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416314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贸易格局变动的理论。在 1776 年亚当 斯密的名著国富论发表至今的 200 余年间,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四个阶段。这四种理论在当时都能解释这样和那样的国际贸易问题,但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国际贸易的变化,这些贸易理论也逐渐受到新的贸易理论的挑战。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这四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关键词: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是在人类历史上了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这种剩余产品跨国界交换时就已经产生。15 世纪到 17 世纪流行的

2、重商主义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的第一次解释,其代表人物斯塔福提出的“货币差额论”和托马斯孟提出的“贸易差额论”。他们认为,唯有金银才是财富,唯有对外贸易才能给国家带来财富;国际贸易是单方面有利的,一国之所得必然是另一国之所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贸易利益在国际间的分配。但是第一次系统提出国际贸易理论却是在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至今已经有 200 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与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贸易理论)四个阶段。本文对这四个

3、阶段的研究观点予以综述如下。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1 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财富应以商品劳务的生产来实现的,劳动是社会财富产生的最重要原因,贸易的利益是双方的,他反对国家对贸易进行干预,创立了放任自流的经济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说。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含三个观点:111 国际贸易取决于国际分工和一个国家的优势斯密从抽象的人类本性出发论证社会分工,在他看来 ,个人之间的贸易只是个人剩余产品的交换,地区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剩余产品的交换,国际贸易只是各国剩余产品的交换。但是,当斯密从充分利用优势出发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时 ,他注意的是生产

4、成本的降低是社会劳动的节约。正是在后一场合,斯密提出了颇有创见的论点。他说,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这一格言 :一件物品做比买贵,就宁买不做。裁缝不愿自己做鞋,而是向鞋匠买。鞋匠不愿自己做衣服 ,而是雇裁缝做。农民不愿自己做衣服,也不愿自己做鞋,而是雇裁缝和鞋匠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都愿意发挥自己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到, 斯密要说的是,社会分工可以提高每个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每个劳动者的产量 ,从而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总产量。斯密直接从个人之间的分工和贸易推论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他认为,同个人一样,对于同样的商品,一个国家也要把本国生产的费用和向国外购买的费用加以比较,以便

5、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国外进口。斯密主张 :“如果某个外国供应我们某种商品,比我们自己生产这种商品便宜,那就不如把我们自己的劳动用于我们有某种优势的部门,而用我们自己的劳动的一部分产品向这个国家购买这种商品。”112 一个国家的优势来自于多方面,并且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本国的优势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优势来自于两个方面:自然优势和后来获得的优势。前者是自然所固有的,如气候、土壤、矿藏以及其他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相对固定的环境等;后者是后来获得的,如劳动熟练程度和技术等。自然优势和后来获得的优势使一个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方面可以节约劳动时间,形成成本优势, 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斯密还认为,对外贸

6、易可以促使较不发达的农业国学习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从而使它们在制成品生产和出口方面也将具有优势。对农业国的居民来说 ,外贸在短期内能够供他们以国内所缺少的工匠、制造业工人及商人,使他们在国内感到的那种最重要缺陷,在最适当、最有利的情况下得到填补。即用商品的流动来代替生产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从长期来看,外贸对于农业国还有特殊意义。他以中国为例加以说明,对不发达的农业国来说,外贸不仅有助于它们提高国内的分工程度和劳动生产力,而且还可以为它们提供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机会 ,缩小它们与商业国之间的技术差距。113 一个国家可以选择自由贸易或者对特定商品征收适度关税等不同贸易政策斯密虽然主张自由放任,但

7、并未将这一思想简单照搬到国际贸易领域中 ,而是主张按照具体情况对于不同商品实行自由贸易或者征收适度的关税。斯密把进口物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一切生活必需品及一切制造品的原料 ,另一类主要是那些进口奢侈品,如外国葡萄酒、巧克力糖、茶叶、咖啡等。对于第一类物品 ,斯密认为,其自由输入能够从不同方面降低英国产品的生产成本 ,因而有利于扩大英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生活必需品原料自由输入,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货币价格必低落,因此,劳动的货币价格必在此限度内低落,国内一切制造品的货币价格,必然伴着低落。这一来,国内制造品就可在一切国外市场上获得若干利益。若干制造品,因原料自由输入,其价格可降低更大

8、。不但会保证英国商人,使能占领国内市场,而且能大大支配国外市场。对于第二类物品 ,斯密认为,应征收适度的关税,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不会由于自由输入必需品和原料而遭受损失。而且对于由外国输入为本国消费的奢侈品所课的税,主要则是归中产及中产以上的人民负担,它们也不会导致英国货币工资水平的上升和削弱英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成因的比较优势,其来源是比较成本。虽然首先提出比较成本这一观点是托伦斯,但注意到比较成本的重大意义并对此进行系统论证用以解释国际贸易现实的却是李嘉图。李嘉图首先注意到比较成本的重大意义,他说:“使我们决定输入商品的动机是发现外国的价

9、格比较便宜,是商品的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的比较。如果一国输出帽子,输入毛呢,那是因为制造帽子以交换毛呢比自己制造毛呢所得更多。”李嘉图曾以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模型来说明比较优势以及比较利益的形成。他假设英国和葡萄牙生产酒和呢绒的单位劳动成本如下表所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 单位:人年呢绒 酒英国 100 120葡萄牙 90 80比较成本(英 葡) 100/ 90=1.1 120/ 80=1.5从表中可以看出,英国生产酒和呢绒的单位劳动成本都比葡萄牙高 ,但比较起来, 英国生产呢绒的效率相对高一些(或者说成本相对低一些 ),即英国生产呢绒具有相对优势,通过交换可获得比较利益;而葡萄牙尽管在两种商品

10、生产上都占绝对优势,但两相比较,生产酒的优势更大,故生产酒更有利, 生产呢绒则相对不利。李嘉图借此说明:当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存在比较差异时 ,只要两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会增加 ,通过交换各国都能得到比较利益。当我们将上述结论进一步推广到三个国家三种商品的交换活动进行验证, 发现它仍然适用,这就证明比较成本说的基本原理是完全科学的。对此,马克思事实上也曾予以肯定。2新古典贸易理论21 赫克谢尔俄林模式 (模式)1933 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出版了 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以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为立论基础,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更深一层原因 ,论证了国际分工的好处

11、和自由贸易的必要性。俄林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实际上是师承赫克谢尔,因此又被国际贸易界称为“赫克谢尔俄林模式(模式)”。俄林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可以描述为: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 ,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各国在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生产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所以 ,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生产要素的商品, 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俄林论证的逻辑思路是: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 ,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则

12、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基础。22 赫克谢尔俄林 萨谬尔森模式( 模式)1941 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和斯托尔伯在美国经济统计周报上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用数学方法论证了俄林提出的由贸易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为此,国际贸易界有时又将俄林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称之为“赫克谢尔俄林萨谬尔森模式(模式)”。 20 世纪 60年代,萨缪尔森用数学的方式演绎了-模型,形成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完整体系。-模型的内在逻辑关系可如下表示:要素的自然禀赋 要素供给要素的相对丰饶程度要素相对价格价格差国际贸易。它的主要观点认为

13、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这是一定资源技术条件下产品的固有特性决定的,而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所以各国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不均等的。于是各国在生产那些比较密集的利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所以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的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进口商品。如两国要素存量的比率(/)不同,即使两国资本、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完全相同,也会产生成本差异,这就是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定理认为,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以至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

14、地单位都能获得相同的地租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应量或需求模式如何。雷布津斯基定理的内容是单一扩大使用某一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生产,必然导致使用另一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的绝对减少。斯托尔泼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在两种产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密集的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必然会增加,密集的使用本国稀缺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必然会减少。3新贸易理论31 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行业内贸易理论 ;二是战略性贸易理论;三是新贸易政治经济学。这些理论不仅在方法上存在一致性 ,而且在发展上存在很好的逻辑关系。311 行业内贸易理论林德尔、德雷泽率先对分析范式无法

15、解释的行业内贸易现象作出了解释。林德尔认为,当要素禀赋条件以及产品开发过程、创新和规模经济能够在特定的商品上创造出出口潜力时,这种潜力只有在出口国具有对该种产品强大的实际需求条件下才能开发出来,即出口优势应当有需求基础。一旦国内贸易在这种需求的基础上被开发出来,国际贸易尤其是在那些具有相似的 (但不相同的)国内需求模式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才有可能发生。如果收入水平是国内需求模式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这种国际贸易将会在具有相似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间得到展开,并达到相当的规模。德雷泽则进一步指出,产品的差异性、需求的差异性和收入的相似性必须在与规模经济相联系时才会发生国际贸易。沿着这一线索,克鲁格曼将

16、迪克西特-斯蒂格利兹模型引入开放经济之中 ,总结出包括消费偏好多样化和规模经济的新国际贸易理论。迪克西特-斯蒂格利兹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经济中的纯消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 ,而厂商的生产中却有无止境的规模经济。由于规模经济的引入,使国际贸易理论自然对不完全竞争特别给予关注 ,而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引入直接将产业组织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高潮。在不完全竞争国际贸易理论中典型的模型包括:(1)寡头垄断下的行业贸易理论。(2 )不完全竞争中的产品差异化理论。(3)纵向产品差异化理论。312 战略贸易理论战略贸易理论和行业内贸易理论构成了自 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前沿。但是,相比而言,战略贸易理论的出现所引起的理论关注和政策效应远远大于行业内贸易理论。因为该理论主张,各国政府应当确立 “战略”产业,实施战略性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