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9优质课件)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54154049 上传时间:2020-12-0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9优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9优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9优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9优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9优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9优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9优质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唯物论,认识论,看故事明哲理,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古代一位大学士张英在民间巡访的时候,在田间遇见一位农民正在插秧,农民见他有学问,就对他说:“稻草捆秧父抱子”。你给它对个下联如何?张英想了很久都没有对出来,当他回到家向夫人提及此事时,旁边的女佣人笑着说,“竹篮装笋母怀儿”,老爷你觉得行吗? 大学士一怔:绝配呀!大学士惭愧的点了点头,原来女佣人来自农村,家里贫穷,经常和家人一起挖笋子,然后用竹篮装起提回家。,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2、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在哪些方面?,自主学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工人在组装电视机,1.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 2.这些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探究活动,归纳: 什么是实践?,一、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直接现实性活动,不是纯主观思维活动,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4、袁隆平搞杂交水稻 5、小行星撞击地球 6、农民种地、工人生产,1、4、 6,青藏铁路施工现场,

3、青藏铁路运行,合作探究:,探究二: 为何修建青藏铁路? 这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探究三: 从孙中山时期就提出修建青藏铁路的设想,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 青藏铁路的修筑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探究一: 修建青藏铁路是实践活动吗?有哪几个要素构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人是客观的,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社会是客观的,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的,(2)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注意: 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不同

4、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如:“燕子筑巢”、“蜘蛛织网”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合作探究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9年,美国“阿波罗”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2003年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顺利升空,2010年“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探月历程的新跨越,各国之所以争先恐后探月,原因主要是:一是为了抢占月球资源,二是为了推动国家科技发展。 结合材料,分析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

5、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人类、实践的对象月球、实践的手段飞船和探测器等都是物质的 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各国探月既有目的性,也发挥了人的创造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各国探月是相互影响的,各国探月的进程及成果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在社会 各方面的改革,3、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如革命、改革等),科学实验,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社会科学实验,如改革试点等,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 中,主要表现为阶级 斗争,小结: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

6、活动。,2.特点,3.基本 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1.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课堂演练,2.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 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 药炸、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 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A,3、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

7、建设,A,(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区分认识的来源,途径?,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而且也是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通过实践获得,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认识途径,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通过实践获得,如何理解:,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可以获取

8、间接经验),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可以获取直接经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产生新问题和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 人造资源卫星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 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准; 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极大

9、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上述事例说明什么?,说明: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是成功之母,名言示例:,: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A,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

10、,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认识 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黄鼠狼不 会说“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 说“我常常被黄鼠狼吃。”。那么,谁能 检验这些认识正确与否呢?实践

11、。 为什么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呢?因为实践具备将主观和客观联 系起来的特性。,实践是如何检验认识的呢?,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何谓正确认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主观,客观,正确的认识(相符合),对照,错误的认识(不相符),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客观事物,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认的观点,科学理论,权威的话,原有的认识,实践,受主观认识指导,联系主观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联系客观事物,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

12、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名言示例:,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一定能推动实践的发展么?,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阅读课本陶行知的故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示为: 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名言示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与否的唯一标

13、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 把实践引向歧途。,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认识,基础,反作用(双重作用),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原理:,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

14、,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综合提高,(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 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 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课堂小结,人

15、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鲁滨逊流落在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有无社会性?对此,下列正确的是 A、是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 B、不是实践活动,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 C、是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 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C,2、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 )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 B C D,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