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模块测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420771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模块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模块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模块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模块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模块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模块测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模块测试(本卷限时:12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 14 题。 (25 分)苏步青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苏步青 1927 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 年 4 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

2、终没有动摇。解放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出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 。苏步青认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自觉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明和生、李大潜院士和一大批优秀教学人才。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

3、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大时,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可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 ”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

4、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不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教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国际形势”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责任。”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

5、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 4 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当年的一本几何练习簿,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 2 -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四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 90 分以上的成绩毕业。当苏步青以出

6、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的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2003 年 3 月 17 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积极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 101 岁。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文章第三段通过能熊全治的神态、语言等的描写,表现了苏步

7、青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B苏步青 1927 年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便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的教书育人生涯。C苏步青备课时,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表明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D教数学的杨老师的第一堂课没有讲数学,而是先讲 “国际形势” ,这节课改变了苏步青对数学的看法,作者想通过这个内容告诉我们教师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E从作者对苏步青的介绍中,我们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必须在文史方面有高深的造诣。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苏步青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6 分)3、结合文本,谈谈这篇传记

8、的写作特点。 (6 分)4、请从“求学”和“治学”两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联系文章内容,谈谈苏步青给你的启示。 (8 分)二、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 58 题。 (25 分)守在科学的屋檐下王波1913 年,普朗克担任柏林大学校长不久,便将爱因斯坦请到柏林大学,并为他设立了一个新的教授职位。在他看来, “把更多有天赋的科学家留在德国”是一名科学家应尽的责任。当然,对普朗克来说,一切并不是“责任”两个字这么简单。在这个路德教徒心中,- 3 -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而终其一生,他一直守在科学的屋檐下。1878 年,20 岁的普朗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名声来自他的音乐天赋,这个大二学生曾为多首歌

9、曲和一部歌剧作曲。但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物理。一位物理学家教授试图劝说年轻人另走他路,这样或许更容易有所成就。普朗克拒绝了教授的好意,他回应道:“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想把现有的物理知识搞清楚。 ”第二年,当为自己以“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为题目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年轻的普朗克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幸运的是,普朗克最终通过答辩,并获得了慕尼黑大学的教职,可以继续从事他的理论物理研究。普朗克所不曾期望的“新大陆” ,则在 22 年后浮现。1900 年,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给物理学带来巨变,也在 18 年后给普朗克带来了诺贝尔奖。只是,此时的奖励,已难以抚

10、平普朗克内心的千疮百孔。他的妻子和女儿先后离世,大儿子则死于一战战场。战争带给普朗克的,不仅是家庭的巨变,还有事业的动荡不安。1914 年,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德国科学和文化界发表了文明世界宣言 。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界享有最高声誉,不得不在这个臭名昭著的宣言上签名。很快他便后悔了。两年后,他再次签名,不过是反对军国主义。与此同时,德国的科学研究也陷入了困境。为了让局面改观,普朗克向同事们呼吁“坚持到底,继续工作” 。1920 年 10 月,他和犹太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创建德国科学临时学会,以求募集资金支持科学研究。纳粹的上台,则让普朗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身为威廉皇家学会主席的普朗克,眼

11、睁睁看着大批犹太朋友和同事被驱逐和羞辱,数以百计的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部分人在普朗克的劝说下,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哈伯。只是,这些为科学而留下来的人,几乎处处饱受屈辱。普朗克曾直接找到希特勒,抗议哈伯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但丝毫于事无补。德国科学的屋檐之下,已无这些人的容身之处。哈伯最终在 1934 年死于流亡途中。爱因斯坦则在 1935 年远走美国。普朗克弹钢琴时,由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伴奏的场景,也从此成为绝响。那些在皇家学会研究所内工作的犹太科学家,在失去了普朗克竭尽全力的保护后,不得不离去。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在他看来,自己“有责任”留在国内,保护已经支离破碎的科学研究。他无力反抗纳粹的暴行,

12、但当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柏林时,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写到:“要渡过危机,一直活到重新崛起的转折点那天。 ”可惜的是,在 1944 年 2 月的一次空袭中,普朗克在柏林的家完全被摧毁,他留在家里的论文手稿和藏书化为灰烬。5 个月后,他的二儿子埃尔温普朗克因参与密谋暗杀希特勒,被逮捕关入盖世太保的总部,并在 1945 年被处决,曾经幸福的家庭,只剩下一位 87 岁的老人,在屋檐之下体会着家国的凋零。而为了“扩大科学的影响” ,老人不顾健康问题的困扰,前往各地巡回演讲。在演讲中,他呼吁人们“向上帝走去” ,这个“上帝”不是他信仰了一生的耶稣,而是他为之付出了一生的科学。 (有删改)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

13、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A.文章在表现普朗克对科学的坚守的同时说 “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 ,文末进一步提到普朗克的呼吁“向上帝走去” ,这正暴露出人性的两面性。B.在作者看来,20 岁的普朗克凭借他的音乐天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可是选择专业时,他选择已经研究得差不多的物理,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C.文章运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普朗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苦难经历,塑造了一位执著爱国的物理学家的形象。- 4 -D.虽然普朗克不曾期待在物理学上有 “新大陆”般的发现,但他在 1900 年,却提出了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正是因为他对科学始终不渝,坚持探索。E.尽管

14、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普朗克还是不能使那些为科学留下来的人免受屈辱,同时他本人,也不得不在文明世界宣言上签名。6、文章第四段提到普朗克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一事,这一事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 分)7、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普朗克终其一生,一直守在德国科学的屋檐下的?请举例表述。(6 分)8、在其他科学家选择了“不得不离去”后,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他的这个选择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8 分)三、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 分)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举匏樽以相属。10、 ,思而不学则殆。1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

15、而行无过矣。12、 ,秋水共长天一色。四、语言运用(5 分)13小王得知师傅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发了一条短信表示问候。短信内容多处语言不得体,请指出四处并修改。(4 分 )得知您身患顽疾,深感不幸。您可知道在您不在了的日子里, 我们缺少了多少欢乐。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您的快乐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愿您能想得开,早日战胜 病魔。_应改为_ _应改为_应改为_ _应改为_五、作文(40 分)14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你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大作,一时间地动山摇,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像最矫健的老鹰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