一件往事。十五六年前,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她店里许多捆书被贴上了封条,放在了角落里。有一天,她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走过去,啊!一个孩子,蓬头垢面,一脸汗珠,正从一捆书里掏出一本匆匆往怀里塞。她咳嗽了一声。于是看到一双慌张中带着倔强的眼睛她没有训他,送了那本书给他,好像是牛虻 。孩子被感动了,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