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识自然灾害 同步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3717113 上传时间:2020-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识自然灾害 同步练习 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初识自然灾害 同步练习 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初识自然灾害 同步练习 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初识自然灾害 同步练习 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识自然灾害 同步练习 试题及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识自然灾害 同步练习 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12题)1.下列有关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的事件才称为灾害B灾害是由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造成,二者也可以叠加造成灾害C按灾害的主导因素灾害主要是人为灾害D人类活动造成的灾害比自然原因少得多2.下列概念不正确的是()A灾害的两种基本要素是致灾因子和承灾体B致灾因子是导致灾害发生的各种诱因,承灾体是承受灾害的各种客体C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是自然因素,承灾体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D人为灾害的致灾因子是人为因素,承灾体是人类和人类社会3.以下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主要由自然作用造成的是()A地震B过量采伐森林引起水土流失C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

2、面沉降D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是纯自然作用B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可以是纯自然作用,也可以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C人为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受自然规律的控制D人类面临的各种灾害,大部分是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5.关于灾害种类的叙述正确的是()A灾害按成因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B干旱、洪涝按成因属气象灾害,按表现特征属缓发型灾害C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方案,海啸、寒潮和洪涝属气象灾害D地震按成因属地质灾害,按表现特征是突发型灾害,按损失程度是重大灾害6.有关自然的力量,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自然的力量是推动自然发展演变的动力B自然的力量能给地球带来灭顶之

3、灾C台风只能给人类带来狂风暴雨等灾害D闪电不仅能杀死致病生物,还能产生大量的臭氧7.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人们应该与天地为敌,通过“征服自然”来“消灭”自然灾害B我们应该利用人类的智慧从天地变化的现象中了解变化的科学规律,掌握趋利避害、化害为利的本领,将自然灾害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C自然灾害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双重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D人类文明是在与各种天灾人祸的抗争中发展起来的8.通过2004年的印度尼西亚海啸可以看出()A自然灾害是自然力量威胁人类的主要方式B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只表现在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个方面C自然灾害不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和社会动荡,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没

4、有多大影响D人类已经拥有了十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力量,具备了十分稳固的社会结构,所以自然力量是十分脆弱的9.下列说法不属于自然力量的威胁的是()A自然灾害能使社会动荡、社会秩序混乱B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个方面C自然灾害对人的心理和精神也会带来很大的伤害D雷电发生时能杀死大气中的致病微生物,并且产生大量的臭氧,补充臭氧层的消耗10.从世界自然灾害统计来看,下列自然灾害中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地震干旱洪涝台风ABCD11.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A人员伤亡B财产损失C社会秩序混乱D以上都有12.(2008年广东卷,文科基础,54)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

5、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山体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滑坡水库决堤ABCD二、未分类(共1题)1.将下列灾害与相对应的类别及主管部门连线。灾害类型主要灾种主管部门寒潮地质灾害赤潮国家海洋局地震灾害地面沉降国家水利部海洋灾害地震国家气象局气象灾害干热风国土资源局洪水灾害土地盐碱化国家地震局洪水三、综合题(共6题)1.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1)长江自称是黄河的原因是,这种结果是由于导致的,这种灾害与人类的有关。(2)这种灾害除了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大以外,还会引起哪些生态问题?(3)为了防止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试分析应采取哪些措施。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08年1月,

6、冷空气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连续不断入侵我国,同时西北太平洋副高偏强偏北,使冷暖空气交汇的主要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加上青藏高原南缘的低压槽异常活跃,导致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不断向东部输送。造成了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材料二2008年1月某日我国部分地区灾情表及天气图地区湖南交通因雪灾受阻,郴州市位于湖南的南部,冬季气候应较温暖。然而,在这次冰雪灾害中,南部郴州成为冰灾的“寒极”。注:A为郴州的位置湖北武汉市积雪达21厘米,10万人无水可用,多处供电中断,食品供应紧张。安徽降雪时间创历史最长世纪,万余间房屋倒塌。(1)据资料总结南方雪灾造成的危害。(2)说

7、出形成该灾害的天气系统及水汽的源地。(3)解释湖南郴州成为本次冰灾“寒极”的原因。3.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灾害种类粮食损失(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干旱200250150200洪涝100150200风暴潮2.5060冰雹与低温15252030森林火灾/50100崩塌、滑坡、泥石流2.2030风沙和沙漠化2.2030(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

8、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4.图18是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图1是两幅气候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18的信息判断:该地区东南部的地形是,判断理由是。(2)图19的两幅气候统计图中,反映图18所示地区气候类型的是图。(3)从水系、地形、气候等因素分析该河流域内多洪涝灾害的原因?5.(2007年山东卷,文综,31)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

9、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2)分析、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3)说明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6.(2007年海南卷,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13日,该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图12)。我国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政府部门根据台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云

10、娜”是此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的主要原因。(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四、一题多问(共3题)1.近3年来,珠江流域持续干旱,江河水位显著偏低,海水倒灌,咸潮上溯,给珠三角珠海、中山、广州市等地供水造成很大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1珠江口的咸潮一般发生在()A冬春B.夏秋C.秋冬D.春夏22005年春季珠江三角洲地区咸潮影响为近20年来最严重的一年,原因是()A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需水多B2004年秋末以来,珠江流域旱情严重C受副

11、高位置偏南的影响,雨季推迟D受南方地区暖冬影响3当河流咸潮发生时,除造成淡水短缺外,还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三角洲海岸蚀退B地面沉降C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加剧D发生赤潮2.根据下面给出的四个事件,回答问题4-6题。无人区的火山喷发2003年的SARS病毒流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某村庄遭遇暴雪4以上给出的四个事件中,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BCD5四个事件中是由自然与人类活动叠加造成的是()ABCD6关于这四个事件的对应分类正确的是()A按成因属地质灾害B按成因属人为诱发灾害C按承灾体性质属城市灾害D表现特征是过渡型灾害3.2005年8月7日13时30分,广东省梅州市兴宁黄槐镇

12、大兴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井下有123名工人被困。梅州市长、兴宁市长已经停职检查。国务院将成立“87”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和事故调查组。10日下午,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对有关事宜进行部署。阅读上述材料,回答8-10题。8本次透水事故的原因正确的是()以人为因素为主导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叠加是纯人为因素导致的是纯自然因素导致的ABCD9关于这次灾害的分类正确的是()A按表现特征该次灾害是突发性灾害B按发展过程是原生灾害C承载体性质为城市灾害D按损失程度是轻度灾害10对于这次事件的正确认识是()A这次事件不属于生产事故B本次事件是天灾,我们无法预防C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应当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D这次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于矿井透水这一事实根本不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