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421741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中共 XX 镇委员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加快形成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推动城乡融合互动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乡镇,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到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已成为大多数乡镇的发展目标。本文拟以XX 镇为例,做以粗略探 讨。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分析XX 镇地处油田腹地,属城 乡结合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时逢加快发展的良好战略机遇期,使城乡联系显著增强。近年来,陆续实施了

2、铁路沿线改造、泥草房改造、X 社区整体拆迁、X 新区建设等利民惠民工程,农村环境和面貌焕然一新;对 X 和 X 实行了村民变市民户籍变更,对弱势群体实行了救助,民生情况得到全面改善;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农村工业化发展方向,致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镇村工业发展“升温加速” 。2008年,实现 GDP13.09亿元,实现社会总收入48.13亿元,人均收入5890元,分别比去年提高了8.9%,9,28。农村经济、民主政治、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较2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速城乡一体化面临着良好形势和难得机遇。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尚未完全从

3、根本上改变,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大。2008年,XX 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16元,XX 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890元,两者比例近2.9:1。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享有的医疗、养老、住房等补贴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达到近4:1。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我市要在2020年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所以把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尽快实现农 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二、影响和制约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几个问

4、题1、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最大障碍。一方面,作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者,虽然充分认识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但对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等一些宏观性长远性的基础工作重视不够,不能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项目来同步规划、同步整合、同步提升;另一方面,作为基层实践者,部分镇村干部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认识不够全面,只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农民居住、就业、医疗、养老等其他社会事业3的协调发展。使城市和农村在人均收入、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和

5、社会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再一方面,目前,在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中,还普遍存在着“种田万万年 ”、离 乡不离土的“恋土情结”,害怕一旦离开土地就会失去生活依靠,害怕进入城镇找不到就业门路而生活无着。致使土地不能流转到大户手中规模化经营,不能最大化的提高土地产出率。2、城镇化建设滞后。我镇各项建设虽然在近几年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但无论是 XX 等近郊村, 还是 XX 等远郊村,在建设规模上、环境质量上还不能完全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相适应,特别是与农民生活贴得最近的交通、卫生、医疗等公益事业发展滞后,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功能不全,且缺乏特色,从而导致了不仅不能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还会导致外

6、来流动人口的减少,最终,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3、体制机制形成的障碍。近年来,阻碍农民外出务工的一道道“门槛 ”虽有所降低,但其阻碍作用仍然存在。在土地使用方面,国家对建设用地实行严格控制的统一政策,致使农民承包田、宅基地流转困难,农民进城难度较大。在发展环境方面,就业、子女入学、医疗、户籍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 城 乡差 别” ,特别 是由于就业困难的加大和文化程度的制约,致使进城务工的农民绝大多数均从事体力劳动,极少数从事技术服务,大大削弱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凡此种种,4有形和无形的“门槛 ”,使大量想进城的 农民只能在城外等待观望。三、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

7、一体化还没有量化的指标体系,而是更倾向于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发展思路,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围绕“ 两个转变 ”,加快“三个集中” ,推进“ 六个一体”,改善“ 三个 环境” 。即在推 进城乡一体化 进程中,紧紧围绕实现农民就业和身份两个转变;加快“ 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步伐;全力推进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政策措施六个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农民居住环境和农村人文环境,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1、明确目标,把握方向,实现统筹发展一体化。要正确把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按照目标要求夯实

8、工作基础,实施整体推进。按照建立新机制、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家园、塑造新风尚的要求,实施村村整治,达到“五通、四改、三有、两保” (通路、通电、通水、通数字电视、通邮政电信;实现改院、改厕、改厨、改圈;有教育培训场所、有卫生所、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完善农村低保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为重点,建设村容整洁、村貌美化、村风文明、社会和谐的新村屯。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大力协调相关部门,使与广大农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排污、交通、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迅速向5农村延伸,为农民就业、生产、生活提供方便,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农

9、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得到实惠。结合区域规划,分步骤有计划地对村屯进行改造,加快泥草房的进一步改造进度,力争到2010年全镇农民住房砖瓦化率达100%。2、突出重点,发展经济,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发展项目经济。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摆放项目,发挥载体作用;以运输协会为载体,辟建物流工贸园区。抓好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对已投产的项目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促其提质、增效,对新建项目、续建项目要督促按时开工,对储备项目要加强沟通联系,全力引进。通过发展大项目、好项目、强项目推进项目经济发展壮大。二是发展镇村工

10、业。要充分利用化工产业区优势和坐落城区的比较优势,努力发展服务油田建设的吃配项目和服务城区人民生活的“五小企业” ,特别是要在发展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上狠下功夫,挖掘资源潜力,大上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多层次增值、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的立镇、立村项目。引导村民从事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发展村品经济。特色经济要把“一村一品”抓住不放, 继续 提高村品经济的覆盖面和市场竞争力。努力在全镇整体经济发展战略上把“一村一品” 叫响炒热,不断作大作强,通过“一村一品” 推进农业产业 化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扩大 XX 镇英勇村“凤英”鸡蛋的养6殖规模,做强久青、建兴反季蔬

11、菜生产,发展建兴“王大愣” 冬储蔬菜。3、发挥优势,科技牵动,实现城区型农业发展一体化。充分利用八一农大、XX 农科院的科技 优势和人才优势,推广特色种植、养殖技术,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城区型农业的发展。一要促进土地流转。通过鼓励自主创业、外出就业,重点把 XX 等耕地较少的 农户从土地中彻底分离出来,遵照农民意愿,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土地经营效益。通过租赁、托管、互换等合理方式,鼓 励 农 民 将承 包 的 土 地 向 种 田 专 业 大 户 流 转 ,引 导 农 户 普 及 优 质 、高效 作 物 品 种 ,优 化 农 业 结 构 ,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二要发展畜牧养

12、殖。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养殖户能力,促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完善经济合作组织,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合理规划、协调政策扶持,辟建养殖小区。重点在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建有奶站的前进、刘高手村发展奶牛养殖,在前进、久青村重点推广生猪和白鹅养殖。三是做好农业项目开发。在完善项目论证和可研立项的基础上,加大对省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做好农业项目开发。4、以民为本,扩大覆盖,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把农民保障体系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大政府投入,有效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力争到2011年实现对现有农村劳动力

13、培训率达到100%。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统7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覆盖面,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应救尽救,不断提高农村优抚、五保供养标准。5、城乡同步,完善体系,实现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拓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空间,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口的协调发展。要以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大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不断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吸引城市卫生医疗服务向前进、久青和英勇等远郊农村延伸,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辟建活动场所,扩大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