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153734946 上传时间:2020-1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巴东二中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0年11月 试卷满分:100分1、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表明商周时期A.具有原始民主遗存 B.贵族与平民存在矛盾C.君主专制不断弱化 D.公民的政治素养较高2.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C宗法分封制

2、已经瓦解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3.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4.2009年夏,考古人员在大冶市蟹子地遗址的房屋基址中发现距今4200年左右的炭化稻米14000余粒,这可以用来说明 A 新石器时代黄石地区先民实现定居生活 B B夏代水稻是长江流域主要农作物C黄石地区进人文明时代稍早于黄河流域 D仰圭文化时期江南得到一定开发5、商代时,相伊尹以商

3、王太甲暴虐将其流放;西周初年,周公因成王年幼执掌政权多年;西周晚期,厉王行专利之法激发国人暴动,其后“共和行政”。这共同反映出商周时 A权力与血缘相联系 B王权专制受到制约C仁政思想深入人心 D贵族政治色彩浓厚6.从殷商时期的“唯天监下典厥(道)义”,到西周时期的“遵王义”,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人一义”,即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人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人本文化的会通精神流行 B.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士人的民本意识正在形成7.有学者指出,春秋时的争霸战争不以灭掉敌

4、国为目标,对于诸侯来说,灭掉敌国使其变成卿大夫的封地,与对方屈服俯首纳贡没有太大的区别。这表明春秋时期的战争A摧毁了分封制的基础 B维系了原有社会结构C导致了诸侯数量减少 D推动了统治秩序重构8.据史记载,秦朝在各地的纪功刻石中,宣扬仁义道德称颂皇帝“原道至明”“体道行德”,“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这反映出秦朝A.注重褒贬各类官员的文治武功 B.凭借国家政权强力推行礼制教化C.实现了神权与皇权的密切结合 D.使法家思想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9.著名史学家钱穆认为:“秦之富强,得东方游仕之力为多,如商鞅、张仪、公孙衍、甘茂、范睢、蔡泽、吕不韦,皆东方人也,彼辈

5、皆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钱穆意在说明A.秦之人才资源远弱于东方六国 B.天下观念推动了统一国家形成C.秦之富强得益于平民取代贵族 D.东方六国保留大量贵族制残余10.梁任公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中,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一通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频繁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对其分期着眼点表述最准确的是A民族的融合B文化的交融 C种族的竞争 D民族的交涉11.汉代皇室子女往往冠以母姓,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

6、不称异姓,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进而,便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汉代外戚专权出现的背景是A.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12.汉代刺史(后称州牧)的职权由监察郡国守相逐渐扩大到选任、罢免官吏,到拿管地方行政、统帅军队,到最终集地方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刺史权力的强化A.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B.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开启了军阀割据序幕13.“衣冠南渡”语出刘知几史通,指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为避战乱相继南进。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载:“周武王少子唐叔虞封于唐,有晋水,命曰晋侯

7、,因官锡氏。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两个历史材料都证实了唐代金陵经济的繁荣局面B. 琅邪王氏墓志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C. 史通和琅邪王氏墓志都详细记载了多个家族的历史D. “衣冠南渡”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14.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15.成书于6

8、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16.唐初,凡“食实封”的贵族由国家按照实封户数把客户拨给封主,租调由封主自行征收。但开元年间规定,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收齐后送往京师,封主再行到京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这种变化表明A. 均田制已经无法维持B. 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C. 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 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17.隋朝统一

9、后编订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A.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18.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A.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 B.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C.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19.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

10、,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20.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21.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

11、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记载说明唐宋时期A.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C.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D.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22.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唐代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A. 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B. 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C. 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D. 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23.有学者认为,礼乐因为儒家的解释、论述并贯彻于教育实践中,从而蜕脱了其政治制度外壳而变成纯文化并流传千古。这是强调A儒家对礼乐文化的时代损益 B礼乐文化因儒家而制度化

12、C儒家加速了礼乐制度的瓦解 D礼乐制度催生了儒家学派24.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言论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25.在贞观年间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成就突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 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在此期间传入中国B. 朝鲜、日本的僧人来中国求学C. 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D. 玄奘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2、 非选择题(

13、本题共3小题,共计50分)26.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6分)材料一 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水与土是农业的基础,“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宋国的农业灌溉条件也比较优越,宋境内有睢水、获水、扳水等水流,当时人们在睢水筑起堤防,旱时便可决水灌田。这些水流不仅利于宋境的农田灌溉,也使水上交通得以便利。 摘编自新民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经济材料二 “西门豹引漳水灌邺,以富魏之河内”“(水工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渠就用注填瘀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并说明其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意义。(8分)27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共18分)(政治制度篇)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三时间人口数(单位:万人)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约1900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约4142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532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约5291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