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3736099 上传时间:2020-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四中2021-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下列加横线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B .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C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D .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2.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下列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 . 田园将芜胡不归B . 复驾言兮焉求C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 . 乐夫天命复奚疑3.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 时维九月 维:句中语气词 都督阎公之雅望

2、望:声望B . 宇文新州之懿范 懿:美好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出:过C . 披绣闼,俯雕甍 披:披着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扑:满D .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凌:超过 北海虽赊 , 扶摇可接 赊:远4.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A . 窜梁鸿于海曲 屈贾谊于长沙B . 徐孺下陈蕃之榻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C . 襟三江而带五湖 目吴会于云间D . 宾主尽东南之美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5.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 )A . 太子洗马(x) 险衅(xn)B . 茕茕孑立(ji) 闵凶(mn)C . 期功

3、之亲(q) 祚薄(zu)D . 责臣逋慢(p) 拔擢(zhu)6.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对下面句中的两个“之”和“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愿陛下矜悯愚诚A . 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矜”字相同。B . 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矜”字不同。C . 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矜”字相同。D . 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矜”字不同。7.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野马也,尘埃也B . 辩乎荣辱之境C . 腹犹果然D .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8. (2019高

4、二上西城期中)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B . 而后乃今将图南 南:向南飞C .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D . 而控于地而已矣 控:投、落下二、现代文阅读9.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

5、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

6、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

7、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

8、”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

9、”,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

10、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11、。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

12、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B . 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C . 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D . 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3、. 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B . 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C . 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D . 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3)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道迩: “迩”读作r 意思是“近”B . 服膺: “膺”读作yng 意思是“反对”C . 中肯: “中”读作zhng 意思是“适合”D . 皓首穷经: “皓”读作go 意思是“白”(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B . 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C . 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D . 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5)下列在第

14、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 . 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B . 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C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D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10.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

15、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20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数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