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审计培训课件(PPT 76页)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54319155 上传时间:2020-12-06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6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营审计培训课件(PPT 7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经营审计培训课件(PPT 7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经营审计培训课件(PPT 7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经营审计培训课件(PPT 7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经营审计培训课件(PPT 7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营审计培训课件(PPT 7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营审计培训课件(PPT 76页)(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经营审计,6-8课时,主要内容:,掌握采购经济批量的计算 掌握生产计划制定、完成的计算 掌握成本效益事前、事中、事后的计算 理解销售业务经济波动因素分析 了解质量经济效益审计,第一节 经营审计概述,一、经营审计及其特点 经营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借以审查和证明被审单位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促进其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管理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的管理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的审查,以期评价其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以及管理机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促进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经营审计与管理审计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业务经营审计是更直接的经济效益

2、审计。 2.业务经营审计的范围是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及其他业务经营活动。 3.业务经营审计的重点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各要素的开发利用程度。,二、企业经营审计的目标,企业经营审计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是审查业务经营过程是否合理,存在哪些影响经营效益的因素;二是审查生产力诸要素的开发利用情况,挖掘其利用的潜力。 具体目标包括; 1.经营水平 2.经营计划 3.业务经营各个环节 4.各生产要素对经营的保证程度 5.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情况 6.改善经营活动,第二节 供应业务经济效益审计,企业的供应业务包括采购和储存两部分。 一、采购业务的审查 采购业务审查主要是对采购计划及完成情况的审查,采购

3、批量和采购成本效益等方面进行审查。 1.物资供应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的审查 (1)采购计划的品种、质量是否与生产计划需要的品种质量一致; (2)物资计划需要量是否合理正确; (3)计划采购量的计算是否正确。 审查采购计划完成情况时,应查明采购计划完成程度、完成质量,结合采购方式、采购成本等审查采购计划价格的完成情况。,2.采购批量的审查,(1)采购方式及费用的审查 计划分配物资的订货。指国家统筹分配物资的采购。 市场购买。主要适用于需求量不多,市场上可以任意购买到的物资。 合同采购。这是与供货单位签订供货合同以固定供应关系的一种采购方式,它适用于生产稳定、产品定型、需求量比较大的物资。 函电邮购。

4、对于用量少,本地难购买到,派人直接采购又不经济的物资,可通过邮政电信订货的方式进行采购。 审查时,主要将各种可能的采购方式与已经选用的采购方式对比分析,确定最佳的采购方式。,(2)采购批量的经常性、合理性审查 应注意企业是否选用了最合理的采购地点和供应商。在审查采购数量时,通常采用经济订货批量法。 经济订货批量的公式为: Q= Q为经济订货批量;R为每次订货成本;D为物资年需要量;K为每单位物资的年储存成本 对采购数量进行审计时,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采购数量与计算的经济批量进行对比,审查实际采购数量是否合理,并计算费用差异,找出适合企业的最佳数量,提高采购的经济效益。,例:某企业每年耗用某种材料

5、3600千克,该材料单位成本10元,单位储存成本为4元,一次订货成本为50元。则经济订货批量应为多少? 每次经济订货量Q= = =300(千克),练习:全年需要采购甲材料5000吨,每吨2元,每次采购费25元,保管费按平均存货价值的12. 5%计算.,3采购成本效益的审查,该项审查可从采购总价值和采购费用使用效率两方面进行,将本期实际数与计划、上期或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据以确定采购成本效益的高低。 采购费用率=本期采购费用/本期采购总成本100%,储存业务的审查主要从储备定额的制订、储备计划完成情况、场地利用、仓库管理制度、材料保证程度等来进行。 1、储备定额合理性的审查 主要查明最高储备和最低

6、储备定额的计算是否合理,符合实际。其计算方法可采用供应期法和经济批量法。查明季节性储备定额的计划是否有充分根据。,二、仓储保管业务的审查,(1)最高和最低储备定额的审查。 制定最高储备定额方法有:供应期法和经济批量法 供应期法:根据供应间隔的长短和每日平均耗用量,并考虑物资使用前的准备日数和保险日数来制订储备定额。公式: 某种材料最高储备定额该材料每天平均耗用量(供应间隔天数使用前准备天数保险天数) 经常储备保险储备 经常储备:是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要求的物资储备量。 经常储备=该材料每天平均耗用量(供应间隔天数使用前准备天数) 保险储备(最低储备定额):是为了防止需求增大或送货延迟而发生的缺

7、货或供货中断所造成的损失,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 保险储备=该材料每天平均耗用量保险天数,(2)季节性储备定额的审查 季节性储备定额季节性储备天数日均耗用量,2、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 将实际储备量与定额储备量进行比较,无论超储还是不足都是计划完成不佳。 例:某钢材厂每天平均耗用钢材5吨,供应间隔天数12天,保险期5天,该钢材厂10月份7-10日动用保险储备,11-15日实际储备量为零,到20日实际储备达100吨,分析该厂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 保险储备定额(最低储备定额)=5吨5天=25吨 经常性储备定额=5吨12天=60吨 最高储备定额=5吨(12天+5天)=85吨 该钢材厂

8、10月由于采购不均衡、不及时,致使7-10日不得不动用保险储备,11-15日实际储备为零,出现停工待料,到20日实际储备达到100吨,超过最高储备定额15吨,造成材料积压。可看出,该钢材厂10月份物资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不佳。,例:某物资订购间隔为30天,订购时间(从订货到入库所需时间)10天,每日耗用量20吨,保险定额200吨,定货时的实际库存量450吨。 (1)定期控制: 订购量=20(30+10)+200450=550吨 即每隔30天订货,本次订货550吨(各次不同) (2)定量控制: 订货点量=20*10 +200=400吨 即每次定货量固定,每当库存量降至400吨时 就要订货(各次时间

9、不同)。,3.仓储保管的设置与管理审查 主要查明物资在仓库内是否划分区段,堆放是否科学,仓库利用是否有效。审查仓库管理制度是否严格执行以及材料保证程度是否适当。 (1)审查仓库位置与内部空间的布置 (2)物资管理的审查 审查仓库面积利用率 仓库面积利用率已利用面积仓库总面积 审查仓库存放保管工作 (3)物资分类保管的审查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分类法,第三节 生产业务经济效益审计,一、生产计划制订的审查 1、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平衡的审查。 生产能力=每台机器生产能力工作日数 计划生产量=需要量+期末库存量-期初库存量 2、劳动力与生产任务平衡的审查 任务工时数=计划生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 有效生产

10、工时=生产工人人数计划期工作天数出勤率每天工作小时数工时利用率 3、物资供应与生产任务平衡的审查 例:P126-127,通过审查生产过程是否连续、平衡、按比例进行等来查明企业生产组织是否合理。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审查可以通过分析企业所选择工艺流程是否适用、合理和可靠来进行。,二、生产组织与生产工艺流程的审查,生产费用定额管理的审查主要是查明生产费用定额制订是否合理先进,定额的贯彻执行情况如何。 对产品成本计划制订和控制审查时,应注意查明成本计划制订的依据是否可靠、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和全部产品成本计划的制定依据是否合理。 产品成本控制的要点是查明企业是否实行归口控制责任制度、各项计划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11、是否建立健全。,三、生产费用定额管理和产品成本控制的审查,四、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1.衡量企业产品产量可用三种不同的尺度来表示 注意不仅要审查按实物量、劳动量反映的计划完成情况,也要审查按价值量反映的计划完成情况。 2.衡量产品品种计划完成程度 根据计划品种完成率和品种计划完成程度指标来衡量企业产品品种计划完成情况。 计划品种完成率=完成计划产量的品种数/计划规定生产的品种数100% 品种计划完成程度=各品种完成计划产量百分比之和(超额部分不计)/计划品种数 如指标值小于1,说明品种计划完成不好应查明原因。,例:,某企业本年度甲产品的计划产量为900千件,实际产量为850千件。乙产品的计划

12、产量为1000千件,实际产量为1200千件。丙产品的计划产量为800千件,实际产量为880千件。分析该企业产品品种计划完成情况。 甲产品计划完成率=850/900100%=94.44% 乙产品计划完成率=1200/1000100%=120% 丙产品计划完成率=880/800100%=110% 计划品种完成率=2/3100%=67.67% 品种计划完成程度 =( 94.44%+100%+ 100%)/3 = 98.15% 根据上述计算,该企业产品品种计划完成不好,应进一步查明原因,审查企业品种安排是否合理,经营策略是否正确,如存在上述情况,审计人员应建议企业调整。,包括检查质量计划完成情况,审查

13、产品质量效益,即产品质量收益与质量成本的比值,通过审查产品质量检验、产品质量保证系统来评价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最后还要进行生产均衡性和生产成套性的审查。 反映产品质量计划完成情况的指标,一般包括: (1)产品等级率=某等品产量/合格品产量100% (2)平均等级=(某产品级别该等级产量)/合格品产量 (3)全部产品的综合质量完成率= (各等级产品实际产量该种产品实际单价)/ (各等级产品实际产量该种产品计划单价) 审查时,将上述指标的实际数与上期或计划数进行比较,以分析产品质量计划完成情况。,3.产品质量审查,例:,某企业各等级品产量和单价如表1,根据表1分析该企业等级产品质量计划完成情况。

14、表1 某企业各等级品产量和单价,表2 该等级产品的质量计划完成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该等级产品未完成质量计划,审计人员审查时还应进一步查明质量计划未完成的原因。,例:某车间车床组共有车床5台,每台车床全年有效工作时间为4500小时,加工甲、乙、丙3种产品。单位产品车床台时定额分别为100、50和150台时,其计划产品产量分别为120、80和30台。 每种产品的边际贡献是12,8,20元。请问剩余生产能力生产哪种产品更合适 。,4、生产均衡性的审查 。 生产均衡性反映了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当企业生产不受季节性或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时,生产均衡程度可以用各时间段的实际产量占审计期实际总产量的比重来表示

15、,如果各个比值相差不大,则表明生产是均衡的。反之,表明均衡性不强。 如果均衡性不好,应查明影响的因素和原因,审查生产技术是否先进、生产作业计划是否衔接、物资供应和生产协作是否协调、各环节工作质量是否有保证等。,第四节 成本经济效益审计,一、成本效益的事前审计 重点是对成本决策效益进行审查评价 (一)目标成本的审查 一方面审查目标成本制定是否进行了认真的厂内外调查;另一方面,审查是否进行了科学的成本预测 (二)成本构成的审查 一要注意行业产品成本的构成是不同的;二是注意对上期的实际成本构成进行深入的分析,二、成本效益的事中审计,对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工作的审计评价 (一)费用成本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16、 对于成本效益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主要抑制不利于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如损失浪费等。 费用成本内控中与成本效益有关的有:生产计划、料工费消耗定额、生产费用预算等。对上述制度内容应拟订调查表,进行查询和内部控制测试,评价健全和可信程度。对于成本控制上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促使制度的健全有效。 (二)成本计划编制情况审计 审查是否与生产技术、财务等计划进行了综合平衡;技术经济指标是否达到历史先进水平;产品单位计划措施层层落实;变动成本价值分析;可比产品降低达到指标;管理费用预算控制有成本计划。,(三)成本日常控制审查评价 1、成本费用归口分级管理的审查。 2、责任成本核算的审查。责任成本核算,是以生产费用发生的责任中心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区分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核定内部转移价格,三、成本效益的事后审计,对成本效益的实现情况进行审查评价。 (一)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 1、全部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率 全部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率= (计划期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 (计划期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100% 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情况 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