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原理来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Word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53722790 上传时间:2020-12-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原理来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原理来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原理来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原理来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Word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原理来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Word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原理来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原理来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Word(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原理来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的时候也充分考虑了其中的辩证观点,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现发探索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对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

2、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当前,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国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3、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有中国特色。不能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就希望遵循或创造一种标准的社会主义模式,或者只考虑中国特色,而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上没有过发达的市场经济,现实中生产力极为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尤其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作是水火不相容。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越雷池

4、一步,因而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没有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这一理论破题的最根本的标志。在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其他道路能够引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

5、役。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必将开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新的探索过程。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上,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总结和提炼出

6、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普遍原理。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各个个别国家现代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然后又把这种一般规律 运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从而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它为马克思主义的振兴提供了重大的历史契机。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极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发展。这

7、种突破不是细枝末节的突破,这种发展也不是个别结论的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基本框架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容的又一次丰富与指导。其主要内容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8、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针对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科学性,二是实践性,两者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从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上,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以务实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各项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科学发展观建立在马

9、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其科学性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科学发展观还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当这些关系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这就是社会发展运动的机理。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历史中最革命、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全面发展体现了唯物史观对社会结构的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结

10、构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构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必然要求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随之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引起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一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这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原理的生动运用。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坚持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

11、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的。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从宏观看,协调就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城乡联动发展配套措施,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劳动群众知识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速后进

12、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防止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防止片面发展而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性的破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把我国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既要充分发挥扩大开放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对外开放失度,使我国发展过分依赖外国而严重削弱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能力。通过“五个统筹”,推进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相协调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协调,实现经济、政治

13、、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国防等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于发展要周密策划,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为最广大

14、人民的利益谋发展,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科学发展观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探索出的新的理论指导。当下,我们要继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参考文献:1王文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1).2张娇娜.辩证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解读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3李慎明.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看待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J.前线,2007(7).4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王崇峰.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王忠武.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