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川省2021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53713952 上传时间:2020-1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四川省2021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四川省2021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四川省2021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四川省2021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四川省2021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四川省双流中学2021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一、选择题(共26题)1.、恩格斯说:“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视的多。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肯定是发了疯。”据此,可得出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A主权在民的民主B最直接最完整和最纯粹的民主C城邦式的直接民主D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2.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从苏格

2、拉底案可判断()A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B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泛滥C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D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3.因为如果有价值之人发言并且担任议事会成员,这对于和他们同样的人会有好处,但对大众却没有好处。现在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站出来发言,当穷人发言时,他就会寻求他本人以及和他相同之人的利益。他们(雅典人)认识到尽管穷人无知而贫穷,而有价值之人出色而智慧,但前者的好意要比后者的恶意带来更多的益处。这样的方式也许不能建成理想的城邦,但却非常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该观点()A说明了直接民主制的封闭性B指出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C肯定了雅典直接民主制D奠

3、定了代议制的理论基础4.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5.汉书记载:(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这说明秦朝()A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B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C建立

4、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6.汉书食货志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A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B汉代农民税赋较轻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7.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

5、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8.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有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9.(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ABCD10.、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

6、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针对的是当时()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11.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12.、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

7、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13.、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14.“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这种观点()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C增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D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15.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一文

8、中提到:“由于阿里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据此,你认为,阿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B未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C穷兵黩武、对外扩张D欧洲列强的干涉16.、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17.图4是

9、反映俄国1861年改革的漫画。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是()“文明的火炬”与废除农奴制有关改革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文明”的传播主要靠沙皇专制的推动“文明”进程的方式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典范ABCD18.、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续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梁启超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应该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19.、1898年“当时会试举人集辇彀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

10、被殴击”。会试举人攻击梁启超是因为他主张()A裁汰冗员B裁撤旧军队C废除八股取士D设立京师大学堂20.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中国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意图主要是()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论证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性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21.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

11、这说明()A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B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革命运动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D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22.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对“尚未到达新日本”理解正确的一组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人民不能完全获得自由和权利ABCD23.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下

12、列分析,正确的是()俄国失败的根源在于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这场战争引发十月革命ABCD24.日本1870年的地理教科书舆地志略中对比中日两国:“贵古贱今,妄自尊大,自称中华,视外国为夷狄禽兽,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却依然固守旧习止步于数千年前之开化之域”;“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这段文字()A客观分析了中国的问题和弊端B体现出非常强烈的扩张意识C尚未突破传统的儒学华夷观念D显示出西方文明观念影响日本25.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