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落料拉深复合模设计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539235 上传时间:2017-06-24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32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筒落料拉深复合模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圆筒落料拉深复合模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圆筒落料拉深复合模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圆筒落料拉深复合模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圆筒落料拉深复合模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圆筒落料拉深复合模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筒落料拉深复合模设计(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圆筒落料拉深复合模设计 绪论 随着工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冲压零件日益复杂化,冲压模具正向高效、 精密、长寿命、大型化发展,冲压模具制造日益复杂。模具制造正由过去的劳动 密集、依靠工人的手工技巧及采用传统机械加工设备的行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行 业,更多的依靠各种高效、高精度机床,从过去单一的机械加工转变为机械加工、 电加工以及其他特种加工相结合的时代。 一般来说,冲模是专用的工艺装备,冲模制造属于单件生产。尽管采取了一些 措施,如模架标准化、毛坯专用化、零件商品化等,适当集中模具制造中的部分 内容,使其带有批量生产的特点,但对于整个模具制造过程,尤其对于工作零件 的制造仍属于单件生产。 冷冲压是

2、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冲模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 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俗称冲压件或冲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式。因为它通 常是在室温下进行加工,所以称为冷冲压。冷冲压不但可以加工金属材料,而且 还可以加工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 冲模是将材料加工成所需冲件的一种工艺装备。冲模在冷冲压中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不具备符合要求的冲模,冷冲压就无法进行;先进的冲压工艺也必须 依靠相应的冲模来实现。 但由于冲模制造一般是单件小批量生产,精度高,技术要求高,是技术密集 型产品,制造成本高。因而,冷冲压生产只有在生产批量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 高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冷冲压与其它加工方法相比,具有独

3、到的特点,所以在工业生产 中,尤其在大批量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相当多的工业部门都越来越多地采用冷 冲压加工产品零部件,如机械制造、车辆生产、航空航天、电子、电器、轻工、 仪表及日用品等行业。在这些工业部门中,冲压件所占的比重都相当大,不少过 去用铸造、锻造、切削加工方法制造的零件,现在已被质量轻、刚度好的冲压件 所代替。通过冲压加工,大大提高的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可以说,如果在生产 中不广泛采用冲压工艺,许多工业部门的产品要提高生产率、提高质量、降低成 本,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是难以实现的。模具是大批量生产同形产品的工具,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工艺装备。模具工业是 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 模具可保证冲压

4、产品的尺寸精度,使产品质量稳定,而且在加工中不破坏产品 表面。用模具生产零部件可以采用冶金厂大量生产的轧制钢板或钢带为坏料,且 在生产中不需要加热,具有生产效率高、质量好、质量轻、成本低且节约能源和 原材料等一系列优点,是其它加工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使用模具已成为当代工业 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工艺发展方向。现代制造工业的发展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模具工业的发展。 目前,工业生产中普遍采用模具成形工艺方法,以提高产品的生产率的质量。 对于普通压力机,每台每分钟可生产几件到几十件冲压件,而高速冲床每分钟可 生产数百件甚至上千件以上冲压件。冷冲压所获得的零件一般无需进行切削加工, 因而是一种

5、节省能源、节省原材料的无(或少)切削加工方法。由于冷冲压所用 原材料多是表面质量好的板料或带料,冲件的尺寸公关由冲模来保证,所以产品 尺寸稳定、互换性好。冷冲压产品壁薄、质量轻、刚性好,可以加工成形状复杂 的零件,小到钟表的秒针、大到汽车纵梁、覆盖件等。显而易见,模具作为一种 专用的工艺装备,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和重要地位逐渐为人们所共识。 模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陶器烧制和青铜器铸造,但其大规模应用 却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19 世纪,随着军火工业、钟表工业、无 线电工业的发展,模具开始得到广泛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 飞速发展,它又成了大量生产家用电、车、电

6、子仪器、照相机、钟表等零件的最 佳方式。从世界范围看,当时美国的冲压技术走在最前列,而瑞士的精冲、德国 的冷挤压技术,苏联对塑性加工的研究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20世纪50年代中期 以前,模具设计多凭经验,参考已有图纸和感性认识,根据用户的要求,制作能 满足产品要求的模具, 但对所设计模具零件的机械性能缺乏了解。 从1955年到1965 年,人们通过对模具主要零件的机械性能和受力状况进行数学分析,对金属塑性 加工艺驻原理进行深入探讨,使得冲压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此期间归纳出的 模具设计原则,使得压力机械、冲压材料、加工方法、模具结构、模具材料、模 具制造方法、自动化装置等领域面貌一新,并向实用化

7、方向推进。进入20世纪70 年代,不断涌现出各种高效率、高精度、高寿命的多功能自动模具。其代表是五 十多个工位的级进模和十几个工位的多工位传递模。在此期间日本以“模具加工 精度进入微米级”而站到世界工业的最先列。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至今,计算 机逐渐进入模具生产的设计、制造、管理等各个领域;辅助进行零件图形输入、 毛坯展开、条料排样、确定模座尺寸和标准、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输出NC程序 (用于数控加工中心和线切割编程)等工作,使得模具设计、加工精度与复杂性 不断提高,模具制造周期不断缩短。当前国际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发展趋势是:继续发展几何图形系统,

8、以满足复杂零件的模具 的要求;在CAD和CAM的基础上建立生产集成系统(CIMS);开展塑性成形模拟技 术(包括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的研究,以提高工艺分析和模具 CAD 的理论水平 和实用性;开发智能数据库和分布式数据库,发展专家系统和智能CAD等。 我国模具工业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军火和钟表业引进的压力机发展起来 的。从那时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模具多采用作坊式生产,凭工人经验,用简单 的加工手段进行制造。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随着国民经济的大规模的发展,模具 业进步很快。当时我国大量引进苏联的图纸、设备和先进经验,其水平不低于当 时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后直到 20 世纪 7

9、0 年代末,由于错过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在 浪潮,我国的模具业没有跟上世界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家电、轻工、 汽车生产线模具的大量进口和模具国产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先后引进了一批 现代化的模具加工机床。在此基础上,参照已有的进口模具,我国成功地复制了 一批替代品,如汽车覆盖件模具等。模具的国产化虽然使我国模具制造水平逐渐 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但计算机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我国模具 CAD/CAM 技术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步,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开发阶 段,所用软件多为进口的图形软件、数据库软件、NC 软件等,自主开发的软件缺 乏通用性,商品化价值不高,对许多引进的 CAD/

10、CAM 系统缺乏二次开发,经济效 益不显著。针对上述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国家产业政 策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 “九五”期间我国模具工业发展 迅速,模具行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改善,模具商业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中高档模具占模具总量的比例有了明显提高,模具进出口比例也逐步趋向合理。 科学技术不段在飞速发展着,我国的模具工业根据技术的不段更新也朝着新的 起点迈进。虽然我国模具工业发展比较的晚,但经过广大模具工作者的辛勤奋斗, 模具已在向精密复杂的领域进攻,而且在政府的帮助下,我相信我们会逐渐的缩 短与发达国家模具工业的发展距离。向更高的方向前行。第一章

11、 工件分析 工件:圆筒 工件如图:材料为10号钢,料厚1.0mm ,制件尺寸精度IT14级,形状简单, 尺寸叫小,大批量生产,属普通冲压件。 第一节 工艺分析 1.1.1 工件工艺分析 该工件为圆筒件拉深,形状简单,工件的厚度也无严格要求,易于成型。根据 尺寸对应关系,可设计一副模具完成落料、拉深。 1.1.2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该工件包括落料、拉深两道工序。 方案一:先落料,在拉深,采用单工序模具。 方案二:落料、拉深复合模具。方案三:拉深落料级进冲压模具。 方案比较: 方案一中,模具结构简单,但要做到两副模具才能完成,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工 件,采用单工序模具回降低工作效率。方案二中,只需要一

12、副模具,机构比方 案一复杂,但对于结构对称的工件,模具的制造也并不困难,可一次性完成落 料、拉深,生产效率高,适于大批量生产。方案三中,采用级进模具,也只需 要一副模具, 模具结构复杂, 而且在送料时较困难, 拉深后工件边缘质量不好, 综合考虑采用方案二较好。 第二节 毛坯的计算 1.2.1毛坯尺寸的计算rdrd hHdD 22 56.072.1)(4 - - D + + = 因板料厚度为1mm,可按板厚中径计算。 d=34mm H=16.5mm r=3.5mm 查表得: mh 2.1 = D 计算得:D=56.20mm 1.2.2 拉深次数的确定 坯料的相对厚度为: t/D=1/56.20X

13、100%=1.779% 根据数据查表,可用压边圈也可不用,但为保险操作,仍需采用压边圈。 总的拉深系数为:587.020.56/33/ = = = Ddm总 查表,08钢首次拉深系数为0.5mm, mm1 总 所以,可采用一次完成拉深。 拉深件的高度计算: h=H+h D =16.5+1.2=17.2mm1.2.3 排样的计算 1 冲裁件的面积 A= mmD 222 794.24*14.34/ 20.56 = = p 2 条料宽度的计算 因模具中已设有压边圈,无需侧压装置,则条料的宽度为: B=D+2a 查表:工件间最小料宽 : ma 8.01 = 侧面料搭边: a=1m 则条料的宽度为:B=

14、56.20+2=58.20mm 查表:条料的偏差为0.6mm ,即 2.5806.0 - 3 步距s的计算 s=D+ ma 578.020.561 = + = 4 材料的利用率%74%100*/ = = BsA h第二章 模具有关计算 第一节 冲裁力的计算 2.1 冲压力的计算 1 落料力的计算: tbKLF = F冲裁力 L冲裁周长(L=D p ) t材料厚度 tb抗剪强度 系数(一般取.) tB查表取310MPa则L=3.14*56.20=176.468mm F=1.3*176.468*1*310=71116.6N 2 拉深力的计算: F= Kbdt 1 s p d拉深后工件的直径(外径的

15、尺寸) sb 材料的抗拉强度(查表取MPa) t板料的厚度 -K1 修正系数(查表得.) 则 F=14*34*315*0.9331275 3FY压边力太小,防皱效果不好。压边力太大,会增加传力区危险断面上的拉应 力实际应用中,在保证变形区不起皱的前提下尽量用小的压边力。Pd rDF AY 24/ )( 212 + - =p 单位面积压料力(查表取.) -rA凹模圆角半径(暂取) 则FY3.14/4 )6234(20.56 22 + + - *1636.6 4 冲压工艺总力: FFFFYZ + + = 拉深 落料 71116.6+31275+1636.6104028 5 卸料力的计算:*KFxx = F落料 Kx卸料力系数(查表取.) 则Fx0.04*71116.62844.7 6 顶件力的计算FKFZDD * = KD顶件力系数(查表取.) 则FD0.06*1040286241.68 7 推件力的计算:FKFTT 拉深* = KT推件力系数(查表取0.55)FT0.55*3127517201 8 压力机公称压力 压力机的公称压力要大于或等于各种冲压工艺力的总和。 =F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