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434135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嗯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嗯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嗯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嗯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嗯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嗯(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学生姓名:邹丹所在学院:教育学部所在专业:小学教育学号:20120101082013年 6月2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认识教育学部 小学教育专业 邹丹 学号:2012010108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在对于后世封建统治方面起了重大影响,其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的教育思想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与方法及为师之道都有很具体详细的解说,为后世教育的发展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现实意义 一、 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

2、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出生贫寒,是个私生子,他的母亲是个没落的贫贱妇女。所以孔子自幼勤奋学习,早早的认识到了人生。虽然生活贫苦,但很早孔子就立下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可知即使生活艰难,身份卑微“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2”孔子也努力学很多本领。而且孔子善于向别人学习,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他没接受做“君子”的正式教育,学无常师,曾为了学习,不耻下问,求学足迹偏不鲁国、卫国、周国等。也因此本称赞为“博学”。孔子自 30 岁起,开始了他的教育家生涯,曾也奔于齐鲁大地,欲从政实现他的政

3、治思想,但并没有被统治者重用,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收徒讲学。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和阶级矛盾深化,原有的奴隶制也随之很难维持下去。贵族阶级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无暇顾及官学教1 论语 为政2 论语 子罕3 论语 述而3育的发展,官学衰退下去,所谓“天子失学,学在四夷”。随着官学的衰退,私学的产生也有其必然性了。孔子适时开办私学,取得了颇大成就,他办学三、四年,不仅吸引了民间学生,也引起了贵族的注目。55 岁时率众弟子周游列国,一方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讲学。68 岁,孔子回到鲁国,专注于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发生了长远影响。他通过教育实践,对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

4、,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与方法等做出了具体详细的描述。后世弟子整理孔子的思想学说,编成书,名为论语,成为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一、孔子论教育作用一切学校都有其办学的作用与目的。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有着明确的认识。在孔子看来,教育不仅对个人身心发展起着重要影响,而且从宏观上说,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大作用。孔子把教育的发展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条件。孔子认为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教育对于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孔子所处的年代是“生而知之”的先天决定论居于统治地位,虽然孔子对此有保留,但孔子表示“我无是也”,我是“好古,敏以求之者” 4。孔子坚信,人

5、性生来是差不多的,人的愚钝还是聪明取决于后天的不同习染,才产生长大后的差距。因此,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著名论断。这是我国最早的人生而平等的深刻认识,也对于后天决定论有着很好的阐述。在里仁有这样记载,子曰:“里仁为美。则不出仁,焉得知?”,在公冶长里说,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充分体现了对于后天决定论的认识。同时强调了后天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孔子通过实践,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做到乐学好学。但在论语里,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不同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说明孔子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先验

6、论的错误。(二)、教育对于政治、经济的影响。4 论语 述而4孔子对于教育给政治经济的影响有很多阐述。在孔子看来,治理好国家,让人民富裕起来时必须的。然后实施教化,使社会人群形成良好的风气。“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5”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治国治民的三要素。告诫统治者要让国库充足,稳定民心;军队要准备足够,可以抵御外来侵略;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取信于民。充分阐述“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然而,要做到充分取信于民,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因此,教育对于治国治民也有着重要作用。二、孔子论教育对象前面叙述说孔子提出“性

7、相近,习相远”的著名论断,既然人性生来就相近,差距也是后天学习教育所形成的,那么每个人生出来并没有贵贱之分。因此,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6”不分贵贱,只要想学习,带点见面礼就可以入学读书。对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有着诸多评论,有些学者认为,有教无类说的就是不分贵贱,都进行教育。这是最直白的解释,但有人说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阶级界限,这也将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推到了极端。然而有人在“有教无类”四个字中“有、无”中来推敲,提出孔子不可能主张教育不分贵贱,这又将“有教无类”的思想理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论是怎样的理解,孔子的弟子中出

8、身千差万别是真正存在的。比如说,“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 7”他们并非贵族出身,出身卑贱,然而孔子不仅接受他们为自己的学生,而且把他们培养成出色的人才。这就是教育不分贵贱的表现。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相对于之前官学贵族的教育无疑前进了一大步。原先没有学可上的平民子弟的可以上学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的进程,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增多,对于社会的变化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些只是“有教无类”的客观作用,在大体上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还是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孔子办私学,从浅层上说,也是孔子的谋食之道,因而不得不“自行束修以上”来实现他的“有教无类”5 论语

9、 子路6 论语 述而7 吕氏春秋 尊师5思想。孔子办学设的门槛很低,但是对于见面礼又设定了财产限制。孔子曾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和他的道不一样的学生一律不收,没有介绍人的学生一律不收,不善说话的学生一律不收等等。如此看来,孔子的“有教无类”并非真正“无类”而是“有类”。所以,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打破了阶级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孔子的这个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贵族的官学教育,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使教育从官府走向了平民,增强了社会的平等意识,这是教育史上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三、孔子论教育目的 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其目的性,一切学校总以培养和成就人才为最终目标。在古今中外,培养什么样的人

10、才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当然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求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的。那么孔子阐述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呢?他阐述的教育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培养人才的规格和选拔人才的方针。(一)、培养人才规格孔子在培养什么人才方面进入了深入研究,一方面,深入探索怎么研究,研究成什么样?另一方面,人才的规格做出了精心的设计。孔子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是要引导学生去做生产么?不是,在樊迟要求孔子教关于种五谷蔬菜的时候,孔子并未予以理睬,而且还背后说其是“小人” 8,还并由此说明“焉用稼”的道理。由此可见,孔子办学培养人并不会培养种庄稼的人。是引导很多方面的专家么?不是,孔子很多能,“智过于苌宏,勇

11、猛于贲,足蹑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 9”,别人夸他多能的时候,他还反以为耻,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他认为,会很多才艺的人是身份卑微的人所做的事,是为了谋求生存的无奈做法,而真正的君子是不应该多能的。所以,看来孔子也不是要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据荀子哀公和孔子家语五仪中记载,孔子曾经把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佣人五个层次。所以关于孔子培养人的规格,他提出教育要培养“圣人”、“君子”和“士”。孔子要培养的“圣人”是8 论语 子路9 淮南子 主术6孔子提出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只是理想中的人,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从他的“为圣人之言”来看,圣人应该是充满爱心而且拥有大

12、智慧的。对于君子,孔子认为,实现生活中较高一层的统治者。孔子所谓的“君子”,涵义非常窄。普通的人并未包括在内,这里只是指世卿大夫以上的贵族。即使世俗没落,贵族阶层的统治者人由于传统的惰性力量被看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只有他们具有真正的大丈夫品质,具有很高的境界,从“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可以充分看出。孔子的主要教育对象是士,把他们培养成社会的栋梁之才,让学生成才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由于孔子一生并不得志,所以孔子就把他自己的社会理想寄托于自己的弟子上面。他的学生就深有体会,例如说,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将自己理想转

13、为弟子的社会理想,主客观的统一,才让孔子培养出那么多出色的人才。(二)、选拔人才的方针在选拔人才方面,孔子一生致力于其研究的出发点,最终落脚点也落到了这里。西周时期,主要实行了世卿世禄制度,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但此制度只限于贵族血亲之间,总没法突破“旧”“亲”的框,这极大地限制了选拔人才的范围和渠道。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广泛接触各阶层人士。提出推举“贤才”的方法来选择人才,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孔子的弟子子夏概括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0”,让学生学习的东西服务于社会。同时,也鼓励着社会底层出身卑微的人去积极进取,得取功名,出人头地 。孔子的选拔人才的方为平民学习铺出

14、了广阔的学习之路,促进了私学的兴起 。同时也对奴隶社会世袭制起到了巨大冲击,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四、孔子论教内容孔子教育教学以“四教”为教育学生的主要项目,即文、行、忠、信。文是指: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而行、忠、信都是德育方面的教育。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第一,偏重社会人事。他的主要教学科目为文、史、政及伦理方面的知识,注重社会现实的人事,不崇尚鬼怪神灵,开启了我国非宗教性教育的开端。第二,偏重文事,虽然在教10 论语子路7学过程中,孔子强调文武兼备,设“礼、乐、射、御、书、数”六大教学科目,但总的来说还是重视“文”方面的教育。第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孔子主要想培养的是

15、“君子”,从政人才。而不是从事劳工的劳动者,也不是生产技术的生产者。所以,樊迟要求孔子教一教关于生产方面的知识遭到了孔子的拒绝。孔子的教育内容方面的思想最终是为了教育目的所服务的,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要教什么内容。五、孔子论教学方法教学几乎贯穿孔子的一生,虽然孔子在政治方面并未取得大成就,但在教学方面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期的教学实践,让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老师如何去教,另一方面教学生如何去学。在就老师如何教方面,孔子主要提出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两个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学生先自己思考,在思考一定程度后

16、,如若在思考不出来,老师就进行启发,让学生思考明白。老师的启发是在学生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种学生困惑,对于学习有种饥渴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学生明确认识,理清思路。循序渐进,是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学习,由浅入深,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二者结合,从而实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效果。因材施教,是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实施教育,抓住学生的特长。例如,在论语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冉有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而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从它的实施到变成教育思想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贯穿着我国整个封建制度的教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学生如何学习方面,孔子主要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孔子认为,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也需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学习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