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模块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53993397 上传时间:2020-1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模块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模块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模块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模块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模块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模块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模块试题及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模块)试题及答案(文科)(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高卫平 审题人:庄小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私学的兴盛 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社会的剧烈变革A B C D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准确的理解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下列关于宋代理学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朱熹是理学发展的

2、集大成者 B丰富并更新了传统儒学思想 C强调社会责任心,异于佛老境界 D排斥了孔孟正宗学说的影响4. 孟子主张“君轻民贵”,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5. 在某中学进行的学生制作模型比赛中,有一位同学展示了右图模型,这一模型的主要作用是A观测天象 B指引方向C烹饪烧烤 D察看风水6. 下列几项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指南针(司南)出现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A B C D7. 下

3、列书法家与朝代,不能形成对应关系的是A秦代李斯 B东晋王羲之 C唐代张旭 D北宋赵孟頫8. 中国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画科是A人物画 B山水画 C花鸟画 D油画9.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是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10. 明确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11. 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学习的西方“长技”,指的是A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B西方的政治制度C西方的思想文化 D外国

4、历史地理知识12.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主要资料来源于A四洲志 B瀛环志略 C华事夷言 D康輶纪行13.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14. 鸦片战争前后萌发的新思潮,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是A“贵华夏,贱夷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 B“贵华夏,贱夷狄”,维护清朝统治C向西方学习,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15. 19世

5、纪90年代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姚莹16.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7. 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8.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最主要内容是A.德先生和赛先生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19.

6、 陈独秀认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的基本态度是A.彻底批判,全面否定 B.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万世圣论,不容置喙 D.中西互补,古今交融20. 康有为“尊孔”与陈独秀“排孔”本质上的相同点是A.否定旧思想,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C.发动群众 D.为实现各自主张提供理论依据21. 下列关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B.强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C.在文学革命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D.能够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22. 下列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新文化

7、运动的发起人是蔡元培 前期的指导思想是科学与民主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既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A. B. C. D.23. 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后,中国第一个介绍十月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是A梁启超 B李大钊 C孙中山 D陈独秀24.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主要含义不包括A以革命的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B把反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C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D将反清与反帝结合起来25.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提出了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

8、义26.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27. 孙中山思想发生转变,提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不包括A辛亥革命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不断失败B认识到清政府本来面目,突出反对清王朝统治C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D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影响28.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A井冈山时期 B延安时期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时29. 毛泽东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具有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具有科学性的特征A. B C. D.30. 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相同的思想核心是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实事求是C.统一战线 D.把马

9、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 顾炎武请回答:据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3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指出上述认识给我国经济思想带来的变化。(4分)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

10、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材料三

11、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回答有关问题: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8分)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8分)根据材料三,指出孙

12、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4分)33.(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开始在社会上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中国“在器物上感觉不足”的背景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在“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三类人当中,材料的作者应属于哪一类?(1分)材料中所说的“在社会上运动”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开始标志是什么?(3分)高二历史试题(文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DADBBCD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