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课参考:20种革命精神集合(2万余字)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53737312 上传时间:2020-12-0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党课参考:20种革命精神集合(2万余字)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1.党课参考:20种革命精神集合(2万余字)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1.党课参考:20种革命精神集合(2万余字)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1.党课参考:20种革命精神集合(2万余字)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1.党课参考:20种革命精神集合(2万余字)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党课参考:20种革命精神集合(2万余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党课参考:20种革命精神集合(2万余字)(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种革命精神大集合目录井冈山精神1长征精神4大渡河精神7铁军精神9抗大精神11南泥湾精神14塔山精神16精神18雷锋精神20好八连精神23硬骨头精神26“两不怕”精神28南沙精神31红其拉甫精神33“三个特别”精神35勇攀高峰精神37抗洪精神39“两弹一星”精神41载人航天精神44抗震救灾精神46井冈山精神内容: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简介: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培育出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革命理想信念和革命人生观的生动体现。

2、可以说,我党我军后来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对当年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光大,井冈山精神是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强大动力源泉。193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8年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部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震惊了国民党当局,蒋介石调集重兵,轮番发动“进剿”、“会剿”。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根据地军民不畏强敌,巧用奇兵,与国民党军队展

3、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将根据地扩展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吉安、安福、遂川、酃县、茶陵在内的广大区域。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为燎原之势,中国革命迎来新的曙光。井冈山精神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是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邓小同志曾十分深情地说:

4、“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江西时指出:“虽然我们今天不再像井冈山的斗争那样,每天吃红米饭、南瓜汤了,但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点也不能忘掉。”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把民族精神与伟大革命实践相统一、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中国革命事业相结合的高度凝炼,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世纪新阶段,学和弘扬井冈山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像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始终保持坚定的理念信念和崇高的革命追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党

5、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以实际行动传承井冈山精神,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内容: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简介: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培育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红军不怕远征难

6、,万水千山只等闲”。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万里长征,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东北三省,虎视眈眈地窥视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向全国发出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广泛动员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然而,国民党政府置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调集数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1933年9月,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1934年夏季,中央苏区由原来纵横千里,缩小到300余里,敌

7、人重兵压境,形势日趋危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央机关和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陆续撤离革命根据地,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英雄的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它以敌人的失败和我军的胜利而告结束。红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成为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1996年10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

8、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作了精辟阐述,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当年长征,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红军将士战胜了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党全军的坚强团结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靠的是红军战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

9、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正如继埃德加斯诺之后全面地向世界介绍这一壮举的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说,“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所完成的这场远征,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以其特有的伟力推动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车轮,从而成为中国革命的熔炉,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这笔人类活动史上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已经属于全民族、全社会,并且早已超出国界而为举世钦佩。当前,我们正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而团结奋斗,这是一次新的伟大长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会遇到

10、许多的困难和挑战,还有无数的“雪山”、“草地”要过,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涣散革命意志,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像当年长征那样,始终保持和发扬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大渡河精神内容:听党指挥、勇往直前、敢打必胜、顾全大局简介:大渡河精神,是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生动体现了人民军队听党的话、敢打必胜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作风。1935年5月23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来到大渡河畔。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宽约300米,水深10多米,两岸群山耸立,河道陡峻,险滩密布,十几里外就能听见河水的咆哮,素

11、有“天险”之称。当年太天国翼王石达开就是在这里全军覆没的,蒋介石也妄言让红军成为“第二个太军”。为迅速摆脱10余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决定强渡大渡河,杀开一条生路。24日晚11时,红一团冒雨直扑安顺场渡口,仅半个小时即全歼守敌,并缴获了一条木船。他们在二连挑选17名同志组成突击队,乘着仅有的一条小木船,冒着北岸守敌密集的火力,顶着急流险浪分两组先后冲上对岸敌工事,击退200多名敌人的反击,占领渡口,为后续部队顺利渡河打开了通路,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幻想。这17名同志后来被人们誉为“大渡河十七勇士”。大渡河上孤舟勇,踩波踏浪杀敌寇。红军将士在强渡大渡河中,以自己英

12、勇无畏的行动锻造了“听党指挥、勇往直前、敢打必胜、顾全大局”的大渡河精神。邓小同志曾经说过,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五种革命精神”,是对我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集中概括,是我军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大渡河精神,就是“五种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未来信息化战争,战场环境更加残酷,战斗进程更加艰难,战机争夺更加复杂,对人的心理震撼也是前所未有的,尤其需要弘扬大渡河精神,从十七勇士身上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和精神食粮,牢固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定信

13、心,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于战斗,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作战任务。铁军精神内容: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简介:铁军精神,是以叶挺独立团为代表的人民军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培育形成的,是我军性质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指引部队攻坚破难、团结奋斗、无往不胜的传家法宝。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党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第一支革命武装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即“叶挺独立团”。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一路当先锋、打头阵,立下赫赫战功,赢得“铁军”美誉。1937年,叶挺独立团主力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1938年4月,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井冈山,与毛泽东秋收

14、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省边界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1947年1月,改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支英雄的部队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取得了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和首战型关、血战刘老庄等重大战役战斗的胜利。一部铁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史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了“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的铁军精神。“铁军”精神,蕴含了我军政

15、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总要求。新时期,大力弘扬铁军精神,就要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严守党的纪律和军队的各项规章制度,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毫不动摇地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就要大力加强军队内部的团结,维护军政军民团结,把部队凝聚成一个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坚强战斗集体;就要着眼未来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从点滴养成做起,努力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培育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钢铁意志和作风,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抗大精神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简介:抗大精神,是著名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抗

16、日战争时期办学治校的艰难历程中锻造成的。抗大的教育实践,不仅在战争年代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且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军队院校和部队建设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抗大创建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担负着为民族解放战争造就大批干部的光荣使命。1936年5月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交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办红军学校的问题。经讨论研究,决定在瓦窑堡创办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瓦窑堡米粮山上的旧庙堂前红旗招展,歌声震天,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开学典礼在这里举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1937年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抗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