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成形原理实验指导书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540481 上传时间:2017-06-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塑性成形原理实验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塑性成形原理实验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塑性成形原理实验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塑性成形原理实验指导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塑性成形原理实验指导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塑性成形原理实验指导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塑性成形原理实验指导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塑性成形原理实验一 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测定铝的静态(室温、低速)真实应力应变曲线。二、实验原理:在塑性成形力学分析中,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参数,例如材料进入塑性状态。必须满足等效应力等于单向应力状态下的屈服应力。而这个应力是随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和变形程度而变化的。在一定温度、变形速度情况下,真实应力 随变形程度 的关系称为)(s真实应力应变曲线(也称硬化曲线) 。这里真实应力是指在单向应力状态下,任一瞬时作用在试件上的变形力 与该瞬时试件横截面积)(P之比:)(F-FPS/(1)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可通过单向拉伸;均匀镦粗试验获得或通过扭转等试验间接获得。由

2、于单向拉伸试验出现颈缩,变形程度爱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广泛采用均匀镦粗获得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本实验采取以下措施:(1) 、上下压板经淬硬、回火、硬削和抛光;(2) 、试件尺寸比为 ;1/0RD(3) 、试件端面置浅坑,储存润滑剂 。 (4) 、试件每压下 10%时,重新涂润滑剂。 压缩时对数应变:- 1 -H0ln(2)压缩前试件高度0H压缩瞬时试件高度压缩时的真实力按平均压力计算:-(3)0FPS试件变形某一瞬时面积 ;试件变形前面积;0轴向载荷。P三、实验设备和仪器:实验是在材力试验机上进行(也可在锤上或曲柄压力机上进行) 。力和变形的测量采用传感器、应变仪。由 XY 记录仪记录变形和位移的

3、变化。二个传感器及 XY 记录仪简要说明见附录。四、实验步骤:- 2 -(1) 、精确测量试件原始尺寸 , ;0DH(2) 、安装测力、测位移传感器并将其接入动态应变仪,再将应变仪输出端接入 XY 记录仪;(3) 、标定传达传感器(可直接用标定曲线) ;(4) 、将试件上下端涂润滑剂(石腊) ,放在试件压板之间;(5) 、加压变形,每变形H= mm 卸载,重涂润滑剂;(6) 、再加压直至所需变形程度;(7) 、XY 记录仪记录变形过程。五、实验记录:(1)试件尺寸:mm0DmmH(2)标定曲线:P)(yfH )(xfP(3)XY 记录曲线 :- 3 -六、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先根据 XY 记录曲

4、线,选定几个变形瞬时,由标定曲线计算 S 及 ,再根据 S 绘制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4 -附 录一、测力传感器及其标定曲线采用自制测力传感器进行压力测定。测力传感器的弹性元件用 40 Cr 钢制成柱形。弹性元件的布片和接桥方法如图 1 所示。图 1将测力传感器接入动态应变仪,函数记录仪测试系统,材料实验机上进行标定。根据测量范围分级加载,加载一次记录对应的数值,然后依次卸载,即完成一次标定。根据精度要求,可做几次标定,标定曲线如图 2,即 PX 曲线(吨一毫米) 。X 为记录仪笔录高度(毫米) 。0 90 180 270 360 - 5 -图 2二、位移传感器及其标定曲线小位移的确定,采用自

5、制等截面悬梁式位移传感器。由材料力学可知,在比例极限内,等截面悬梁自由端的挠度关系式为:(图3) 023hxLH图 3测得 c 处应变值; 0梁的厚度;h梁自由端至固定端的距离;L从自由端至被测处距离。x因此,当确定 L、h、x 后,即可通过应变片测出 ,进而求得相应的H 值。0- 6 -将位移传感器的悬梁弹性元件上贴片接入动态应变仪、记录仪系统,置于专用的标定装置上(图 5) ,用千分表进行标定。做出HY 标定曲线,如图 4。Y 为记录仪笔录高度。图 4图 5 为专用的标定装置简图。图 5三、XY 函数记录仪该函数记录仪是一种通用的笔式自动记录器,可以同时输入两个具有函数关系的变量信号,使记

6、录笔按函数关系沿直角坐标的 X 轴和 Y 轴运动,在记录纸上- 7 -描绘出两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曲线 (同时还可以记录某一变量的时间历程))(xfy。其工作原理如图 6 所示。由于记录仪具有衰减器,可记录的信号电压达到几毫伏至三百伏的范围。该记录仪即可记录电量的函数关系曲线,也可配合传达感器测量和记录非电量的函数关系曲线。常用的 LZ3 系列的函数记录仪作 y=f(x)记录时,x 轴方向的记录幅面为300 毫米,y 轴方向为 250 毫米。当 y 轴的满量程为 12.5 毫伏(x 轴为 15 毫伏)时,LZ3 系列函数记录仪的记录幅值灵敏度可达 20 毫米/毫伏。LZ3 系列函数记录仪在直接输入

7、时,静态指标误差仅为 0.5%(通过衰减器时,附加误差为 0.3%) 。它的记录速度快,记录笔在 y 轴方向的全行程时间仅为 0.5秒,在 x 轴方向为 0.60.8 秒。测定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时的测试线路框图如图 7。M-直流伺服电机G-测速发电机图 6- 8 -图 7(X-Y 记录仪使用说明见说明书)实验二 摩擦因素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测定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摩擦因素。二、实验原理:摩擦对塑性变形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摩擦使变形力和变形功增加,使模具磨损,工件不均匀变形,这不仅降低模具寿命,而且影响产品质量。但也正由于摩擦才能充满模膛,咬入金属(轧钢时)有利于塑性成形,所以准确地测定摩擦因素就很有必

8、要。测定摩擦因素的方法很多,如夹钳轧制法、锥形锤头法、钢球压入法、园柱镦粗法,但因影响因素很多,变形过程又不稳定,各种方法测定之摩擦因素出入很大。圆环镦粗法是六十年代提出的较好的测定方法。园环镦粗法的理论- 9 -根据是短环镦粗某瞬时存在一个分流层,这个分流层的位置根据塑性力学中总能量最小大批量推得,结果是:当 时140200 )/(31ln)/1(2LRRHmii 202104)(12/3RxxiiN式中: )(ep00Hmii当 时:1L30220 13)(1)(3LHRmRHiiiN 及式中各参数见图 1。在推导过程中采用、L1摩擦不变条件。sm3图 1根据 及 求得 的2L3NR- 1

9、0 -位置。我们知道 的位置仅与试件几何尺寸及 m 有关。如能测定NR的位置,则可决定摩擦因素。但直接试验确定 的位置是比NR NR较困难的,人们根据体积不变条件(不考虑鼓肚)将 的变化转化成内径变化来测定摩擦因素 m.转换公式: iNi LhRHR220)(0220 _)(iN三、理论校准曲线绘制:应用这种方法,需要准确的理论校准曲线。该曲线可根据电算结果整理得出。电算框图如图 2。19.5 试件原始内径39 试件原始外径0.665 这形步长,由 0.1 到 10.1m 步长由 B3 到 4.665否是- 11 -开始说明0 . 1 m1 9 . 5 R i3 9 R 01 3 . 3 Hm

10、 L 1L 2 R N L 2 R N 计算 L 4 R iL 5 R 0M + 0 . 1 mM 4 . 6 6 5H 0 . 6 6 5 H打印 R i R 0 m H R N关闭宽行结 果图 2电算时,选定 m 取某一瞬时, ( 为步长),变形尺寸为hH前一阶段的变形尺寸 ,变形后尺寸可根据式Ri-0、计算出来,这个值即作为下一个瞬时的原始尺寸,54321LL、循环直至我们所需的尺寸。- 12 -根据电算结果绘制 曲线(图 3) 。%),(dfm图 3 X-X 纯铝-工具钢无润滑情况实验点四、试件、实验用设备、仪器:试件:材料:铝、铅、紫铜尺寸: 0RiH1:36:0HRi实验设备:10

11、0T 材力试验机,实验仪器,游标卡尺。五、实验步骤:(1) 、测量试件尺寸,填入实验报告中;(2) 、注明润滑条件。本实验分涂黄油和用丙酮清洗上下模具表面两组;(3) 、将试件装在模具间逐次变形,每次变形量约为 5%,变形后卸载测量试件高度、内径、外径,测量时,高度及外径取三点,内径上、中、下取九点。(4) 、整理实验结果,绘制%di %n0.10.40.30.20.50.60.70.80.9- 13 -与 曲线( 与 曲线可直接绘入图 3) ;%din%ndi(5) 、根据实验结果与理论校准曲线对照决定 m 。六、实验记录: 0DihH实验润滑情况试件原始尺寸七、实验结论:本次实验 m =

12、(注明什么条件)八、讨论:(1) 、园环镦粗法测定 m 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2) 、园环镦粗为什么采用短园环?你能解释吗?(3) 、你对本实验有什么新的想法?140N0D均0上id中i下id均ib b 均 hiD%ndi123415实验三 圆柱体镦粗时接触面上正应力分布实验一、实验目的:测定圆柱体试件镦粗时,接触面上正应力分布,校验理论计算公式。二、实验概述:由理论分析可知,圆柱体试件镦粗时,接触面上正应力分布可能是指数曲线、直线和抛物线的组合,与它们对应的摩擦条件是库伦摩擦条件、最大摩擦力条件及摩擦力按直线下降到中心为零的条件。这三种曲线的组合根据 及 不同可有五种组合:hb1 ,任何

13、 情况下,正应力分布是水平线,其值为:0D(图 1a)1sz2 ,正应力分布按一段抛物线,其值为:,(图 1b) 。 。 。 。224xhsz3当 ,0 0.5 时,正应力分布由两段组成,a 段指数、1a曲线、b 段抛物线,正应力分布计算公式为:在 a 段: 。 。 。 。 。 。 。3hxdsz5.02exp在 b 段: .4)1(2cz式中: 2nl粘制区和滑动区分界点的应力(图 1c)。c4当 , ,正应力分布也由两段组成,图 1d。0hDA 段是直线,b 段是抛物线,正应力分布计算公式为:A 段: 。 。 。 。 。 。 。5)5.1(xszB 段: 。 。 。 。 。 。 。 。 。

14、 。 。62hsczz0 xsz0.5 sc16图 1a图 1b图 1c)21(0hs 3241xDhsz21hxczdacsL)(ephxdJsz )5.0(2expssJcxD5.0C D5.017.图 1d粘制 制动 滑动图 1e5.当 , 时,应力分布由三段组成,a 段是指数曲线,)1(2hD5.0b 段是直线,c 段是抛物线。正应力分布计算公式为:a 段: hxDszbd )(expb 段: bszcc 段: 25.0hxszb本实验根据实验一测定之真实应力,实验二测定之磨擦系数,按试件尺寸可决定属于何类正应力分布即理论应力分布曲线,然后根据实测数据与理论曲线对比,校验理论计算结果。正应力分布实测采用电测法。三、实验设备、模具、仪器及试件:21hxsczDsc )5.01(hxssnx0.5D0.5 s0.50.5 s 250hD0 25.0hxSCZbbaspJsZ)(exs05.)1(25.0exphDJhabsbcs18圆柱镦粗接触面上正应力分布实验在 100 吨材料试验机上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